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上市中药变更与工艺验证研究实操要点”高级研修班

时间:2021年5月28日-30日

地点:西安

 

“经典名方制剂发展论坛暨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与注册申报关键技术”专题沙龙

时间:2021年5月28日-30日

地点:西安

 

联系人:老师  13651236636 

及经典名方中酒制方法的考证与梳理

 

翁倩倩1,2,赵佳琛1,金艳1,张卫3,彭华胜4,蔡秋杰5,李兵6,陈周全7,杨洪军8,张华敏3,詹志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9;8.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摘要

酒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出土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之酒的字形含义、以酒入药历史、以酒为辅料用于药物炮制的历史延革进行了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入药用酒在明代以前基本为乙醇浓度较低的粮食酿造酒;元代开始引入蒸馏酒;明代酒被分为米酒、烧酒、葡萄酒3类,米酒、烧酒均有入药用;自唐宋起各医家均强调入药佐使以糯米为原料,用白曲所酿的糯米酒为正。因此,建议《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中所收载汉代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清代名方“五味消毒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的黄酒,其原料为糯米,曲用白曲,具体工艺和质量标准可参考《黄酒》GB/T 13662—2018“传统型黄酒”中的“干黄酒”。《目录》中所收载的“酒洗”“酒浸”“酒制”“酒炒”等法本意皆为用酒将药材进行润透处理后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干燥,均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法”的前身,具体炮制方法的选用需遵循历史演变情况。

 

酒用于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目录》)中包含酒的名方共15首(表1)。其中,汉代名方2首,金代名方3首,明代名方2首,清代名方8首。汉代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清代“五味消毒饮”均以酒入药,其余13首方中载有“酒洗”“酒制”“酒浸”“酒炒”等法。因其记载简约,并未明确具体工艺,加之内涵及制法经时代变迁有所不同,致使这类经典名方在开发实践中存在困难。现代学者中药炮制用酒已有研究报道,如王维皓等[1]研究发现,古时医家多用酒对药材进行炮制处理,中药炮制用酒有黄酒和白酒两大类,现代以黄酒炮制居多,大概是传承古时炮制用酒之法。王永兴[2]认为,古人所用黄酒为糯米和粳米酿制而成,主产浙江绍兴。关于白酒,丁玉玲[3]考辨各书籍文献得出,其起源于元代,认为我国蒸馏制白酒的技术是在外来技术的影响下,在酿造黄酒业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以酒为辅料炮制药材亦有文献报道,邹明畅等[4]考证古今资料认为,以酒炮制中药的方法中,酒炙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重视并充分利用。历代以酒为辅料炮制药物的方法有多种,发展至今许多制法已不常用,且有些制法雷同,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的规定进行操作[5-6]。酒用于医药已有一定的考证研究基础,但针对经典名方中所载诸多药材以酒为辅料进行炮制的具体方法未见系统报道分析。原著中部分炮制要求需要明晰内涵及具体的操作,如“酒洗法”是指洗涤加工方法还是炮制之法等。本研究经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借助考古出土的文献,结合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中酒的演变、发展及以酒为辅料炮制药材的方法按历史脉络进行整理及分析,以期为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及实际运用提供参考。

1 字形释义

酒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有2种书写形式。其一为“酉”,像酿酒、盛酒的尖底酒尊之形,其意为酒篓、酒坛,后世字形为其变体;其二为“酒”,以“酉”字从水,强调坛中饮料的液态性质,已渐有如今“酒”字之构造。

金文战国文字,酒写作“酉”,均不从水。“酉”为酒字初文。战国楚文字把酒都写成“酉”,而用添木形的“”及“”字,作为地支“酉”的专字,两者判然有别。至战国晚期的秦文字,因“酉”假借为“干支”之义,始转注作从“水”从“酉”之“酒”,保留其本义,从水的“酒”字遂为后世文、隶书楷书之所本。

东汉说文解字》记载:“酉,就也。八月黍成,可谓酎酒。象古文酉之形。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7]1190此文是说八月黍子成熟,用以酿制美酒,从“酉”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说文解字》记载:“就也。所以就人性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凶所造也”[7]1190,表示酒可对人的善恶等精行为造成影响。从“水”,表示酒浆一类之饮料;从“酉”,表示盛装旨酒之酒尊,兼表音读。本义为盛装于酒尊中的酒浆,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

表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含酒的名方、出处及药材炮制方法

2 以酒入药考证

2.1 元代以前,入药之酒为低浓度乙醇的非蒸馏酒

相传仪狄是酿酒的始祖,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不少古代著作有关于仪狄酿酒的记载,如《太平御览》引《世本》:“仪狄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8]1023。醪是汁渣混合的酒,《说文解字》记载:“醪,汁滓酒也”[7]1194,《大宋重修广韵》记载:“醪,浊酒”[9],可见古时候都为未经蒸馏的酒。“秫”则多指黏粟、黏稻或黏的高粱之类,《说文解字》记载:“稷之黏者”,清代段玉裁注为:“稷、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梁。其粘者黄白二种。所谓秫也。秫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为秫秫。而他谷之黏者亦叚借通偁之曰秫。陶渊明使公田二顷。五十亩种秫。稻之黏者也。崔豹古今注所谓秫为黏稻是也”[7]1006。可见,古代早期就是用黏米类酿造,这也许是后世历代本草典籍强调入药需用糯米酿造的源头。当然关于酒的起源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毕竟在夏禹之前的尧舜时期相传就有酒了。因此,古代就有认为酒并非始于仪狄。如宋代寇宗奭[10]150在《本草衍义》中就认为始于黄帝:“酒,《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然《本草》中已着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

