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矛盾辩证法的核心在于运用变化

矛盾辩证法本质是变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在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始终感受着不同矛盾体之间转化,其运用也是实现矛盾体之间的转化。

在《孙膑兵法》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积疏篇”从六个矛盾体的转化来阐述“相为变”的思想

比如,集中胜分散这是永恒的兵力法则,实胜虚、佚胜劳、速胜缓、众胜寡也是,但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会互为转变,我们在用兵或做事中,要审视自己所处的形势,然后创造条件来实现结果的转变,当然你处于优势一方,要避免或破坏对方创造转化的条件。

人处在环境中,始终面对着变化,用兵也如此,不是一个人打沙袋,而是与一方或多方在博弈,必然受到对方行动的影响,故变化常在,应对变化也是常态。

因此,我想学习矛盾辩证法的关键在两点,一是认识变化,二是运用变化。

第一,认识变化。

列宁说,就本来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可以理解,是为了能够看清对象的本质。对于军人来讲,真正的危险是对自己看到东西无法把握其真相,或说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就明白了《孙子兵法》在“知”上用了大量笔墨的原因,甚至山鹿素行将十三篇均理解为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很多时候,我们讲孙子兵法时阐述了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资源优化配置,如何造势用势,如何选战场,如何分合机动等,这些如来离开了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都是空话,纸上谈兵

所以,知变是面对变化,解决变化的关键。

第二,运用变化。

现实就这样了,用孙膑兵法的话说,集中就让他集中,分散就让他分散,盈实就让他盈实,空虚就让他空虚……,总之,要面对现状,但不是消极面对,而是利用矛盾相为变的规律,创造转变的条件。

所以,关键在于要清楚矛盾体“相为变”的条件,才能去创造转化的条件。

之所以说《孙子兵法》之枢机在形与势,因为这两篇是讲部署与运用现有力量造势用势之法,这是创造“转化”条件的关键动作,但如何部署,如何造势,要基于击虚这个方向进行,又回到了对彼我形势的判断上,能否准确把握现场形势上的矛盾是关键。

孙子兵法体现了很多矛盾体,有人统计说有108对矛盾体,可以说处处皆矛盾,处处可“相为变”。

所以,行变的关键是发现矛盾,创造转化条件。

二、孙子兵法辩证法与矛盾论

辩证法,是克服教条主义的有利武器,是我们学习、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能够看到变化中本质的关键。

有人问,你一个孙子兵法的号,怎么天天写《毛选》呢?

从去年读《毛选》的体会看,毛选中各篇都体现了实践法则和辩证法则,从中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到这套方法的运用。

而且在从红军的星星之火到八路军的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中,都与孙子兵法有密切的关联,可以算是孙子兵法的实践版,处处可见孙子兵法思想的影子,对正确理解孙子兵法有极大帮助。

毛选可谓是集中国智慧之大成,从弱小走向强大,是善于运用现有力量、形势的范本,也是孙子兵法“识众寡之用”的典范,其发展阶段与孙子兵法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一致,这是彼我态势的三个阶段,即处于优势阶段,处于均势阶段,处于弱势阶段。

弱势时毛选中有游击战的战略总结,均势时有运动战的总结,走向优势时有三大战役的布局等,当然这样总结不一定准确,但基本每个阶段都基于形势做了正确的部署和运作。

尤其是矛盾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孙子兵法》的文意与思想,避免教条主义。

举个例子,在孙子兵法中没有关于虚实的具体表现形式,《草庐经略》中给出了十几种虚实的体现,如众为实、寡为虚,有备为实、无备为虚,动为实、静为虚,可知为实、不可知为虚等。

从这些“定义”上看,与虚实本身一样都是一对矛盾体,此虚则彼实,所表达的并非是这些具体表现,而是要击其要害,击其发生转化的关键点,因此所谓击虚,理解为战略战术的重心比较准确。

因此,运用辩证法的思想读孙子兵法,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孙子兵法》的操作要点;基于实践论的思想认识孙子兵法,有助于我们将孙子兵法思想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其认识。

 

三、把握内因与外因转化规律,持续打胜仗

人类的认识世界有两种思想,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增加或减少,是同一事物的重复运动,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会变化成另一种事物。

另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而其内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外在的量变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会发生质变,即变化成另一个事物。

