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对《武经七书》做了个评点,在《孙子兵法》上所用笔墨最多,对每一篇的整体感悟都有些许文字,而在《吴起兵法》上几乎无评,却给出了一个实战性强的评价。

他认为:

吴子握机揣情,确有成画,俱实实可见之行事,故始用于鲁而破齐,纵入于魏而破秦,晚入于楚而楚伯。身试之,颇有成效。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于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就是说,王圣人觉得吴起兵法实操性更强,孙子兵法有深意,却不实用,原因是孙子兵法的写作目的为了立言,吴起兵法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应用或实战经验的总结。

不可否认,吴起兵法六篇基本都讲操作层面的事,但说《孙子兵法》缺乏实战性,而有深意,我想更多是误会。

相信这个解读,应该在阳明先生之前,大概是在学习朱熹关于格物致知之法去“格七天竹子”那个时期,出现这种误解很正常。

孙子兵法虽然文辞精妙,并用大量比喻,表面上通俗懂,却极容易出现误解,尤其是对不了解当时战争时代背景的人而言,如果说,只为立言,如何能打动好战又善战的吴王阖闾呢?

孙子兵法的实用性之所以“难言”,我想大概是这样五个错误理解导致的。

1、从始计篇开始偏离轨道

始计篇最大的误解当属“五事七计”,大家都以为是用这些因素评估胜负,实际上,这些因素只是评估一下彼我双方拥有哪些作战力量或战斗力生成因素。

因为这种宏观上的战斗力生成要素,是不能够确定胜负的,而清楚彼我双方有什么,能够生成什么样的战斗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们清楚自己手里拿的什么牌,才知道如何去打好手里的牌,清楚如何高效运用自己手里的作战力量。

五事七计,这样理解或许是正确的:“五事”是国家的环境要素,“七计”是战斗力生成模型。

同时,“计”也不是计算,更不是阴谋诡计,而理解为计划才更准确,所谓多算,算什么?

想计划,出预案,从攻彼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到彼攻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准备,再到“四诡八权”之彼我考虑,将事情各个角度无死角的想周全,做出相应的预案,才是“计”要强调的。

刚一开篇,很多人就将《孙子兵法》读得偏离了轨道,后边就更难说了。

2、“不战而屈”接着跑偏

作为一部能够被好战、善战的阖闾认可的兵书,能不具有可操作性,再想想他为什么让孙武子训练后宫女子,是心血来潮,还是想测试孙武子兵法中所讲的能力?

这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既然孙子兵法有实战,有方法,即我在《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中所讲的全书集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于一体,而且聚焦于作战力量的高效使用。

从这个角度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或用兵的最高境界,或用兵的一个追求。

真正的不战而屈,并非是单一的军事手段能够解决的,只有从国君的角度才能实现,即政治、经济、外交、技术、货币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战国中期非常流行这个观点,《鹖冠子》中提到过具体的方法,但都是阴谋的外交手段,而孙子兵法兵法中只是点题,没有具体方法,故我认为,这不是孙子兵法所讲的重点。

当然,军事的问题,从来也都不是单一的军事手段,在毛选中,三大战役结束之后,胜利的形势已经形成,明确的指出,借鉴北平和绥远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本质上属于战而屈的范畴。

现实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战而屈,不战而屈这种事,背后没有实力的保障,基本难以实现。

前段时间乔良将军反对过这个观点,他说,有些军人宣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军人的最高境界,这是极其错误的,不战而屈是讲给王听的,军人不能这么想,军人要考虑的是战而胜之。

而孙子兵法就是一整套战能胜的操作方法,如果我们不学这个方法,就学不到孙子兵法的实用价值。

所以,到第三篇谋攻的时候,人们就继续跑偏。

3、形篇让人直接脱轨

军形篇是讲排兵布阵,以“战地”为抓手的兵力配置、火力配备,然而却被解读成了不败之法、先胜后战、学会等待等类似于鸡汤的内容,将那么好的方法和工具(度地模型)当摆设,实在是遗憾!

问题就出在这篇没有明确提出阵形这个概念,实际上,按照赵本学的理解,军形和兵势两篇就是讲阵法的运作,因为没有明确概念,也由于不太了解当时的战场环境,故大家都基于自己所在时代的战场来理解。

春秋末期,主力兵种是车兵和步兵,主要的阵形是车阵,当时的弓弩刚兴起不久,还属于新式武器,从车阵角度去理解军形篇,更能把握作者的本义。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从阵法角度去理解形势虚实三篇,就难以把握其实战要义,导致对孙子兵法的理解直接脱轨。

4、流程不懂难应用

所谓流程,就是孙子十三篇的操作流程,它是一个完成的操作流程,我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首尾相连,始计篇、用间篇既相对独立,又贯穿其他十二篇;作战、谋攻两篇是内部约束要素,有武器装备的约束、预算、资源的约束、目标的约束,这些都是内部的影响要素;行军、地形、九地、火攻这四篇是外部约束要素,讲地形、处地、天时对战术的影响。

而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这五篇则是完整的战术操作系统,系统的告诉我们如何高效的使用自己能够掌握的力量。

尽管对其流程理解不同,山鹿素行理解为“知行”流程,有人理解为雁翅阵的流程,李筌、张预、支伟成也有他们对十三篇流程的理解,但从只要能够从流程角度去理解,多可以用上。

从《孙子兵法十一家注》中看,除了曹操注比较简略外,其他注家尽管旁征博引,但张预的注实用性更强。

5、阴阳不虑,无实战

所谓阴阳法,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一种方法,因为战争是双方的博弈,你想掌握战场主动,对方也是这么想滴,不是一个人在打拳击,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从对抗的角度去学习和理解。

从对抗的角度去理解和体悟,才能感受到一些操作方法上的关键点,才能体会到“机”的奥妙之处;也会发现有些看似有道理的理解,实战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根本用不上。

表演与实战不在一个频道上,故阴阳法学习和思考,是《孙子》学习不可或缺方法。

当然,我们学和写,都习惯于从己方角度去思考,这是思维惯性问题。多做一做兵推有好处,就像企业的复盘,它是品牌成长的高效手段;查阅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资料时,洪学智将军的一个回忆说,辽沈战役时,在打锦州的问题上,林总找他们兵推了三个半天,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做了详尽的推演。

以上五种情况,是导致误解《孙子兵法》不使用的一些原因,当然这只是我认知范畴内的理解,欢迎拍砖。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说孙子兵法有深意,但不如吴起兵法实用,是没读懂其实战性吗发布于2021-07-01 11:44: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