酒用于医学的记载十分久远,医的繁体字“醫”在《说文解字》解释为:“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古者巫彭初作医”[7]244。由此可见,酒早已作为医疗的辅助剂。

我国现存出土最古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共载方283首。经整理发现,其中涉及酒疗方40首,占比高达14%,分别用于内科和外科的治疗。可见,我国早期以酒入药用的情况已十分广泛。据马王堆汉墓其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酒饮有米酒、温酒、肋酒、白酒4种。《五十二病方》中载有“酒”“温酒”“醇酒(淳酒)”“清”等酒名,经龚士明[11]考证认为,方中药用酒应为当时的饮用酒。1)米酒:即醴,又称为醪或浊酒。《汉书》记载:“为酒醴醪以靡谷为多”,注释“醪,汁滓酒也”,类似于今天的醪糟(甜酒酿)。《黄帝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专篇,可见米酒早已入药用。2)温酒:一说“温”解释为“酝”,盖反复多次精酿之美酒。3)肋酒:“肋”当是“漉”,即渗漉,滤过。指滤过的清酒,方中“清”当为此种。4)白酒:乃于清酒相对而言,即不经过滤的酒。5)醇酒(淳酒):即不浇薄的厚酒。《五十二病方》中所载酒疗方内容详细广泛,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酒的医疗作用。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其中,有1例“醪醴”中包含了整个药酒的制作过程、服用方法及功能主治,其制法包含了十道工序,可见古时酿酒工艺之复杂。

《黄帝内经》中有“美酒”“淳酒”“白酒”“醪醴”等多种酒名的记载。《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记载:“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12]26《黄帝内经》认为制酒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稻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具天地阴阳之和气,为中土之谷,以养五藏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中还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12]26,说明古人酿造醪酒一般用于祭祀或医药。

至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酒的方剂(包括附方)共28首,所用之酒有“酒”“清酒”“白酒”“苦酒”4类。现代学者对方中所用之酒已做具体考证,主流观点如下:1)“酒”“清酒”同为一物,为古代粮食酿造酒中质地纯净者;2)白酒,即米酒,将米酒过滤即得,为乳白色液体,气味芳可口,性味甘辛热,乙醇体积分数多在10%~20%,属于低度酒。我国现代所产白酒均属于蒸馏酒,为高度酒,与仲景方中“白酒”有别;3)苦酒,即醋,由于汉代时酿酒浓度低,容发酸而成醋,故又称为苦酒[13-15]。纵观仲景对酒的使用,修制药物则用“清酒”,大抵取其纯净;用酒服药则直接称“酒”,对于酒的质地无太多要求;用酒煮药则“清酒”“白酒”均用,但用“清酒”则水酒共煮,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服药时已无酒味,不是直接吃酒,也不是吃药酒,而是使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之后,再加煎煮。用“白酒”则不用水,《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即以此酒入药,此“白酒”即是药物也为溶媒,可以加强全方温通上焦阳气、散寒除痹痛的作用。

东晋炼丹家、医学家葛洪[8]1038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载有著名药酒屠苏酒之配方和创制:“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术、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菝楔二分,七物细切,以绢囊贮之,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置井中至泥,正晓拜庆前出之,正旦取药置酒中,屠苏饮之。于东向,药置井中,能迎岁,可世无此病。此华佗法,武帝有方验中,从小至大,少随所堪,一人饮,一家无患,饮药三朝。”此屠苏酒可“令人不病温疫”,也是元旦必饮的时令酒。该酒由华佗创制后献于魏武帝,因此,应起源于东汉三国时期。后世医家对于此药酒多有推崇及传载,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发展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成药成方制剂》第12册中亦载有“屠苏液”。

酒被本草典籍所收载最早可见于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16]陶弘景[17]510《本草经集注》记载:“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因酒性热,医家多用酒以助行药势,增强药效。

继张仲景《伤寒论》之后有许多记载药酒创制的方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方中酒剂种类繁多,按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渍酒、煮酒、直接酿酒、复合酿酒4类。1)渍酒:此类酒剂数量最多。其制备方法是将所用药物按不同要求洗净、炮制,再用丝织品做成袋子盛好,浸入酒中,密封,至一定时间后开封,滤出酒液服用。2)煮酒:即将药物和酒共煮,或将药物溶于热酒中所得之药酒。煮酒剂一般用作内服,亦有作为外用剂的。用作内服时,可借酒能溶物的特性,使药物中有效成分充分发挥,收到较为迅捷的治疗效果,外用时可借酒的走窜作用,使药物易于被皮肤吸收,较快产生作用。3)直接酿酒:即将药物粉末与一定比例的曲末混合,直接发酵所酿成的酒剂。4)复合酿酒:这类药酒的酿法包括渍、煮及直接酿酒的方法,工艺过程较为复杂。一般是先将药物煎取汁浸曲,再用下余药物浸泡,酿于瓮中,第二、三投另加药物煎汁,或直接将药物切碎与和合,浸酿如前法。最后密封一定时间,压取清酒服用。《备急千金要方》转引《名医别录》中酒的记载:“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恶气”[18]1023,可见孙思邈多用酒以助行药势。其中,煮酒法是继承了张仲景对酒的用法,治疗的疾病范围多为妇科病、内科的风寒湿痹与徐劳损伤者,与仲景方中含酒方剂的功能主治契合。

