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持久战中的矛盾辩证法

为了进一步学习《矛盾论》,看它是如何应用,我们先学习《论持久战》,这是面对复杂形势,能够抓住问题关键的“矛盾辩证思维”实践。

在抗日战争一周年之际,败亡论、速胜论、持久论争论不休,面对各种不统一的思想,《论持久战》的提出,有理有据的驳斥了败亡论、速胜论,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并给出了依据、发展趋势和具体的策略,非常有说服力,为实现抗日战争在思想层面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败亡论、速胜论,实际上都是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或夸大了矛盾的一面。面对日本的军事上的强大,败亡论者,过于看重强弱这个矛盾,将其看成了矛盾的全部,而忽略了其他矛盾,这就是思考问题的片面性。

速胜论是忽视了强弱这个矛盾,只看到了其他矛盾,对中国优势夸大的脱离了真实情况,一叶障目,盲目乐观。或者说,只看到了有利于自己的矛盾,而没有看到有利于对方的主要矛盾。

强弱、众寡这个矛盾,是战争中的一个经常使用的矛盾,也在《孙子兵法》中处于核心地位。

有人说,《孙子兵法》不是讲“以少胜多”,而是讲“以多胜少”,这就是典型的片面夸大众寡这个矛盾,而忽略了其他矛盾,与抗日战争时的败亡论相似。

也有人说,《孙子兵法》讲的“以少胜多”,这也不对,他忽略了强弱这个矛盾,这与速胜论的观点很相似,不能够客观的看问题。

从矛盾的规律中发现,强弱、众寡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因此,《孙子兵法》也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中间的矛盾关系,它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可见,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他在“谋攻篇”告诉我们:识众寡之用者胜。

实际上,“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其本质上是讲识众寡之用,有什么样的兵力,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采取什么策略。

因此,我在解读《孙子兵法》时提出了它的一条主线,即【力量使用的系统方法】,基于自己的资源、对手的资源来确定战法、对策,而且《孙子兵法》中还有系统的方法、工具和模型。

就像提出论证“持久战”一样,既要看到日本在军事、经济、武器、组织强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不足的地方,国土面积小、人力不足、经济持久能力不足,而我方虽然军事、经济、武器均不如对方,这是客观现实,但我们也有优势,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等。

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分析,唯一获得胜利的途径就是:战略上的持久战。

再次读这段关于“持久战”的矛盾辩证分析,对于读懂《孙子兵法》也非常有触动,其中所有内容的分析,孙子兵法中均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比如,开篇首句的“地与”、“五事七计”、作战篇的经济分析、军形篇的“地生度”分析、虚实篇的探测四法等。

尤其是“五事七计”的分析在日本、中国、国际形势的分析中扩大了其内涵,比如“五事”侧重于内部环境分析,“七计”侧重于军事、组织能力分析,也验证了我在解读《孙子兵法》时的一些思考。

在《矛盾论》与《论持久战》的学习中发现,学好并用上《孙子兵法》,必须用矛盾辩证法来研读它。

 二、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与《孙子兵法》谋攻篇

既然通过敌我形势的分析,确定了战略上的“持久战”才是唯一出路,接下来又讲了持久战三个阶段的过程。

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战略反攻;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就是说,第一阶段敌拥有绝对优势,他的主要策略是进攻,而我处于劣势,则只能做防御;而到了第二阶段,敌人的优势在衰减,我的优势在突显,故进入一种均势状态,敌人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而我则为进攻开始做准备;到了第三阶段则与第一阶段完全反过来,我战略进攻,敌人战略退却。

这就是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原理,优势劣势也不是绝对的,它也此消彼长,相互转化。

读到这里,想到了《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这个力量对比的三种状态。

十围五攻,是说兵力上十倍于敌人,战力上五倍于敌人,处于绝对优势状态;

倍分、敌战,则是说兵力上与敌人差不多,战力上相等,这是处于一种均势状态;

少逃、不若避,是兵力不如人,战力也不行,处于绝对弱势的一种情况。

这三种情况与《论持久战》中讲的“持久战”三个阶段完全一致,开始阶段敌强我弱,故敌进攻我防守,在运动中消耗对方,在消耗中,战线拉长,敌人消耗变大,就进入了双方均势的状态,敌人的优势也不明显了,我的劣势也不明显了,进入一种“僵持状态”,但这种状态中,有利的矛盾在向我方转移,随着我们的反攻准备,就进入了我之处于优势状态,敌人处于劣势状态。

