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泉,古称相溪、湘溪,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文底蕴极为深厚。汉初“千年吴”发端于斯,此后连绵不绝,五代时,吴越王钱氏后裔钟情于此,南宋有千古贤相赵汝愚,元朝有办学闻于朝野的吴英,明代有学德清风到处栽的沈宏,进入清朝及近代,更是星光璀璨,有吴尔埙、吴之振、吴克谐、吴玖、吴石琴、胡漟、胡菊邻、屈元爔、屈元炘、金南圃······

为弘扬洲泉人文历史,

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自今年春节开始,

陆续刊登颜剑明先生著的

《洲泉历史人物》,

今天刊出第五篇

笃行君子赵善应》。

赵善应,字彦远,又字庆公,生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卒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是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七世孙。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封汉王,赐地在饶州余干(今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卒后谥恭献,孙子赵允升承封汉王,谥懿恭,曾孙赵宗惠封郯王,谥勤孝,四世孙赵仲企封建国公,五世孙赵士虑任朝廷供奉官,六世孙赵不求赠太师,卒后追封申国公。赵不求是赵善应的父亲。追根溯源,赵善应是宋朝宗室,远支的皇室人员。赵善应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考中状元、官至丞相的赵汝愚。

靖康元年(1126)冬,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俘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大肆掳掠后北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率士族百工渡江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这时,赵善应才八岁,随祖父、父亲护驾南来,不久,定居崇德洲钱,即今洲泉镇。

关于赵不求、赵善应父子迁居洲泉一事,清沈季友的《檇李诗系》有简略记载:

 

“赵都监善应,字彦远,又字庆公,以汉王元佐之后,建炎间与其父自汴避地崇德之洲钱,因家焉。”

自此而知,赵善应先祖的封地虽然是在江西饶州,但先祖们一直在京城为官,靖康之变时,他们父子是从汴梁仓皇出逃的。赵善应后任修武郎兼江西兵马都监,所以称“赵都监善应”。

建炎初,赵善应以宗室补授承信郎的官职,先后在崇德、余干、安仁、景德镇、潭州、台州等地为官,最后任修武郎。卒后五年,即淳熙九年(1182),因儿子赵汝愚已出任敷文阁待制,并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皇帝恩赠赵善应为通直郎。

赵善应卒后,理学朱熹应赵汝愚之请,作《笃行赵君彦远墓碣铭》,说赵善应“以孝友仁厚被服儒雅,克笃于家,而闻于邦,卓然为宗室仪表,虽士大夫之贤而有礼者,皆自以为不及,益教其子移孝为忠,对策庭中,无所讳避,天子异之,擢以为天下第一。后历馆阁侍从,奉使典州,皆以风节惠爱有闻于时”。并说:“子直之能为此,嗟乃其父之教也”。意思是说赵汝愚后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都是他父亲教导有方的功劳。赵汝愚字子直,子直即赵汝愚。南宋诗人尤袤也说赵善应是“古君子也”。

《笃行赵君彦远墓碣铭》一文称赵善应是一个“纯笃孝谨”的君子,有名的大孝子,并一连列举了七个事例:

赵善应年轻时,父亲赵不求生病,他遍访名医,日夜祈祷,暑不解带,冬不暖席。中年后,父亲病故,他终年不饮,不食荤,不着华衣,不近声色,以表哀思。

母亲年纪大了,特别喜静,一天,赵善应寒夜晚归,随从要叩门,他立即制止,说:“千万不要惊醒了老人家。”于是主仆两人在门外坐着,直到天亮门开了才进入。

母亲自小惧怕雷声,每次夜里打雷,赵善应一定要披衣走到母亲房前,从门缝中观察,若有灯光,知母亲被雷声惊醒了,他必定要叩门进去,陪伴母亲,进行一番抚慰。

赵善应做官后,因俸微薄,生活并不富裕,很少做衣服穿,他与母亲约定:弟妹们不做新衣,他决不先做;做了新衣,弟妹们不穿,他也决不先穿。平常生活中,即使是一个甜瓜,也要剖开来,分以弟妹们共尝。后来妹妹远嫁他乡,他总是想尽办法,让她们多回几次娘家,一起伺候在母亲身旁,以免母亲担忧。

五十五岁时,母亲重病不起,他亲煮汤药,不分昼夜,伺立床边。母亲去世后,他哭得死去活来,人瘦得脱了形,终日在母亲棺柩边低头侧立,默默哭泣。即使过了三年丧期,只要与人一说起母亲,他仍然潸然泪下。

赵氏是一个大家庭,合族老幼将近百口,赵善应总是做到不分贵贱,菜羹蔬食,恩意均洽,家族里从来没有不融洽的言语。

赵善应曾与台州人蒋彝同事,后来他因公路过台州,寻访老友,得知蒋彝已过世很久,家贫不能葬,他便出资助葬。

赵善应随父南渡时才八岁,后来一直在浙江、江西一带做官,也算是“南渡臣子”,他怀恋北方故土,每当有重大的军事动向,他都十分关注,这可以从他的诗作中窥见一斑:

 

如《宁师西阁》:“漂泊南来几岁寒,追谈往事漫心酸。云烟暮隔中原望,归折梅花忍泪看”。如《次韵李长卿》:“一别芳洲不计年,旧时攀折柳依然。故人似欲撩诗兴,剩折梅花向酒边”。

 

故人相见,追忆旧事,有家不能归的故国之思跃然纸上,这与著名词人李清照、陈与义的诗作别无二致。

 

又如《闻虏归我河南地喜而作》:“几年流落在天涯,忽报邮音豁两眉。武赫临无血刃,腥臊涤尽抚疮痍。遗黎每恨平燕策,今日还欣见汉仪。更展白沟归旧界,皇家重建太平基”。

 

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与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地方史籍记载赵善应“好读书,所藏至三万卷”。三万卷藏书在古代已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量了,称藏书家可谓名副其实。这些藏书中包括皇帝所赠之书,所以他将藏书楼取名为“敕书楼”。他自己著有《唐书遗录》30卷、《幸庵见闻录》3卷。

赵善应卒后葬于封地余干县东北华林冈后,墓前立有一石碑,上书“皇宋笃行赵君彦远之墓”,为丞相陈浚卿所题。有子四人:赵汝愚、赵汝拙、赵汝鲁、赵汝钝;有女三人;有孙十二人,其长孙赵崇宪,进士出身,曾任静江知府。

洲泉镇东田村有一个自然村,名赵家埭,村人多赵姓,相传是赵善应后裔聚居的村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洲泉历史人物】笃行君子赵善应发布于2021-05-06 2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