唐宋时期酒之酿造较为盛行,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有记载:“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为。而葡萄、蜜等,独不用曲。饮葡萄酒能消痰破癖。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19]。书中提及酿酒的原料众多,亦有用水果、蜜以酿造酒,以葡萄为原料所酿造的葡萄酒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明代《本草纲目》指出,葡萄酒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20]1052,然而强调入药则唯用“米酒”,米酒即为粮食酿造酒,以米、麦、黍等为原料,经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唐代亦有多种药酒,即酒作为溶媒,将药物浸泡其内,如《食疗本草》记载:“紫酒,治角弓风。姜酒,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蜜酒,疗风疹。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别方。蒲桃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狗肉汁酿酒,大补”[21],可见药酒应用之广泛。

唐代《本草拾遗》记载:“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书》曰: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苏恭乃广引葡萄、蜜等为之。此乃以伪乱真,殊非酒本称。至于入药,更亦不堪”[22],提及酒之诸多功效,并认为《新修本草》中所提及以葡萄和蜜所酿之酒不可入药用。

北宋时期《本草衍义》总结前朝所用药酒并介绍新酒之创制:“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槽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麴酒、香药曲酒、鹿头酒、羔儿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麴,曰饼子酒。至于官务中,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汉赐丞相上樽酒,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者。今入药佐使,专以糯米,用清水、白面麴所造为正。古人造麴,未见入诸药合和者,如此则功力和厚,皆剩余酒。今人又以麦糵造者,盖止是醴尔,非酒也。”[10]150《本草衍义》对酒的运用总结较为全面,认为入药佐使以“专以糯米,用清水白面麴所造为正”,其原料和制法与汉代的“白酒”“清酒”一致。

南宋《宝庆本草折衷》最早提出红曲所酿的“红酒”,即为今江南地区的“黄酒”或亦称为“米酒”,书中记载:“所出与糯米及诸米等物同。今诸处冬月炊饭米并面麸酿成,或春初及秋杪亦可酿之。四时常以粳红曲者名红酒。《三因方》用者名米曲酒。并以无灰为良”[18]1025

2.2 元代始引入蒸馏酒

元代,众医家在整理总结前人酿造药酒的经验和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配方和制法,药酒的制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饮膳正要》中即新增有“松节酒”“茯苓酒”“松根酒”“羊羔酒”“五加皮酒”“腽肭脐酒”“小黄米酒”“阿剌吉酒”等酒的记载。《饮膳正要》卷二记载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18]1025“阿剌吉”一词,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源出于阿拉伯语arag,原意为出汗,用以形容蒸馏酒器壁的凝结酒滴,意即“烧酒”。此处所载“阿刺吉”即由成品酒蒸熬所制成,“露”是蒸馏酒无疑。这说明元代酿酒借鉴了外域的酒名和蒸馏技术,使用中国酿酒的原材料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药酒。

另有《本草元命苞》新增“索酒”、《日用本草》中“霹雳酒”[18]1026等药酒的创制。

2.3 明代酒被分为米酒、烧酒、果酒3类

明代《本草集要》记载:“糯米面曲造者,入药用。”[23]《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用】白曲、糯米作者佳。”[24]823《食物本草》记载:“清水白曲、白糯米,不犯药物,无醶洁水,冬月釀成,此真正酒也,少饮益人……东阳酒,其水最佳,称之重于它水,其酒自古擅名。《事林广记》所载酿法,曲亦入药。今则绝无,惟用麸、面、蓼汁拌造,假其辛辣之力。蓼性解毒,亦无甚碍。俗人因其水好,竞造薄酒,味虽少酸,一种清香远达,入门就闻,虽邻邑所造,俱不然也。好事者清水和麸、面造曲,米多水少造酒,其味辛而不厉,美而不甜,色复金黄,莹彻天香,风味奇绝,饮醉并不头痛口干,此皆水土之美故也。”[25]由此可见,明代对入药所用酒的制备已逐渐明晰。“白曲”“白糯米”要求不掺杂任何药物,使用不含盐碱的洁净水于冬月酿成,且十分强调酿酒的水质,提出浙江金华东阳一带的水质最佳,其密度大于他处,因此所酿之酒入药最佳。“东阳酒”被李时珍认可并推崇,在明代的文学著作中亦多有提及,可见酒的品质与酿造所用的水质密切相关。金华地区水质较好,在明代该地区所酿之酒在当时已较为知名。明代《本草蒙筌》记载:“惟糯米面曲者为良,能引经行药势最捷。”[26]284

