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四柱八字命理理学↑↑↑

城事第26

 

谈起教,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他在编写中国小说史(略)搜集资料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历史资料竟都源自道文化。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究其植根地可是在我们关中、西安的。


陕西是中国道文化的发祥地。众所周知秦岭横亘,在关中八百里秦川南面,道家修炼地的观洞府又大部分都踞于名山大川中,就道文化的发展历史而论,我们把关中秦岭可以分为三段:即东部的华山段、西部陇山地段和中部的终南山地段。在终南山北麓就是我们西安地区,西安道教的历史情况也就自然与自古出仙的终南山密不可分了。


听到这些似乎让我们更热爱自己所处的城市,那历经了多少沧桑往事的城市。2010年年初,央视拍摄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秦岭》开始热播,秦岭的人文科学价值和生态景观备受社会各界认同,其中说到“秦岭历来多隐士”、“终南自古出神仙”等等,都在我们所处的城市发生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渐渐揭开神秘面纱,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脉络来探索道教、道文化的故事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也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之根源

道教的主要思想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中国道文化最早的形态源于“黄老之学”。黄,是指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老,是指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黄老之学’顾名思义,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黄帝生前主要活动在陕西,死后归葬于桥山,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被后人奉为神,道家历史叙述黄帝是乘飞天的,说黄帝不是凡人,是真正自天而降的真神中华民族的神圣崇拜由此开始产生。黄帝的著作流传下来的有《黄帝内经》、《阴符经》、《针灸经》、《脉书》等。

老子姓李名耳,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书中以朴素的辩证法论述了万物起源,提出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社会理想。“黄老之学”就是我们陕西西安乃至中国道教的渊源。



道教之初始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发展史略典故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前2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

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之教徒

道教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教之道术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在西安分布

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常常称为宫、观、庵、台、庙、院、山、阁等,目前细数在西安地区登记过的宗教活动场所共计21个,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周至县5个:有《楼观台》、《财神庙》、《安乐宫》、《关帝庙》、《青牛庵》;户县3个:有《重阳宫》、《成道宫》、《王蝉院》;长安区5个:有《东岳庙》、《磨针观》、《金仙观》、《万花山》、《玉皇阁》;蓝田县2个:有《真武庙》、《碧天洞》;临潼区2个:有《老姆殿》、《明圣宫》;市区4个:有《八仙宫》、《青花宫》、《城隍庙》、《湘子庙》。这些道教宫观,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发展起来的。至于没有登记的小庙,在山上更是数不胜数。



西安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①楼观台道观:




楼观台是西安人印象最深的。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位道家学者名叫喜,天水人,善习天文五行。他在周至县就峪乡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就是现在的楼观台。东周末年,尹喜还担任过函谷关令。另有一位道家学者、也是个大思想家的老子,在函谷关与尹喜相逢,二人志趣相投,结伴到楼观,“老子将平生所学整理为《老子》一书交给尹喜,不久谢世,葬于就峪(今楼观西陵)。尹喜对《老子》思想作了阐发,写了《关尹子》九篇和《老子内传》等著作。庄子曾评价:尹喜之学以“清”、“静”见长,老子著述以“虚”“柔”为特质。自此老子、尹喜的道家思想与黄帝学术思想融合成为“黄老之学”。后世尊黄帝为人文初祖,尊老子为道祖、尊《道德经》为圣典、尊楼观台为祖庭,从古到今楼观台一直是国内外道教信徒朝圣的“仙都”。

在老子、尹喜之后,历代有周穆王赴楼观访灵迹;秦始皇在尹喜草楼之南建清庙,汉武帝在楼观台以北建望仙宫,楼观规模逐步形成;至晋惠帝时宫观建筑已绵亘七里,朝廷拨300农户供役使,可见规模之大;北周时,武帝下令在长安建通道观,在楼观建的别馆成为道教史上第一座国立道学院;隋文帝时对楼观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刻立四体《道德经》碑置庙中;唐代自高祖李渊开始就认老子为宗祖,以楼观为宗庙,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费时七年进行扩建,其建筑规模比现存说经台建筑群大十倍;玄宗李隆基因夜梦老子授道,在说经台东又建会灵观,其间,因玉华、金仙两公主出家修道,又在宗圣观南北修建了玉华观和延生观,致楼观规模空前,且一直延续到宋;北宋依李唐故事宣扬“翊圣”显灵神话,又在楼观东北建上清太平宫。988年,诏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楼观发展到达顶峰。