可见,这三种优势、均势、劣势状态,也是战争转化的路径,国共之间的力量变化也是这样一个变化路径。

当然,在分析彼我优劣势的时候,关于兵力与战力的问题,冷兵器时代与抗日战争时的热兵器(机械化初阶)时代完全,武器战斗力可以降低对兵员数量上的要求,更侧重在分析“兵众孰强,士卒孰练”上。

但《论持久战》中也明确提出要避免“唯武器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使用武器的人。

所以,力量的分析,不仅有武器力、军事力、物资、经济等这些物质的方面的内容,还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战斗意志等这些精方面的因素。

《孙子兵法》中说“修道而保法”,“道”可以让“上下同欲”、鼓足士气;“法”可以使结构稳定、赏罚得宜和始终如一的行动力。

道,所体现的精神力量;法,所体现的就是物质力量,即军队的组织、协同能力。

可见,战争就是力量的竞赛!

力量是会变化的,参与战争的双方力量在消耗中此消彼长,故《孙子兵法》要求“胜敌而益强”,以在胜利中积累自己,而这力量发生变化的节点就是战略战役动作的机会,作为将领要能够准确判断战场形势。

物质力量会被消耗掉,精神力量的人心、士气也会变化,尤其士气是会泄的。

在进入“持久战”的具体战法前,还描绘了“为永久和平而战”这样一个理想的前景。也可以说,这是抗战的一个目标,理想层面的一个目标,到今天也是实现了这个目标,至少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但注意忘战必危。

 三、有正确理论的军队,才是能打胜仗的军队。

分析了敌我实力、优劣势和国内、国际形势之后,得出结论要在战略进行“持久战”,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就像《孙子兵法》,庙算好了,目标定了,预算也有了,接下来该讨论具体的是操作方法。它在始计篇讲庙算,各种情况的评估,作战篇讲预算,谋攻篇讲目标管理,接下来军形、兵势、军争、虚实、九变等都是具体做法的操作套路,我们可以按照战斗力生成模式理解,与《论持久战》不同的是,孙子兵法给的是通用的模型,《论持久战》的敌我、环境等形势已经明朗,故给出的是具体的战法。

在这些策略中,首要的是能动性,战斗力要素中,武器、人和人与武器的关系,人是主体,尽管现在无人技术发展很快,但网络侵入的防控没做到位的情况,依然离不开人。

之所以将“能动性”作为第一条来讲,是因为“持久战”不是等来的,是做出来的,行动出来的。

但这个行动有个前提,就是基于客观事实,《论持久战》说,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

就是说,有正确理论的团队,才是能打胜仗的团队。

怎么找客观事实?

《孙子兵法》首篇的“五事七计”,就是在军事分析客观事实的宏观方法,我们讲过多次,死生之地的“地”,对应的是“五事”,讲组织的处理,处在一个什么环境下,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地理环境、地缘环境、国际环境等;存亡之道的“道”,对应的是“七计”,是一个组织的具体能力。

当然,这个工具不仅评估自己,也要把敌人放到这个模型中,来正确认识彼我之间的具体的情况,而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采取正确的方针、战略和战术。

《论持久战》这里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概念就是,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

这是底线要求,不仅是指挥员,企业老板也需要警醒这个限度。

接下来,要做的是政治动员。

任何一个管理者都需要有极强的动员能力,我们看国外那些总统选举,考验他们的不仅仅是财力,更主要考察的是他们的动员能力,看谁能发动选民们将选票投给自己。

营销考验的也是动员能力,看哪个品牌能够将消费者动员起来,发动大规模购买。

战争的动员分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充分的发动群众,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打仗,打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至于动员的方式,《论持久战》中提出了许多,诸如靠口口相传,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等等。

这似乎跟营销高度相似哦。

《孙子兵法》中“五事”的“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民弗诡也。

这个“令”字,其实就有战争政治动员的意思,当然也包含着另一个层面。

二是组织内部动员,我们熟悉的《亮剑》,团长李云战前一番讲话,立刻激发了战士们的激情,这属于组织内部动员,提高团队成员的士气。

动员能力,是组织管理者重要能力,也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论持久战》说: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四、战争的根本目的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

这个力量会在战争中此消彼长,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其战争态势也会发生改变,这个变化来自于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

故在战争根本目的上《论持久战》明确指出,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有人拿这句话与《孙子兵法》中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混淆,经常拿这个观点去谈《孙子兵法》。

这样的混淆,其本质都是字面意思的理解,先说《孙子兵法》讲的什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军形篇”是讲制阵之法,是说基于地形布好阵,创造不败之基本防御阵型,同时也随时可变阵成攻击阵形,变阵的依据是敌人出现了“虚”。