明代李时珍[20]1045将酒分为酒、烧酒和葡萄酒三大类。1)《本草纲目》酒条下除“米酒”“东阳酒”外还下设多种药酒。在【集解】内除引用《食物本草》关于东阳酒的条文外,还增补“时珍曰: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李太白诗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饮入药俱良”,可见李时珍用酒十分讲究,亦认为入药之酒虽多却以东阳酒(金华酒)最佳,强调“【主治】用制诸药良”。2)《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谷部》烧酒条下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20]1051,提及谷物蒸馏酒起源于元代,而酿酒的程序由元朝的蒸煮、曲酵、压榨改为蒸煮、曲酵、蒸馏这一生产模式,已与现代基本相同。此烧酒又名火酒,也为《饮膳正要》中的“阿剌吉酒”,即现代的白酒。同时,李时珍认为白酒性大热,不可过饮:“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3)《本草纲目》葡萄酒条下记载:“葡萄酒有二样:酿成者味佳,有入烧酒法者有大毒。酿者,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20]1052,认为葡萄酒酿制法有2种:酿制法和烧酒法,酿制法是以葡萄汁或干葡萄末与曲共酿而成,而烧酒法则先将葡萄与曲酿酸后,如作烧酒法,取入甑蒸之。

后世诸本草文献多沿用《本草纲目》记载。入药之酒众医家皆认为以粮食酿造米酒为佳。如明代《本草经疏》:“酒,品类极多,醇醨不一,惟米造者入药用”[18]1037;《本草汇言》记载:“凡生物果、谷、草、木之易釀者,皆可造酒,入药惟秫酒之清者,称为上品”[18]1037;《本草医旨》记载:“酒有秫、黍、粳、糯、粟、麴、蜜、葡萄等类种,惟米酒可以入药”[18]1037;清代《本草汇笺》记载:“酒品更多,醇醨不一,亦唯米造者入药”[18]1037;《寿世秘典》记载:“惟专用糯米,以清水白麫麴所造为正”[18]1044;《养生食鉴》记载:“白面、白糯米,不犯药物,无堿洁水冬月酿成,此真正酒也,少饮益人”[18]1046;《本草述钩元》记载:“入药佐使,专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18]1052等。可见从汉代至清代,配合医家处方所用之酒均为以糯米为原料、用白曲所酿的糯米酒。

综上所述,酒用于药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时期,酒多用于医药和祭祀而非日常饮用,其酿制工艺较为繁琐;东汉之汉魏时期,用酒方剂较多,医家多用酒以助行药势、增强药效,酒剂的制备方法也顺势增加;唐宋时期,药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记载了饮酒的诸多禁忌,此时对酒的使用及认识已较为全面;至元明清时期,众医家在整理总结前人酿造药酒的经验和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配方和制法。其中众多创制仍为后世所用,影响深远,此时期药酒的制备到达较高的水平。入药所用之酒,元代以前所用基本是酒精浓度较低的粮食酿造酒,元代始引入蒸馏酒。自明代李时珍起,酒被分为酒、烧酒、葡萄酒三大类,入药则以米酒为正,而又以东阳酒(金华酒)为最佳,水质是其品质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自唐宋起各医家均强调入药佐使以糯米为原料,用白曲所酿的糯米酒为正。据以上考证分析可知,《目录》所载汉代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所用白酒为米酒,属于低度酒,演变至今,建议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所载黄酒;清代名方“五味消毒饮”中所用“无灰酒”则应为以糯米为原料、用白曲所酿的糯米酒,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黄酒一致。鉴于历版《中国药典》均未收载黄酒的生产工艺,其工艺建议参考《黄酒》GB/T 13662—2018“传统型黄酒”中的“干黄酒”。

3 经典名方中以酒作为辅料用于药物炮制考证

以酒作为辅料炮制药物为我国中药炮制的重要方法。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即记载“卒、沃、煮沸、挐、渍、湎”等术语,方中载有酒制丸、酒煮等法。酒制丸系以酒制药丸、药饼吞服,目前多以水或者蜜,酒并不常用。《五十二病方》中以酒与药同煮记载多达十余处,如同今日以乙醇提取药材有效成分,有助于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另有以酒外敷伤口的记载,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酒的杀菌、消毒、清创等功效。也有将酒与药物作用后,如浸泡等后再外敷的用法。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收载方剂13首,既有内服醪酒,又有外敷、外搽、药熨等法治疗疾病。《黄帝内经·灵枢》记载:“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27],此处详论药熨疗法,酒作为辅剂,可温通经脉、以助药力,以药浸渍于酒中的方法对后世药酒、酒炮中药影响深远。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酒的方剂 (包括附方) 共28首,单纯用酒煎药7首、酒水混合煎药4首、酒送服丸剂5首、酒送服散剂6首、酒洗 (浸) 药6首[28]。其中,抵当汤用“大黄三两(酒洗)”“大黄三两(酒浸)”、调胃承气汤用“大黄四两(清酒洗)”、大、小承气汤中的大黄均用酒洗。这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为后世医家相传沿用。《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则是将药物与酒共煮,酒既是药物也是溶媒。

