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贵和尚中

一个民族的伟大人物,一定是吸取自己传统文化的孝子,同时又是吸取全人类文化的智者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无出其右。儒学积极方面择其要者:积极人世、爱国主义、民本主义、人和为本、中庸、重孝、守信、重气节、重名誉、修身、自立等等。

积极入世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对中国几千年的士人、平民都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对周恩来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在13岁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4岁时,少年周恩来在那篇著名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提出“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的使命。16岁时,和几位好同学策划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同年,在《尚志论》这篇作文中开篇讲“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同年又多次讲演、撰文、鼓吹储金救国。在一篇作文中又写:“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周恩来这种积极参与,以国事为人生第一要义的事不胜枚举。

 
和尚

西周末年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把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和取舍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和”类似现在人们讲的包容、宽容、吸纳、融通,“同”是贬义的,类似现在的同流合污。《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天地万物才有了自己的秩序和发展。儒家在追求这种“致中和”的理想状态,认为做事要不偏不倚、不狂不狷和不走极端,这一点是符合辩证法的。

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接见日本前众议院议员横路孝弘时说:“中年嘛——尽管不乏未老先衰者——为确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显然,周恩来不畏惧有人说他中庸。

 
  美善合一
 

儒家主张“俭以养德”,“廉者,清不滥浊也。”周恩来一生秉持了勤谨治国、清廉为政的道德

儒家称赞人性中的“侧隐”,兼有此德才能成为君子。少年周恩来受儒家道德濡染,那种侧隐同情之心就体现得超乎寻常。1914年,写了《射阳忆旧》一篇文章,回忆9岁时的一件事:看到一个受害人的孩子,在杀害自己的父亲的仇人面前哭泣甚哀。旁观者皆泣下数行。而周恩来:“余不知何故,见彼童子哭痛,亦随之失声而号。如此情况,为余幼年所未经。”恻隐之情溢于言表。

孝道是儒家的重要道德标准之一。据卢再彬、孙智悦著的《少年周恩来》一书介绍,在两位母亲先后去世时,周恩来是呼天抢地的痛哭,泪水和哀伤交织在一起,令人无法卒读。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是1942年7月在重庆去世的。好多文献记载了周恩来痛哭父逝的悲绝场面。他刚刚做完手术出院,脸色苍白,在逝去的父亲灵前放声恸哭,一边哭一边埋怨别人没及时给信,然后三鞠躬,每一次鞠躬都泪如雨下。他守灵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回去休息,一直守到下午起灵。安葬好父亲之后,周恩来于7月15日《新华日报》广告栏中为父亲去世登载了“讣告”。说:“比于昨(十三日)日遄归,方知已弃养三日。悲痛之极,抱恨终天。”据说,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唯一一位为自己父亲去世而登报发布“讣告”的人。后来,他把父亲遗像装在贴身衣袋,一装就是七八年之久。我总觉得,周恩来对父母亲的深爱,不是物质回报的层面上的行为,是一种精文化层面的东西。他父亲几乎是不能养家糊口的这样一个平庸的长者。周恩来对他父亲如此痛哭哀伤,这是以儒教为核心中华传统孝道的精神承续。

 

 

贵和尚中儒家思想,周总理八字命理贵和尚中儒家思想,周总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家思想对周总理有哪些影响?发布于2021-05-09 23: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