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形篇说: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在“虚实篇”说: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这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实则代表着《孙子兵法》的知与行,很多注家也都解释过这二者的一致性,本文从知行角度言说一番。

用兵非常重要的两条线:

一曰知。要先知、尽知,知常、知变,知彼、知己,还要知天知地,最主要的是这些交叉起来对战场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二曰行。要高效使用现有力量,通过力量组合、分合为变、奇正运作,诡诈立,最终实现避实击虚,将自己的力量集中在打破战场平衡的关键点上。

一、孙子兵法形篇之“知”

孙子兵法的“知”,旨在教我们正确判断战场形势,这个判断的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战场上临战时彼我双方态势的现状,还取决于这种态势的形成因素,即战前的大量工作,比如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些因素。

这七个方面可以评估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它们是战斗力生成要素,掌握这些属于知常,而到了战场上,面对彼我双方的形势,受地形、天气、气候、对手等因素的影响下,战斗力会发生变化,所以还要知变

所谓变,是孙子兵法诡道的核心,它要充分利用“利害”,通过【变】让敌人将“利”误以为“害”,反过来让对手将“害”误以为“利”,这是将领在战场上知变要辨别的内容。

现场的知变,在于先知尽知一方面先知敌之谋,在敌人部署完成之前,就已经知其行动计划,这需要“用间”来完成,近现代也可以通过破译电报密码,或侵入电子指挥系统而获得。

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对手兵力调动推断,对比知常的内容而做出判断,通常一支部队的各种战术训练等都会有一定的规律,一旦违背这个行动规律,可能就会有所企图,要谨慎侦察。

第三要先知敌之虚实,《孙膑兵法》说兵力一定、地形容量一定、地形特点一定的条件下,在兵力部署上必然有所有余、有所不足,这有余和不足就是形势,也即《孙子兵法》所讲的“虚实”。

先知敌之兵力部署,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做自己的部署,在哪里布势,在哪里用势就清楚了。

当然,还要知天知地,掌握战地的特点,可以发挥最佳效能的武器、兵种,一定地势之用;更好清楚天气、气候等特征,甚至潮汐等情况,曹操精通孙子兵法,之所以败于赤壁,在于他对赤壁的天气只是知常,而不知变,又缺乏本地“向导”,而周瑜、诸葛亮都是本地人,他们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很熟悉,既知常也知变。

《孙子兵法》形篇为什么讲“胜可知,不可为”?

其原因是这篇教我们如何排兵布阵,如何优化配置自己的兵力和资源,我始终认为学习《孙子兵法》一定要用阴阳法读,正面教我们如何布阵,如何配置资源;而从反面敌人的角度看,就是如何察我布阵、资源配置之虚实,找到我这里的突破口。

就是说,你学会布阵之法,也能从“形”上判断对方布阵的结构、虚实情况,找到对方阵形、兵力配置的突破口。

可见,形篇侧重在资源配置,强调“知”,故曰:不可为。

孙子兵法的“知”,十三篇是一个整体,山鹿素行将这个流程梳理出来,构建了一套“知”的系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尽知的模型,我们先了解一下:

始计之一篇者,兵法之大纲大要也,作战谋攻次之者,兵争在战与攻也,战攻相通以形制虚实,是所以军形兵势虚实并次,此三篇全在知己;治己而后可军争,军争有变有行,故军争、九变、行军次之,是料敌知彼也;知己知彼而可知天知地,故地形、九地、火攻次之,地形、九地者,地也,火攻因时日者,天也。自始计迄修功未尝不先知,是所以序用间于篇末,三军所恃而动也。

山鹿素行以“知”为主线将《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流程,在“知”的背后就是“行”。

二、孙子兵法虚实篇之“行”

战争是力量的对抗,营销比拼的也是资源的运用,在《孙子兵法》中也构成了全流程的【力量运用】方法论,我在《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中:

将始计、用间作为首尾相连全篇之纲,谋攻、作战是内部约束体系,谋攻讲目标管理,作战讲预算管理,行军、地形、九地、火攻是外部约束要素,是战地、天时对力量运用的影响要素,形势、虚实、军争、九变五篇是力量运用的操作体系,形篇讲资源配置,势篇讲造势用势,军争讲分合,九变讲因变,虚实最终的目的,所有动作都为了实现“避实击虚”。

从力量使用这个战术体系发现,虚实篇是中心,它是孙子兵法各篇操作的目标,它是射箭的“箭靶”,代表了《孙子兵法》的“行”。

虚实篇讲什么?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

一支军队只有掌握战场主动权才能最终实现“避实击虚”的目标,否则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一定会让对方实现“避实击虚”的目的。

当然,实现避实击虚的前提是知,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还要知力量运用的基本法则,而这些法则的实施在于要能“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制阵操作,在于“利之”、“害之”、“攻其所必救”、“乖其所之”的调动敌人,而实现“我专敌分”的效果

所以,在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过程中,创造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的知战之地、知战之日,以创造“敌虽众可使无斗”,故曰:胜可为。

虚实篇之所以讲“胜可为”,是因为在实践中,永恒的兵力法则要放在具体战场形势中使用,众可变寡,强可变弱,其核心在于掌握战场主动权,调动对方,实现避实击虚。

力量是不断变化的,战略层面讲,力量生成要素在变化,也会影响力量的变化;战术层面讲力量会因时间、空间不同而变化,也会因敌我双方“知”的程度不同而变化。

所以,孙子兵法知与行的运用,体现了“胜可知”与“胜可为”之间的关系。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孙子兵法的知与行发布于2021-07-01 11: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