上述内容可见,以酒为辅料炮制药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后世又发展有酒洗、酒浸、酒制、酒炒、酒蒸、酒淬、酒磨、酒化、酒拌、酒淋、酒渍、酒腌、酒灸、酒熬、酒焙、酒洒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记载以酒作为辅料炮制的方法数量众多,由于本研究篇幅有限,现仅就经典名方中所涉及的炮制方法作研究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明代《救荒本草》提及地黄“九蒸九暴”[40]可任意服食。《本草集要》记载:“酒拌蒸九次,令黑烂者为熟,阴干者为生”[23],此酒拌九蒸之法为后世传承沿用。《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制】酒浸上行,或捣汁用”[24]229,可知“酒制”与“酒浸”含义大抵相同,实指以酒将药材进行浸润。诸后本草著作如《本草要略》所记载“故用醇酒洗过”[32]424;《本草蒙筌》记载:“必资酒浸,方促効臻……酒润蒸黑,名熟地黄[26]34。以上文献均可佐证众医家以酒制地黄之本意乃为以酒将药材润透。《本草蒙筌》所载“酒润蒸黑,名熟地黄”[26]34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熟地黄规格已相差无几。

3.1 酒洗

《目录》中收载需进行酒洗操作的药材为大黄、当归、肉苁蓉、生地黄、红花,涉及药材较多,跨越朝代较广。而各药材炮制沿革已在各自本草考证篇章内有详细研究讨论,此处仅做简单论述总结。经典名方中需酒洗药材的炮制沿革见表2。

大黄酒洗之法最早载于东汉仲景《伤寒论》:“大黄三两(酒洗)”[29],未注明其具体操作。唐代《外台秘要》记载:“二两去皮,酒洗,破三片”[31],是将大黄去皮处理后再进行酒洗,可见其酒洗并不单纯指洗涤方法,更应指炮制方法。另有酒煮炮制的记载。宋代《伤寒发微论》记载:“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32]753,生大黄药力峻猛,需酒洗后入药,此时医家用酒炮制处理大黄多为缓和其药性。元代《本草发挥》记载有“酒浸,煨热”炮制法[32]754,将大黄用酒浸后采用微火加热处理,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所载酒大黄、熟大黄炮制品的制法类似。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制】剉碎或浸酒洗用。”[24]可见酒浸与酒洗内涵基本一致,实都指用酒对大黄药材润。《本草纲目》附方内引《卫生宝鉴》治上焦痰滞,其炮制之法为:“大黃酒浸,蒸熟切晒”[20]771,制法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熟大黄规格基本一致,后世诸多本草文献皆转引此制法。明代本草典籍另记载酒蒸、酒炒大黄;清代本草著作除沿用前朝炮制法外另有酒煎大黄的本草记载。可见历代大黄酒制之法有酒洗、酒煮、酒浸、酒蒸、酒炒、酒煎等法,后经历代沿用演变被《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即酒大黄(酒炙)及熟大黄(酒炖或酒蒸)规格。酒蒸之法明代始有本草典籍记载,故此汉代名方中大黄酒洗之法更应采用酒炙法炮制,即酒大黄炮制规格。

当归以酒为辅料的炮制方法始见于南北朝刘宋时代。将当归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加入过量的酒浸没,谓之“酒浸”,后世本草著作多转引此制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唐宋时代,除沿用前人的酒浸法外,又发展有酒煮、酒浸焙、酒洒焙等法。金元时期,基本沿用宋以前的炮制方法,新增酒蒸、酒煎法可用于治头痛。明代《药性会元》记载:“制法:酒浸。冬浸一宿,春、秋浸半日,夏酒洗;切,焙干用”[36]790。可见,酒浸与酒洗的内涵基本一致,其中已将酒洗之法描述详尽,系将当归置适宜容器内,冬日加入过量的酒浸泡一日,春秋浸泡半日,夏季用酒略洗后随即捞出或反复清洗后切制焙干。可见,酒洗的本意是指用酒进行润,润透后切片干燥,与今酒炙法接近。清代除沿用前朝制法外,还发展有酒炒、酒拌炒等法,其酒拌炒制法与今酒炙法已相差无几,而《医林纂要探源》又载:“酒洗或炒,有痰姜汁炒”[36]804。可见,此时医家认为酒洗和酒炒制法所致药效一致,内涵逐渐接近。其中,酒炒制法发展至后世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方法。综上所述,当归有酒浸制法最早于南北朝,经过历代发展有酒煮、酒焙、酒蒸、酒煎、酒洗、酒制、酒炒、酒拌炒等法,后世医家多根据自身理解以不同炮制方法进行处理入药,逐步演化,发展至今当归的酒煮、酒蒸、酒煎等法已不常用,酒洗与酒浸、酒制等法内涵基本一致,至后世又有酒炒、酒拌炒等法,且认为药效与酒洗法等相近,从历史演变情况看实则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的前身,鉴于此,建议在当归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

表2 经典名方中需酒洗药材的炮制沿革

续表2

续表2

肉苁蓉以酒为辅料的炮制方法始见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将肉苁蓉以酒浸后蒸干酥炙,后世绝大多数本草著作关于肉苁蓉的炮制方法均引自于此。宋代除沿用前朝制法外还新增酒浸炙干、酒洗焙干等法,为后世沿用。明代所用炮制方法多转引《雷公炮炙论》所载,而明代张景岳[36]330在《景岳全书》中对于肉苁蓉的处理提到需“洗淡”。“洗淡”与济川煎中“去咸”对应,应是由于古代干燥保存技术相对不发达,多采用盐湖浸泡的保存方法,时至今日已无咸苁蓉。因此,古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酒洗更多是指炮制方法,而非洗涤之用。清代诸多本草典籍亦多转引《雷公炮炙论》所载酒浸后蒸干酥炙之法,可见此法历代医家皆有传承沿用。肉苁蓉历代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浸后炙干、焙干或酒蒸,历代炮制中的酒蒸相承沿用,至今已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收载,即酒苁蓉规格。鉴于此,建议在开发经典名方济川煎时采用酒苁蓉炮制规格。

