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

伤寒论》治利十法(一)

六、温肾散寒 回阳救逆治利法

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脾肾虚弱,不能固摄。症见吐利汗出,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恶寒身倦,脉微欲绝者,四逆汤治之(388,389)。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中,合而为温肾散寒,回阳救逆之要方。若大汗出,大下利,甚则利止亡津液,则加人参益气生津固脱(385)。若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里真寒,外假热,兼见身反不恶寒者,加重姜附用量,即通脉四逆汤治之(317,370)。若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下真寒,上假热,其人面色赤如妆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宣通上下,即白通汤治之(314,317)。若阴阳格拒,拒而不纳,干呕心烦者,可在通脉四逆、白通汤中加入猪胆汁、人尿,咸寒苦降以反佐,引阳入阴,以解阴阳格拒之势(315,390)。

七、寒温并用消痞和胃治利法

脾胃不和,气机失调,寒热错杂,互结中焦。症见心下痞满不痛,呕吐,或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甚则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舌苔黄白相兼者,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治之(149,157,158)。半夏泻心汤方中,芩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温并用,阴阳互调,更以参枣草补益脾胃,而复升降之职,加生姜宣散水气,即生姜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即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证;生姜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证;甘草泻心汤主治反复误下,脾胃更虚,痞利俱甚,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者,三者证情相似,主治略同,当于同中求异。

八、清上温下 辛开苦降治利法

本自寒下,医复吐下,再伤脾胃,寒热格拒,形成上热下寒。症见饮食入口即吐,下利不止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之(359)。方中重用芩连以清上热,配干姜以温下寒,人参益气补中。热清则胃气得降,寒去则脾气可升,则吐利自止。本方治寒热格拒吐利,与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互结于中致痞利有所不同,只取芩连姜参,不用半夏甘枣,乃因热多寒少之故。柯韵伯指出:“去生姜,半夏者,胃虚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枣者,呕不宜也”。不过二者辛开苦降之法则同。临证用本方治脾胃虚弱,胃热肠寒之吐利证确有效验。

九、分清泌浊 通利小便治利法

脾气不健,转输失职,清浊不分而致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五苓散治之。方中桂枝通阳化气,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此乃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即后世所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十、补脾益胃温樱固脱治利法

久利不止,滑脱不禁,下元不固。症见下利不止,小便不利,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下脓血清稀暗淡者,桃花汤治之(307)。方中赤石脂涩肠止利,干姜粳米温中散寒补脾益胃,共奏温涩固下之功。赤石脂一半煎服,一半用粉末冲服,令其留于肠中,增强固涩之力。亦可用赤石脂禹余粮汤(159),则收敛止利之力更大。

REF:简丁山.《伤寒论》治利十法概述[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 (03): 13-14.


往期内容节选:

叶天士治湿七法(一)叶天士治湿七法(二)叶天士“真武汤”医案六则

 叶天士养胃阴三法叶天士治汗证十法叶天士治络六法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GG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伤寒论》治利十法(二)发布于2023-05-26 12:4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