讯法讯

1.天师辛丑2021)年迎春纳福开运补财线上法会通知

2.天师府初一、十五早课上表祈福活动通知 

3.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4.虎山嗣汉天师府皈依办理须知

5.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

...

很多善信、居士初入玄门,不知道该读哪些经书,殊不知早在明初的张宇初天师就在《道门十规》里的“道门经箓”讲了许多关于道门的经典
历代祖师特别重视道教经书,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里就说“凡习吾道者,必根据经书,探索源流,务归於正,勿为邪说淫辞之所汩,遂乃递相鼓惑,深失祖风。”并为后学者列出了书单
分类经名
太上三洞诸品经典《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洞玄灵宝定观经》
内观经》
道德经》
内而修己《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太上赤文洞古真经
《太上大通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
《生天经颂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济世度幽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太上说五厨经》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章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
内丹修炼《石壁记》
《龙虎经》
参同契
《悟真篇》
《翠虚篇》
《还源篇》
《指玄篇》
大道歌》
《崔公入药镜》
金丹四百字》
《诸仙语录》
科仪《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灵宝玉鉴》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为了方便诸位同修学习,将以上经文逐步整理发出。点击标题可阅读学习已整理经文。
太上老君著五厨经

一气和泰和,得一道皆泰,
和乃无一和,玄理通玄际,
不以意思意,亦不求无思,
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莫将心缘心,还莫住绝缘,
心在莫存心,真则守真渊,
修理志离志,积修不符离,
志而不修志,己业无已知,
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
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

夫存一炁和泰,和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五脏充则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此经五脏之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


附:

经名:老子说五厨经注。唐·愔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版本:一、《道藏辑要》本,收入该书尾集第一册。二、《道藏精华录》,收入该书第四集。

老子说五厨经注序

臣闻《》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义必精然后可以入神致用,用必利然后可以安身崇德。义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则,冲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气为物,谓之委和,漠然无问,有与立矣。则天地大德不日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思寡欲抱朴寻和,游心於淡,合气於漠,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故圣人垂教以检之,广业以持之,专气致柔以道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穷神知化?然后安身而国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佑之,无不利矣。伏读此经五章尽?修身卫生之要,全和含一,精义可以入神,坐忘遗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辄为训注。臣草茅微贱,恩霖特、深,天光不违,自忘鄙陋,伏上惭惧,徊徨如失臣惜,顿首,顿首,谨言。

老子说五厨经注

唐京肃明观尹愔注

夫存一炁和泰和,则五藏充满,五神静正。五藏充则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此经是五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一气和泰和,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则守本者当外绝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熙,以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故老子曰:专熙致柔,能婴儿乎。

得一道皆泰。

得一者,言内存一炁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居泰,则一熙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如此则修生养神之道,皆合于泰和矣。故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

和乃无一和,

言人初察一炁,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则和理皆泰,至和既畅,非但无一,亦复无和,不可政诂,如土委地。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玄理同玄际。

玄,妙也。理,性也。此言一炁存乎玄际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畅于和,妙性既和,则与玄同际。故老子曰:同谓之玄也。

不以意思意,

意者,想爱也。言存一炁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缘境识,当凝神湛照,令杳然空然,使和畅于起念之前,慧发于忘知之后,瞻彼阕者,则吉祥止矣。若以意思意,意想受尘,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子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动。

亦不求无思。

但不缘想受,则自发照慧,照慧之发,亦不自知,若知求无思,即涉想受,与彼思意等无差别。故老子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意而无有思,

内存一气,但令其虚,虚即降和,和理自畅,虽则不缘想受纳和,强假意名,既非境识所存,是以于思无有。老子曰:用其光,复归其明。

是法如是持。

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畅,则是法皆遣,遣法无住,复何所持,以不持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莫将心缘心,

心者,发慧之质,想受之器也。正受则发慧,邪受则生想。言人若能气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冷,则正慧湛然,鉴明而尘垢不止,渊停而万象俱见。见象无主,谓之常心,若以心得心,缘心受染,外存诸法,内无慧照,常心既丧,则和理亦亏矣。故庄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还莫住绝缘。

夫以心缘心,则受诸受,若正受生慧,自得常心,慧心既常,则于正无受,何等为缘,既无缘心,亦无缘绝,湛然常寂,何所住乎?老子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也。

心在莫存心,

慧照湛常,则云心存,于绝无住,故曰莫存心照,既不将而随迎心缘,则无绝而无住矣。

真则守真渊。

真者,谓常心慧照,清冷不杂也。若湛彼慧源,寂无所染,既无知法,亦无缘心,则泰和含真,本不相离;故云守尔。

修理志离志,

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若绝外境受此心也,则性受也。言修性者心有所注,但得遍照,若外尘已绝,境识无注,离形去智,同与大通,性修反初,圆照无滞,内外俱净,玄之又玄,则离于注想矣。

积修不符离。

上令修性离志,则内外俱寂,无起住心,亦无空心,坐忘行忘,次来次灭,若积聚修习,不能忘泯,起修一念,发引千钧,内照既摇,外尘咸起,则与彼离志不相符合矣。

志而不修志,

若心无所注,则何由渐悟,铃因所注而得定心,故云志也。不修志者,明离志而不积修,忘修而后性定,则寂然圆照。

己业无己知。

因心注而慧业清冷,故云己业。内忘诸己,外忘诸物,于慧照心无毫芒用,则于己业自忘知,故云无己知。

诸食气结气,

夫一炁凝结,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则慧照常湛。今口纳滋味,以充五藏,身聚泡沬,载其形,生受体于地,凝湿于水,禀热于火,恃息于风,四缘结漏,皆非妙质,故缁涅一气,昏汨泰和,令生想受则动之弊秽矣。

非诸久定结。

言人当令泰和,含一无所想受,守真常湛,则与泰和合体。今以诸食结气,故非久定结也。

气归诸本气,

四缘受识,六染生弊,水火风,散而归本,根识既染,则从所受业矣。

随取当随泄。

取者,受纳也。泄者,发用也。夫想有二受,业有二应,随所受纳,发用其征。若泰和和一,则一熙全和,致彼虚极,谓之复命,复命得常,谓名正受,正受净业,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无所有,则入无问矣。一者,则食熙归诸四缘,业成则沦于六趣矣。

老子说五厨经注竟

 


嗣汉天师府 | 道教祖庭
福生無量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众号

自然|无为|玄德|清静


 “嗣汉天师府”

致力于传统国学道学文化的复兴、阐释、传播

修行人心灵净土,炼道者的法海梯开悟|增慧|止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嗣汉天师府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天师的书单(十三)《太上说五厨经》发布于2021-11-14 22: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