生地黄酒洗本意为用酒将药材润,润透后进行干燥。明代《本草纲目》“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更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20]704,记载了以酒捣制后晒干、焙干的方法。现代生地黄炭(《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的炮制方法为文火炒至适当程度,取出晾凉。因此,建议依然按照原方方义进行操作,即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酒炙法进行炮制。

红花以酒为辅料的炮制方法始见于宋《开宝本草》:“并酒煮服”[32]135,将红花与酒同煮后一同服下,后世诸多本草典籍关于红花炮制方法皆引于此。后《本草图经》记载有用无灰酒拌后晒干的炮制方法,亦多被后世本草典籍转引。明代本草著作多转引此2种制法,后《本草纂要》提及:“凡用须酒洗之”[32]137。此外,另有“酒煎”,“酒拌、焙干”“酒渍”“酒喷,微焙”,其中“酒喷、微焙”之法亦多被后世本草典籍转载。清代又新增有“酒浸晒干,慢火微炒”“酒炒”“酒润焙”“酒拌焙”等法。可见,历代红花以酒为辅料炮制的主流方法与酒同煮或以酒处理后进行干燥,明清时期干燥方式以炒及焙为主流。如今,各地方炮制规范中红花均为除去杂质,筛去灰屑后生用,并无以酒为辅料炮制的记载。为了经典名方使用的安全和有效,仍建议采用酒对红花进行炮制处理,记载红花需进行酒洗操作的为清朝经典名方,方中酒洗法应为以酒对红花进行润透处理,炒干或焙干,因此,建议此方炮制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酒炙法进行操作。

综合以上考证可知,经典名方中所载酒洗之法多为炮制方法而不作洗涤用,其意均为以酒对药材进行润后进行干燥,经历代发展衍变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法内涵基本一致。大黄、当归现代炮制品均采用酒炙法进行炮制,可沿用,地黄、红花亦可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酒炙法进行炮制。而济川煎方中所载需“酒洗去咸”的肉苁蓉发展至今已无咸苁蓉,历代炮制中的酒蒸相承沿用至今已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收载,即酒苁蓉规格。鉴于此,建议在开发经典名方济川煎时采用酒苁蓉炮制规格。

3.2 酒浸

自东汉始众医家本草所载与酒有关方剂被《目录》所收录的有15首,以酒为辅料炮制药物之法包括:酒洗、酒浸、酒制、酒炒炮制法,所涉及的药材为大黄、生地、当归、肉苁蓉、黄芩、车前子、白芍、香附、红花,现根据其制法不同分类进行考证。

表3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所载肉苁蓉的酒浸炮制方法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最早记载了肉苁蓉的炮制方法:“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凡使用,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30]22,将肉苁蓉酒浸一宿后蒸干酥炙,后世绝大多数本草著作关于肉苁蓉的炮制方法均引自于此。

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34]所载方法为以酒浸炙干。

明代所用炮制方法多转引《雷公炮炙论》所载,如《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制】先以酒浸,去浮甲、心中白膜,复以酒蒸酥炙”[24];明代陈嘉谟[26]53《本草蒙筌》记载:“端午采干,用先酒浸。刷去身外浮甲,劈除心内膜筋。或酥炙酒蒸,仍碎掐入剂”。此外,明代方书《普济方》记载:“薄切用酒浸一宿火焙干”[36]331,其中已将酒浸焙干法表述较为详尽,系指将肉苁蓉切薄片后以酒浸一宿,后用火烘烤干。其后李时珍[20]509在其附方内引用南宋《济生方》治老人、虚人便秘:“汗多便闭:老人虚人皆可用。肉苁蓉酒浸焙二两,研沉香末一两,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八〕丸,白汤下”,此酒浸焙干制法后世本草典籍多有转引。

清代《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记载:“酒洗去鳞甲及中心膜,火焙干用。”[36]331《本经逢原》亦记载:“酒洗去甲及腐,切片焙用。”[36]342其所载酒洗焙干之法应与前朝所载酒浸焙干法内涵一致,此酒洗之意系是指用酒使药材润透。

综上,肉苁蓉历代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浸后干燥或酒蒸,其酒浸之意与酒洗内涵基本一致,系指用酒将药材润透。经典名方中所载“酒浸,焙”之法系指将肉苁蓉切薄片后以酒浸一宿,后用火烘烤干。此法经历代发展衍变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制法内涵基本一致,即取待炮炙品,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故建议此方中所载肉苁蓉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酒炙”法进行炮制。

3.3 酒制

《目录》中收载需进行“酒制”操作的药材为生地黄(金),关于地黄的炮制历代演变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所载地黄的炮制方法