同时,形而上学观点重视外在联系,只关注到表面的、现象上的变化;而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本质在内部联系,内部联系决定着外在现象,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单纯的外因只能引起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决定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部的矛盾性,才能实现事物的质变,故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读《孙子兵法》时能够明显感受到其辩证法的运用,首先孙武子否行形而上学的玄学,更注重现场,他反对通过拜算命而判断胜负,也反对凭借经验去做决策,重视知敌之情的人。

尽管他强调“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但也注重做好一切准备,抓住敌之“虚”不放过。

可见,敌变是外因,自己的准备、排兵布阵、造势用势是内因,打胜仗的重点在于时刻准备着。

始计篇开篇第二句“死生之地,存亡之,不可不察也”(第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也”),说的就是这个事,地是处地、环境,道是自身的能力。

道、天、地、将、法之“五事”是外因,是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之“七计”是内因,是战斗力生成模型,是团队主观能动性的东西。

文中说,两军之间胜败,皆出自内因,胜或是内因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这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企业竞争也是如此,企业之间消费者认知和市场地盘的争夺,多是内因决定,国内手机的中高端市场,因三星公关失误,逐渐退出市场,华为全盘接管;今年华为又因为芯片问题,货跟不上,小米、VIVO在“接手”华为的市场。

再如,有些企业找对了点,抓住了行业风口,获得了成长,但如果不在内部结构、战斗力上下功夫,其根基也不稳固。

我们做事关注外因会多些,因其表象、片段的表现形式容发现,也能因为外因而扩大或缩小,但要想持续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在内因上下功夫。

孙子兵法十三篇从流程上,作战、谋攻是内部影响因素,行军、地形、九地、火攻是外部影响因素,军形、兵势、军争、九变、实虚是一整套操作体系。

从这个流程看,内部约束与操作体系都是内部主观能动性,属于内因,敌情、地形、天气和气候都属于外因。

只要把握好内因与外因的变化规律,是持续打胜仗的根本。

四、成事心法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成事的心法是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人们在热炒“成事的心法”,我没有看其心法是什么,但我认为,能够抓住事物发展的矛盾,并在具体行动中把握好矛盾的特殊性,才是做成事情的真正心法。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每个事物之中,数学有正数与负数、物理有作用力反作用力、化学有原子的化合与分解、战争有攻守、进退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才能掌握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运用这些矛盾的时候,还要掌握矛盾的特殊性,每个事物都有其个性,只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才能运用好这些矛盾,如果仅知道矛盾的普遍性,认识不清矛盾的特殊性,操作时就容易“纸上谈兵”,陷入教条主义的陷阱中。

还用《孙子兵法》来举例,孙子十三篇的内容讲了战争这件事的矛盾普遍性,有彼己的矛盾,有利害的矛盾,有攻守的矛盾,有先后的矛盾,有奇正的矛盾,有分合的矛盾,有虚实的矛盾等。

这些都是战争普遍的规律,在具体指挥战役的时候,面对的是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作战,这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基于个性的特点,运用攻守、进退、奇正、分合与虚实等矛盾,运用过程中也包含了后文要讲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

由此可见,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的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于每个事物之中;在矛盾特殊性上,又是相对的,所有个性、特殊性都是有条件暂时存在的。

体会这点,《孙膑兵法》的“积疏篇”讲得很明白,永恒的兵力法则不变,但运用的时候要抓住其转化的条件,可参考我的《跟孙膑学用势》。

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看,认识事物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由特殊到一般,一是由一般到特殊。

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具体事物中,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掌握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推知矛盾普遍性。日本一个清洁工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成为清洁女皇,掌握了矛盾的特殊性,也可以推知做事的一般性规律。

再如,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军,他们多是从矛盾特殊性,逐渐把握住矛盾一般性。

从矛盾一普遍性到矛盾特殊性的认识,是先了解掌握矛盾的普遍规律,到具体操作事物上时,理清事物的个性,运用矛盾。

就像我们先学孙子兵法,了解【力量运用】的要素、方法和工具,到具体工作中,再将这些普遍性的要素、方法加以调整运用起来。

同时,这两种认识过程是一个循环,它的每一次循环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深化我们的认识。

就像有人在这个领域做得不错,转到另一个领域也可以做得很好,这就是掌握了认识的两个过程,先由矛盾特殊性到一般性,再由一般性到特殊性。

五、缺乏辩证看问题的三个问题

面对商机,为什么有人能迅速抓住,有人要等首先进入的人赚取红利后才进入,还有人等别人退出时才考虑进入,最终不但红利未抓到,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是人看问题的能力,按照矛盾论的说法,后知后觉之人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看问题主观性,二是看问题片面性,三是看问题表面性。