在历史上,楼观台风雨飘摇,四次遭遇灭顶之灾。第一次金朝天兴年间(1310),大火。楼观建筑群被大火毁于一旦;第二次是山洪。大火烧后20年元世祖忽必烈三次敕修楼观殿宇,但在1331年楼观建筑群又被山洪爆发摧毁;第三次是兵燹。明初,成化到万历年间三次对楼观台作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包括扩建吕祖洞、新建玉皇阁、增建雷神三官、灵官诸殿及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阁、藏经阁等,明神宗还给楼观颁赐了《道藏》。清代康熙雍正、道光年间,也曾三次对楼观进行维修,但经过白莲教太平天国两次战争的大破坏,明代建筑大部分又毁于兵燹;清道光年间,道士朱还虚募化重修,道教活动范围缩小,仅局限于说经台,楼观也改称楼观台。至民国初,楼观台仅存宗圣宫三清殿、说经台老君殿及山门墩台和70余通碑石。1926年,监院雷明物率众募化补修了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

解放后,1952年实行土地改时楼观台尚有140名常住道士,政府给每位道士留地二亩半自耕自养,一面从事农耕,一面开展教务。1956年8月,楼观台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1966年文革,楼观台第四次遭遇重创,学生以破四旧为名,推倒老子等塑像30余尊、焚毁典籍万余册、经版千余件、道士被迫落发还俗,成为“种牛场”农工,殿宇、寮房120余间被拆、道院变成养殖场。

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道士始脱离种牛场恢复了宗教活动。此后相继修复了老君殿、四圣殿、太白殿、灵官殿以及山门和厢房、增建了钟、鼓楼;1986年说经台主体建筑竣工,并添置道藏一部;1994年又建成吕祖殿和希声堂;1999年在港谭兆基金资助下彩绘殿堂、修筑道路。2007年说经台前院总体扩建工程竣工,至此,楼观台的恢复重建初具规模。

楼观台现在有历史遗迹景点60余处,尚待逐渐恢复,有常住道士30余名,其中坤道6名。在现任监院、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亲自主持下,积极开展教务活动,先后举办了“宫观住持”、“道教科仪”、“道教经韵”、“道家养生”等各种培训班,为道教培养出大量人才,并在2007年又成功承办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和说经台前院落成开光大典。近年来多次组团赴港、台、韩、新加坡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楼观台不仅成为道士清修的洞天福地、培训中心、也成为海内外道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



西安万寿八仙宫:


西安东门外附近的八仙庵,建于宋代,后代历经重修。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据八仙庵石碑记载,原先这里有座雷神庙,八仙流浪来这里,他们手捉飞来蟑螂食之,去后留下遍地栗壳,被视为游戏人间,遂建八仙庵庙祭祀。

八仙庵庙址属唐朝兴庆宫长乐坊地段,山门外石碑上刻有"长安肆,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因此八仙庵被视为道教仙迹胜地。

八仙庵在长乐坊大街,南沿建有大照壁,北沿建有砖砌大牌楼,以此向北有第二个牌楼、山门、灵宫殿、雷祖殿、斗姆殿。两廊厢房东院为吕祖殿院、厨房院、道众宿舍院;西院为邱祖殿院、监察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时曾住八仙魔,赠银整修,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因此得名。

八仙庵是陕西道教集中活动的胜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既是重阳节,又是九皇盛会,可谓是道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八仙庵都举行盛大的道场,有的善男信女于初八晚上即赶到这里。初九清晨鼓声拉开宗教活动的序幕,但见殿堂灯火通明,经师们手执法器,身着刺绣精美的法衣,在高功带领下吟诵经典,祈祷国泰民安。信徒们烧香磕头,祈求四季平安。有的信徒还为八仙披上全套新装以示祝愿。

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之名由此而来。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数次拨款整修。

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

1956年,八仙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八仙庵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庵前隔马路有巨幅砖照壁一座,上刻有“万古长青”四个大字。马路北侧有高大的彩绘牌坊一座。牌坊后的道路两侧为二层楼仿古建筑的“长安酒肆”和文物商店。