续表4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始见关于地黄以酒炮制的记载:“得清酒良”[17]222,而后世本草皆转引之,仍采用蒸制法炮制地黄。其后《雷公炮炙论》始创以酒为辅料来拌蒸:“凡使,采生地黄,去白皮,瓷埚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30]12此酒拌蒸制之法对后世地黄的炮制影响深远,即为后世熟地黄炮制方法的发端,而诸多本草亦转引此制法。

唐代时期《千金方》记载有酒煮、酒煎等炮制方法,可见以酒炮制大黄已渐为医家所认可。

宋代《本草图经》对地黄炮制品的质量提出了“光黑如漆,味甘如饴”[33]的质量标准,沿用至今。《本草衍义》记载:“以细碎者洗出,研取汁,将麤地黄蒸出曝干,投汁中,浸三二时,又曝,再蒸,如此再过为胜,亦不必多”[10]150,此时开始提倡多次蒸晒之法,然言次数不必过多。

金代《洁古珍珠囊》载有“酒浸”[32]420炮制法。元代《汤液本草》记载:“《珍》云:若治上治外,酒制”[32]420,提到治上治外可用“酒制”地黄。《本草发挥》记载:“洁古云:熟地黄酒洒九蒸,假酒力则微温”[32]421,地黄生用凉血,故医家均采用酒为辅料炮制可使其性温。

《目录》中收载需进行“酒浸,焙”操作的药材为肉苁蓉,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所载肉苁蓉的酒浸炮制沿革见表3。

后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更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20]704,记载了以酒捣制后晒干、焙干之法。

清代本草仍沿用酒九蒸的炮制方法,如《本草洞诠》记载:“惟以砂仁、酒拌,九蒸九曝”[32]439,其“酒拌”之法与今熟地黄炮制规格相似。《齐氏医案》:“制之时,惟夏日秋阳气盛暴烈,用真产怀庆者,以酒洗酒浸一宿,柳木甑砂锅蒸半日,取出捣烂,手摊薄片,尽一日晒干,再蒸再晒,九次为度,磁坛收固,经久不坏”[32]456。其中已将九蒸九晒之法描述详尽,系为以酒将药材润透后置砂锅内蒸半日,取出捣烂后摊成薄片,晒干,如此蒸晒重复9次,收于瓷坛中保存。强调“惟夏日秋阳气盛暴烈”时进行操作,应是考虑到夏天气温较高、润透时间短、可快速晒干处理,可见,古人对于药材润透及晒干的时间把握的非常到位。

综合众本草记载可知,历代对地黄的加工炮制工艺记载及争议颇多,地黄制法各异,然皆以“光黑如漆,味甘如饴”为质量评价,以“九蒸九晒”为达到炮制时间较长的制作要求。历代本草记载地黄以酒炮制之法有:“酒制”“酒洗”“酒浸”“酒拌”等,本意皆为用酒将药材润透,其以酒处理药材后蒸制之法历代皆有转引沿用,发展至今,即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熟地黄“酒蒸”炮制法一致,系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酒拌匀、润透,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气加热至规定程度,取出,稍晾,拌回蒸液,再晾至六成干,切片或段,干燥。故建议此方中所载地黄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熟地黄炮制规格。

3.4 酒炒

《目录》中收载需进行酒炒操作的药材为车前子、白芍、香附、黄芩、生地,此炮制法涉及药材较多,而于历代本草文献中多简单载为“酒炒”,其具体记载描述相对较少,现综合众药材本草记载(表5)整体考证。

酒炒炮制始见于唐代《银海精微》,收载需酒炒的药材有大黄、栀子、黄连、黄芩等。

宋代《圣济总录》记载车前子需“酒浸炒”[35]749,将车前子以酒浸透后进行炒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香附:“炒,酒浸一宿,焙”[37]259,将香附炒过后,以酒浸一夜,焙干处理。

元代《本草衍义补遗》中白芍制法亦为“酒浸炒”[36]879,以酒浸透后进行炒制,此制法后世本草多有转引沿用。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黄芩制法:“【制】去粗皮及腐烂者,剉用,或酒炒”[24],除去外层粗皮后进行酒炒炮制。《药性粗评》中记载香附:“香附子炒香,绢袋盛之,浸于无灰酒中,春夏三日,秋冬七日以后,每温服三四盏,日三次,妙”[32]705,是将香附子炒后放入绢袋,以无灰酒浸之,春夏浸泡3 d,而秋冬浸泡7 d,服此药酒。以酒浸泡时间不同应是因春夏气温较高,药材润透的时间较冬季短,或是防止长时间浸泡致使有效成分流失,可见,古人对于药材润透的时间掌握非常到位,根据季节温度不同,灵活处理,使润而不损,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本草纲目》记载酒浸炒香附可以行经络,酒炒白芍可以避中寒,酒炒黄芩则上行,酒炒生地则不妨胃,可见以此法炮制可助行药势、减毒增效。《医宗必读·本草徵要上》及《景岳全书·卷四八》中的《本草正》记载地黄用“姜酒拌炒”“酒拌炒”[32,36],系指药材用酒拌透后进行炒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法操作类似。