这个所谓战机或“虚”的实现,可能是我从对方阵形中一眼发现的,也可能是我通过分合、挑动,在调动对方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就像“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求胜”也是说的阵形,基于地形布好阵以后,再去出兵挑逗、攻其所必救等,以使对方动起来发现其虚实,为进攻做准备。

所谓败兵,还没有摆好阵就开战了,这样求胜则就难了,一是地形之势不容用上,二是完全陷于被动的状态。

再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里是讲攻防,消灭敌人主要通过进攻这一手段,保存自己是防御;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同时也是保存自己,因为不消灭敌人,自己将被消灭;防御,直接为了保存自己,同时也为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

这是攻守之间的辩证法,攻中有守,守中亦有攻,但《论持久战》中强调,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保存自己。

这种攻守辩证观点,与《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一致,强调进攻,跟《孙子兵法》的攻守辩证有区别,冷兵器时代其攻守依托于阵形,故它在攻守上没有侧重,或更侧重于守。

有人说,古代的攻守辩证比克劳塞维茨的高明,实际上,这要依据客观事实条件,热兵器、机械化时代,甚至信息化战争时代,由于武器技术的进步,打击能力的进步,其战斗力生成模式也在变化,其攻守思维也在变。

既然明确进攻是主旋律,能盲目的进攻吗?

当然不能,《论持久战》反复强调,再高明的将领也不能脱离现实客观条件,只能在这个框架里指挥,打胜仗。

因此,在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敌人是进攻,我方是防御,故在防御中进攻;第二阶段保守我准备反攻,则在持久中速决,第三阶段敌人防守我反攻,则主旋律是进攻。

就第一二阶段而言,我方在战略上防御、持久,但在战役、战斗上则是进攻和速决。

因为日本以少兵临大国,以少兵临多兵,虽然他军力很强,但总体上来讲,是在我包围之中,是我以多对少,所以在内线战场上,我就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而在外线战场上,我则充分发挥主动性、灵活性,采取“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这样“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与“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对矛盾又形成了,也是用矛盾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面对敌强我弱,整体战略态势不利于我,就采用这样的办法,通过小胜的积累,逐渐扭转整体的战场态势。

就像《孙子兵法》兵势篇的造势、用势,首先也是通过奇正变化创造效应,不断积聚效应,实现势险节短之用势,完成战场态势的转变。

 五、关于掌握战场主动权

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

在《论持久战》中,确定了“外线的速决进攻战”总体方向,规定了“外线”这个范围,“速决”这个时间,接下来考虑的是实施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的问题。

主动性,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也即战场主动权,离开了主动权就意味着被打败或被消灭。

《孙子兵法》所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主动权,某个角度讲,整部兵书都是讲如何获得主动权,形兵布阵、因形造势、分合为变、后发先至、知战地与战日、我专敌分,这些都是为了获得战场主动权。

在《论持久战》的语境下,主动权核心在于外线范围内,我们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想什么时间打,就什么时间打。

这就涉及到了与之对应的战法,即运动战与游击战。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某个地点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地形,以“突袭”的方式打歼灭战,它具有流动性,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条件允许就围歼一部分敌人。

游击战则更加灵活,某个点上打一下就走,根本不恋战,也不给敌人留出反攻的时间,就撤了。

无论是运动战,还是游击战利用的都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有人总结说,任何战争都是从奇袭开始,这是对的,运动战与游击战更是如此。

通常而言,作战是分许多序列的,奇袭是第一个战斗序列,这个序列中己方的损伤率几乎为零,敌人的损伤率取决于他的反应速度和战术素养,而到第二个战斗序列的时候,敌方开始组织反击,这时候双方互有损伤,这个序列的损伤取决于双方的武器装备。

因此,一般而言游击战只打第一个作战序列,埋伏到某个地方,突然袭击,等敌人组织反击的时候,我就撤了,从而有效降低我的损伤,毕竟武器装备很落后,久了伤亡不起。

运动战则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尽量在第一个奇袭的战斗序列中给敌人造成更大的损伤,在后续的战斗序列中,利用地形的优势降低己方的损伤。

这种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言的“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的打法,就是掌握战场的主动性。

这种主动权的把握,《论持久战》从两点来讲,一是取决战争力量的优势,这是客观基础,是不能忽视的;二是主观指导的正确性,这同样不能忽视。

忽视战争力量这个客观优势,就会造成盲目乐观,以为靠指挥的智慧就可以改变战局,这不科学;忽视主观指挥的正确性,就会形成逃跑主义思想,处于弱势就放弃抵抗,这也是要命的。