八仙庵可分为三个部分。除却山门、牌坊、影壁、钟鼓楼,第一部分有殿5间;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后殿供奉着八仙神像。神像表情生动,衣袂飘飘,各像又有各自特点:张果老的诙谐、吕洞宾的正义、韩湘子的神韵等等。第三部分为正殿,殿门上悬有光绪皇帝亲笔书写“玉清至道”的牌匾。正殿两侧为东西跨院。东边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分别供奉着吕洞宾和孙思邈,西院则是庵内道士的居所。

迈进五开门的山门,钟、鼓二楼分立左右。第一进院落的正中有遇仙桥。据记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出求道时,在甘河桥遇吕洞宾祖师授“五篇灵文”而得道,故称全真十方丛林,皆修遇仙桥以示纪念。院正面为灵宫殿。殿内正中供奉着道教的护法神玉灵官的彩色塑像。青龙白虎两将军的彩色塑像分侍两侧。第二进院的正面为五开间的八仙殿,为八仙庵之主殿,是道观日常举行盛大宗教活动的场所。殿门正中悬挂着“宝仙传”四字匾额,为清光绪皇帝所书。殿内正中奉祀着东华帝君。两侧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的“八仙”泥塑彩像。

第三进院落的正面为斗姥殿。殿门正面悬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洞天云籍”四字匾额。殿内正中奉祀着斗姥元君,两侧分别为北斗七星中的文曲武曲贪狼破军等星君塑像。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跨院,东院内有吕祖洞、药王殿和太白殿。吕祖即吕洞宾,号纯阳子,传说他在唐时两次考进士都不中,最后随汉中离学道,汉中离授他以“延命之求”。药王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他一生博通百家之说,尤好老庄,不求名利,热心行医,为民治病,被人们尊称为“药王”。成道后,被封为“妙应真人”。太白殿内供奉着太白金星。供奉太白金星,源于古代的晨辰崇拜,是对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金星”的神化。在道教中太白神有富贵功名象征之说。西院的北面为邱祖殿。邱祖即邱处机,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之一,元朝初期被成吉思汗为国师。院内的其他房屋的庵内道士的居住处,故又称监院。

也有传说,八仙庵的大殿外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刻有“长安酒肆”四个大字。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在长安时经常来这里喝酒,曾经多次醉倒在“长安酒肆”。当时的长乐坊一带老徐家的稠酒颇有盛名。此酒是用糯米制做的一种甜酒粘稠如浆人称玉浆再配上清香的黄桂就成为当时长安街头的一种美酒佳酿——黄桂稠酒。一天李白与贺知章、张旭等八人慕名而来,结果为香气横溢的酒而倾倒,此后他们经常来这里喝酒吟诗,每次都要一醉方休。因而后人在他们经常喝酒的长乐坊立一个石碑,并修了“八仙庵”。当时的“八仙庵”是为了纪念李白、贺知章等酒中八仙而修的。到了后世道教逐渐受到皇家的重视,后人就把庙宇扩建成了道教吕洞宾、铁李拐等八仙的场所了。

今日“八仙庵”的大殿前面那块巨大的“长安酒肆”石碑依然如故。石碑仍还有老徐家的黄桂稠酒店。店堂里高悬着这样一副对联:“李白问道谁家好,刘伶回言此处高。”



③重阳宫:


关于重阳宫,我们常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提到,他讲述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及其弟子全真七子等武侠经典故事,耳濡目染,而这些故事寻其根源却都发生在陕西西安。

重阳宫位于户县祖庵镇,与北京白云观、山西芮城永乐宫并称全国全真道三大祖庭。重阳宫是全真北宗五祖王重阳修道之处,所以称为祖庭。追溯传承,自东华帝君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到王重阳已是第五代,故称王重阳为北宗五祖。由于王重阳甘河遇仙授道被视为传说,故学术界认为王重阳实际上就是全真道北宗的创始人,这一点很重要。

五祖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大魏村人,因对女真统治不满,加之应武举落第,遂慨然入道。1160年他于户县南时村(遗址建有成道宫)穴居,称活死人墓,在墓周种植四梨八海棠,寓以道教四海一统为志,嗣后又在刘蒋村结庵修道。1167年自焚其庵,离陕赴山东河北一带传教,公开打出全真旗号,收邱处机、谭处端、刘处玄、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七子为徒(后被封为七真)。1169年王重阳返陕途中在开封辞世,1172年归葬刘蒋。1174年七子分头去修道,马丹阳留居刘蒋村,始建成祖庭。时至1181年,金庭禁止道士游方,马丹阳被遣回山东。