清代《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中记载白芍“入脾胃药酒拌炒”,用药酒拌后炒制;香附“宜酒浸透炒”,用酒浸透后再进行炒制;黄芩“入脾胃泻痢药用,宜酒拌炒;入安胎药用,宜条实者酒浸炒黃”,用酒拌后炒制或酒浸后炒至表面微黄;地黄“如阴虚盛,而脾气又弱者,宜切片酒浸透炒干,方能入补脾药,如白术之类,逐队共剂成功”[32,36]。其中已将酒炒之法描述详尽,系指将药材切片后以酒浸润透后炒干处理,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法操作已相差无几。

由以上本草记载可知,古时酒炒炮制内涵多为以酒将药材进行浸润,润透后炒干处理。时至今日,《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白芍、酒黄芩炮制规格,《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所载酒香附炮制规格均采用酒炙操作,参照历史演变情况来看,酒炒操作实为酒炙炮制法的前身。建议在进行此类经典名方开发时参用此法进行炮制,另据地方炮制规范所载炒车前子(《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和生地黄炭(《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炮制规格的炮制方法均为用文火炒至适当程度,取出晾凉,建议依然按照经典名方原方方义进行操作,即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酒炙法进行炮制。

4 结语

基于以上考证可知,酒用于药历史悠久。元代以前,入药之酒基本是乙醇浓度较低的粮食酿造酒;元代开始出现蒸馏酒;明代酒被分为酒、烧酒、葡萄酒3类,自此开始有米酒、烧酒入药用的记载,历代皆强调入药需用糯米酿造,曲为白曲。《目录》中收载以酒为处方原料的名方为汉代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清代名方“五味消毒饮”,经以上考证分析可知“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所用“白酒”为乙醇浓度较低的粮食酿造酒,演变至今,建议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黄酒,而“五味消毒饮”所用“无灰酒”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黄酒。

如表6所示,《目录》中收载以酒制药之法有“酒洗”“酒浸,焙”“酒制”“酒炒”等法,经分类考证可知,其大体内涵皆为用酒将药材进行润透处理后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干燥,从而达到助行药势、减毒增效等目的。《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19个酒制品炮制品种中,12个均采用酒炙炮制操作,6个采用酒炖或酒蒸炮制操作;另有酒蛤蚧炮制品,系为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处理;可见,多数酒制品采用酒炙炮制而成。因此,古方中用酒炮制多以酒将药材润透后进行干燥处理,而因各医家自身理解和用药炮制方式的差异故采用的干燥方式不同,从而发展有酒洗、酒浸、酒制、酒炒等制法,从历史演变情况来看,实均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或酒蒸法的前身。在涉及与酒有关的经典名方开发时应注意结合历史发展演变情况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表5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所载酒炒炮制沿革

 

表6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以酒为辅料的药材炮制考证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维皓,王孝涛,王智民.中药炮制用酒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3):259-262.

[2] 王永兴.试论黄酒的药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6):7-8.

[3] 丁玉玲.白酒起源宋、元诸说的图书文献考辨[J].酿酒科技,2011(7):118-120.

[4] 邹明畅,楼成华.中药酒制法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5):313-316.

[5] 潘君汉.浅谈中药炮制辅料——酒及酒制法[C]//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2005年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85-86.

[6] 钱先庆.浅谈中药炮制辅料-酒及酒制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33-34.

[7] 许慎.说文解字[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

[8] 郑金生.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八[M].成都:巴蜀书社,2012.

[9] 陈彭年.大宋重修广韵[M].上海:上海蜚英馆,1007:89.

[10] 寇宗奭.本草衍义:第二十卷[M].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羣,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1] 龚士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的酒略考[J].医古文知识,1991(2):25-26.

[12]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3] 李珊珊,刘世恩.从南阳酒文化谈仲景用酒[J].河南中医,2016,36(6):934-936.

[14] 刘玲.浅析《伤寒论》中用“酒”之道[J].中医药文化,2008,3(2):44-45.

[15] 王勇,高爱玲,李宇航.辨析《伤寒杂病论》中的“酒”[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17-19.

[16] 陶弘景.名医别录:卷一[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9.

[17]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8] 郑金生.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八[M].成都:巴蜀书社,2012.

[19] 苏敬.新修本草[M].辑复本.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09-238.

[20] 李时珍.本草纲目[M].新校注本.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21] 孟诜.食疗本草[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114.

[22] 陈藏器.本草拾遗[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0.

[23] 王纶.本草集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36.

[24]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5] 卢和.食物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

[26]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27] 佚名.黄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3.

[28] 常佳怡,候晓宇,黄欢,等.张仲景用“酒”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7,49(5):8.

[29] 张仲景.伤寒论[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31.

[30] 雷敩.雷公炮炙论[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

[31]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87-592.

[32] 郑金生.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五[M].成都:巴蜀书社,2012.

[33] 苏颂.本草图经:卷四[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8.

[34]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7.

[35] 赵佶敕.圣济总录[M].王振国,杨金萍,校注.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56-1304.

[36] 郑金生.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四[M].成都:巴蜀书社,2012.

[37] 太平惠民和剂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刘景源,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8] 赵燏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M].樊菊芬,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1.

[39] 孙思邈.千金方[M].刘更生,点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14.

[40] 朱橚.救荒本草校注:卷一[M].倪根金,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经典名方酒制品种考证系列酒及经典名方中酒制方法的考证与梳理发布于2021-05-05 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