那么,摆在抗日将士面前的课题就是,基于现有两军军力财力等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

第一,要知彼知己,通过侦察手段,加上指挥员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正确指导,多胜仗。

第二,创造局部优势和主动。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敌强我弱,我们要抓住敌人战线中的劣势,一战而胜,各个击破,逐渐实现由局部优势变成全局优势。

第三,策略上用错觉和不意,赢得主动。所谓“兵者,诡道也”,就是给对方制造错觉,示假形以使其判断失误,从而给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打击。

可见,制造错觉和出敌不意就是一对亲兄弟,始终要联系在一起用,这两个思想也同时体现在《孙子兵法》始计篇的下半部分“变法”部分。

说到变,其核心就是灵活性。

大家熟悉而又觉得非常高深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论持久战》一下点到它的穴位上,这个“妙”就是灵活性。

就是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敌势等)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的“运用之妙”。

这是运动战、游击战的灵魂

灵活性与计划性二者是否矛盾呢?

《孙子兵法》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始计篇既讲“四诡八权”又讲“庙算胜”,这似乎也有点灵活性与计划性的冲突。

其实,二者并不冲突,任何一个战役都事先要有计划,哪怕中间会做各种调整,也必须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否则就会陷入被动。

故《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一方面要计划,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各种突发情况,预设各种预案,这才是庙算。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是在运作战、游击战中对指挥员的基本要求,阵地战在当时情况用的比较少。

越读越有种感觉,这就是对《孙子兵法》的生动解读。

六、作战样式与角色

战争的样式基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同时,每一种作战样式也有着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论持久战》基于日军与我方具体形势提出了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三种作战样式,它们相互配合有效打击日军。

在这三种作战样式的角色和使命上,《论持久战》这样定义,抗日战争总体上既是消耗战,又是歼灭战。具体到作战样式上,运动战执行的是歼灭任务,阵地战执行的是消耗任务,游击战是执行消耗任务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

可见,三种作战样式在任务上有区别,之所以在任务上进行区分,是为了实现战争目的“保存自己,消耗敌人”,这是针对日军优势量身定制的作战样式,按照这样的任务和使命去执行,可以有效的消耗、歼灭日军,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

论持久战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十个月左右时间而作,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这里也指出了日军的长处,不仅武器装备精良,其官兵的战术素养样很高,即其军队的组织性,反应速度都很好,而且其士气也非常高。

士气,是一支军队的第一战斗力。

在这个问题上,《论持久战》给出的方法是,一方面在政治上、国际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多做工作;另一方面是重点,就是在军事打歼灭战,以实际行动把这个因之前没有打过败仗,对中国人轻视而产生的士气打掉。

所以,在运动中包围迂回,对日军进行歼灭,不能包围其全部,就包围分割部分,要在一切有利的条件下进行速决,实施歼灭。

提出这样的思路,也是基于日军全面侵略中国这十个月中所存在的问题,《论持久战》中讲,至少有五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可胜的空间,可乘之隙。

一个是不断增兵,说明日军对中国估计不足,开始时想的比较简单,轻视了中国的力量,这犯了《孙子兵法》所讲“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错误,只想成功,未充分考虑失败的种种可能性,多容易失败;二是没有主攻方向,兵少地大,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留下驻守后,前进没有兵了;三是没有战略协同,几个集团内部难以协同,这是强势一方的难题,分进合击,重要的协同一致,如《孙子兵法》的“率然”一样,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四是失去战略时机;五是包围多歼灭少,这是指挥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后虽有改进,但仍给中国军队留足了空间。

最后,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即兵民是胜利之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不是党派之间的统一战线,要动员全民、全军参战,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其实,这里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最大程度的动员民众,发动大家都投身到抗日战争中,能参军的参军,能打游击的打游击,总之以各种形式打击、消耗、歼灭日军;二是要实现官兵根本目标的一致,大家一致对外,建立良好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

至于讲到搞不好这官兵、军民关系的根本原因,《论持久战》认为,是态度的问题,或根本宗旨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抗日财源、兵员的问题都解决了,岂有不能将日军赶出去的道理?

结论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必然胜利!

到这里,《论持久战》就学习完了。

总结一下,客观、正确的分析敌我力量是一切正确判断的基础,基于客观条件制定策略是打胜仗的根本,不悲观(强调以多胜少,容易面对强敌悲观),不盲目乐观(强调以少胜多者,容易盲目乐观)是决策者要具备基本的思维方式。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跟《论持久战》学习《孙子兵法》!发布于2021-07-01 11:44: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