王重阳创建全真道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中国道教走了1400余年的弯路,全真道性命双修的主旨及内丹修养的方法,终结了外丹道炼服金丹以求长生久视的不归之路。其次,王重阳认为三教同源,他兼容并蓄,汲取教经典的精华,充实和完善了道教的理论宝库。他还为全真道制定了戒律,使蓄发、出家、住庙成为全真道士的行为准则。

1186年,金庭对全真道态度转变,又得益于京兆统军夹谷清的帮助,从陇县龙门洞请邱处机到回祖庭,全真道得以继续发展。金明昌初,朝廷再次禁罢全真道,祖庭被官府没收,邱处机被遣返山东,道士也全被遣散。

至1198年,王处一获金章宗青睐,赐额祖庭为“灵虚观”,全真道又有了发展。时值金、南宋、蒙古三家争夺中原,皆极力拉拢全真道服务自己,因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率18高徒远赴西域雪山谒见,劝成吉思汗“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戮以成大业而获得成吉思汗的赏识,誉邱为活神仙。在元代89年的统治时期,全真道和重阳宫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期间,在陕活动的全真道领袖还有尹志平、李志常等人。元末以后,全真陕西道教活动逐见式微,也鲜有高道出现。

1238年,经由继任全真道掌教的李志常奏请元朝廷,改灵虚观为重阳宫。六年后的1244年,朝廷又加赠祖庭为万寿重阳宫,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1252年,元宪宗召见李志常,赐白金5000两,对重阳宫大规模营建。到1288年,重阳宫最盛时期有殿宇房舍五千余间、道士万人,甘河两谷附近田产悉为该宫所有。经明清以至民国沧桑变化,到1949年解放,仅存灵官、祖师、老君三个殿。1966年文革再遭重创,老君殿被拆,王重阳坟墓被掘,重阳宫沦为弹丸小庙,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设置重阳宫文管所,修建了围墙和山门,对碑石进行保护。落实宗教政策后,该宫交回道教管理。1992年,台湾三清慈善会董事长黄胜德捐资修建王重阳纪念塔,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先后捐资350余万至1999年建成重阳大殿,由陈理德道长负责庙务,继续修复完善。2005年,当地宗教主管部门礼聘西安市道教协会陈法永副会长为重阳宫住持,谋求更大发展。目前重阳宫有道士9人,占地30亩,有山门、钟、鼓二楼,灵官殿、老君殿、祖师大殿和王重阳纪念塔、碑林寮房、食堂等建筑。宫内碑林存有历代石刻31通,其中五通蒙、汉两文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李道谦楷书《全真教祖碑》、;姚燧楷书《重阳仙迹记碑》、孙德彧书《马宗师道行碑》、大书法赵孟頫书《藏御服碑》和《孙公道行碑》等都有很大的学术和书法价值。

值得庆幸和铭记的是,文革中被红卫兵曝弃的王重阳祖师灵骨,被一位叫赵茂忠的老先生冒着风险掩埋在一棵银杏树下。2009年11月,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香港青松观和户县重阳宫承办的重阳祖师灵骨安放大典隆重举行,国家宗教局齐晓飞副局长、省政协张伟副主席、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等以及海内外学者和信众百余人出席了典礼。与此同时,还召开了全真道济世思想学术报告会,齐晓飞副局长在即席致辞中缅怀圣人、忆古思今、体悟启示,对中国道教事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④骊山老姆殿:


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世界各民族的繁衍史上都不乏神话可陈,而我们中华民族起源的神话应该说更为美丽动听,其中的女主角就是女娲氏。

女娲氏应该生活在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母系氏族社会(比半坡文化更早),她不仅能炼石补天,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据说在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远古时期本没有人类,中华民族是出自女娲的巧手,抟泥捏出来的,这话听起来很玄,但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地方却确实存在,就是我们西安临潼区的骊山。女娲因为补天给我们营造了生存环境而备受尊敬,中华民族尊崇她为“骊山老姆”,在其安葬处建有女娲祠。到了明代万历之前,女娲祠扩建,增加了老姆殿和三霄殿,这就是现在屹立在骊山西秀岭之巅的西安市老姆殿道观。

老姆殿现有道士10人,其中坤道占一半,宫观主持是西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年逾古稀的陈圆明老道长。文革遭劫后的老姆殿香断炉冷,一片破败,几成废墟,陈老道长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募化集资,惨淡经营,终于使道观恢复了生机。在帮助骊山重新规划布点的建设中,陈道长又千方百计将同在骊山的老君殿,搬迁到老姆殿左近重建。

唐代时就有朝元阁在骊山,祀奉老子。传说天宝七年(748年)老君显现于此,唐玄宗下令改朝元阁为降圣观,又在阁西南建老君殿,成为祭祀老子之地。后在安史之乱时被毁。由现存1855年所立《重修朝元阁碑记》可知,陈道长搬迁的《老君殿》是1850年在朝元阁遗址上重建的。老君殿在搬迁到西秀岭重建后,现恢复原名仍叫朝元阁,与老姆殿一起成为西秀岭上道教宫观的双子星。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骊山老姆庙会,朝山祭拜者络绎不绝。

2009年,由西安市道教协会主办的以“和谐发展、天下有道”为主题的骊山问道活动在临潼举行,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到会作了专题演讲,到会学者也分别就《道德经》、《阴符经》等展开研讨。老姆殿等一批年轻道友脱颖而出,在“玄门讲经”活动中大放异彩。在陈圆明道长的主持下老姆殿以道风纯正、戒律严谨著称,被西安市宗教主管部门授予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


⑤西安城隍庙:


座落在西安城内西大街中段路北的都城隍庙,建于明洪武20年,奉祀西北五省总城隍而名闻遐迩。

城隍庙本是拆除元王朝藩王府宫殿的砖瓦木石所建,其环绕大殿的游廊立柱高十多米,直径1米多,若两人去抱它恐不能合围,其建筑的高大宏伟可见一斑。

在城隍庙前原有临街大牌坊和骑楼各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拓宽马路被拆除。现在的牌坊和骑楼是2006年西大街建仿古街时,政府按原貌恢复重建的,非常壮观。值得一提的是,新牌楼还很注重保留城隍文化传承,那牌楼的内立面有一块高悬于顶的竖匾,上面写着“你来了么”四个字,很多人看了不得其解,你切勿把这误当作城隍爷爷对你光临的问候,那可是对恶贯满盈的坏人死到临头的棒喝!高悬此匾,用现代语言诠释,就是警钟长鸣!

城隍信仰对于道教来说属于民俗信仰,据考证其历史却很久远。《礼记》有言:“天子大腊八,伊耆氏始为腊,腊祭八种,水庸居七。”这里的伊耆氏就是帝尧,水庸指城隍神。大概的意思是说上古有八种祭礼,祭城隍神为第七种,这个祭祀活动从尧时就兴起了。

“城”的本意是城墙,“隍”的本意是护城河,所以早先城隍只是守卫城池的神祗,以保护居民免遭洪水猛兽和盗贼劫匪的祸害为职责,经过历代的长期演变,后来城隍已成为治安、司法、民政齐抓共管的地下市长了。城隍既是人们心目中刚直不阿的阴司长官,全国各地的城隍神也就只能由过世的忠臣良将来充任了,例如,镇江城隍是纪信,临江是灌婴,福州是英布,和州是范增,谷城是萧何,绍兴的城隍还是隋朝的大将军我省泾阳人庞玉。由于西安城隍庙典籍文革后遗失殆尽,至今仍弄不清楚城隍是谁,该庙已出文告有奖征集线索,如你手头有史料,欢迎提供,以解悬念。

西安城隍庙占地30亩,是个宽大的两进四合院,坐北向南,走过街前骑楼,穿过50米的商业街,便是庙前玉皇阁,通过玉皇阁进入山门就是前大院,戏楼、木牌坊、大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大院左右有配殿和厢房、后院是寝宫、左右东西道院贯通直抵庙后街。解放后一直被百货公司占用,1986年落实宗教政策回归西安道教界管理,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交回时已濒临倒塌。2005年,市道协副秘书长刘世天道长任该庙住持后,千方百计设法筹集资金对宫观进行全面修复。目前庙前玉皇阁、山门、左右配殿已修葺一新,开展宗教活动、接待信众和游客。二期工程以翻修大殿、戏楼为主、已完成设计和报批手续,由于工程浩大,资金短缺,还望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保护文物古迹,振兴我市道教事业、为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做出贡献。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西安八卦社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城事: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是这些!发布于2021-05-07 22: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