主观性问题好理解,就是看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的看问题,有点孔子四毋的特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是杜绝主观臆断;毋必,是不要抱有期必心,认为我做事一定是对的,一定能做成;毋固,是杜绝固执己见;毋我,是不以自我为中心。

就是说,凡不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往往看到不到事物的真相,多被自己的那点自信所蒙蔽。

片面性是不能够全面的看问题,往往只看矛盾的某一个方面,攻守是一体两面,只看到了攻,容易被对方快速找到破绽,只关注守容易陷入被动,只有攻守两面都看到,才能做到攻守兼备。

片面性还容易受立场影响,比如茅台总工王莉被贵州科协作为贵州的候选人进行公示,引来了舆论的热议,大体两种观点,一方是茅台酒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搞个酒院士有点滑稽;另一方多是酒圈人,或多或少会跟茅台酒有些利益关系的,他们认为白酒工程也是科学技术,中国酿酒技术领先世界云云。

这些都是代表某些立场的观点,贵州科协提名的候选人还不是工程院的正式候选人,再者人家达到了评选标准,就有资格作为候选人,至于论文质量、科技成果的贡献这个还需要下一个环节来考察和论证。

我想这才是客观的认识。

表面性是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表面性,而没有深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表面性认识容易被别人“示形”,只看到了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部分,在一个事物红利即将过去的时候,先进入者等着你来接盘,因此给你展示了许多“美好”,而你只关注表面,最终深陷其中。

说将“打胜仗作为信仰的”美国上将邓普西还有一个观点,他说一支军队最恐惧的事情是对敌人了解不够。

他所讲的了解不够,一方面是说掌握对方的信息比较少,另一面是无法判断对方所展示给你的信息真假虚实。

之前说孙子兵法强调知,他不仅告诉要通过“五事七计”掌握力量的基本要素,还告诉我们“知胜有五”,还教我们“将之五危”,以及“六地六败”,既要宏观上知彼知己,还要微观上知天知地,并能相敌之征候(32法),核心在于掌握主动,知战地、知战日。

这些知,熟悉下来就是一套从宏观到微观的“漏斗型”的商机分析法。

有人问,这样的方法有用吗?

之前我们讲过,学习的时候需要按照套路学,按照套路实践、练习,熟练之后才能自如应对。

摆脱这三个研究问题的大忌,准确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由共性触及个性,精准把握商机。

 

 

六、做好事的枢机是抓主要矛盾

做事情抓住牛鼻子最重要!

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是能够抓住核心问题的人,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问题都去解决。

矛盾论告诉我们,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上,即具体的事物中有两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它们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在这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同时,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比如攻守这个矛盾,有的阶段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阶段守是主要方面,之所以在不同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因为事物本身的条件变化所致,在攻守问题上,就包含了对方行动影响的条件。

也就是说,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这个阶段攻是主要方面,一定条件下就会转为守是主要方面。

抗美援朝战场上,开始阶段志愿军前三次战役均以进攻作为主要矛盾,稳住了朝鲜半岛的局势,而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之后,研究了志愿军作战特点之后,采用了“礼拜攻势”和“磁性战术”后,志愿军开始调整战术,转化为以守为主要矛盾的战役。

可见,做事情抓住牛鼻子非常重要,就像《孙子兵法》中强调主动权一样,要始终“致人而不致于人”,进攻时要抓矛盾主要方面掌握主动,防守时也要在运动中、游击中创造条件抓矛盾主要方面掌握主动。

就是说,战略上的攻守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如果实力悬殊,战略防守,并不意味被动挨打,被动抵御,而是要创造条件在矛盾主要方面上实现主动。

红军时期主要矛盾是防御,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避实击虚,分割包围打歼灭战。

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上可以体会两点,一是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不同,而且会与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二是解决问题要抓重点要素。

第一,阶段论。

任何事物在不同阶段的资源、条件都不一样,因此主要矛盾与主要方面也必然不同,如果主次不分则难以成事。

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如果持有一个方法可以通吃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的思想,则陷入了教条主义中。

我们之所以重视《孙子兵法战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要想针对企业不同阶段,基于不同企业资源和行业现状设计不同的战术、战法,推动企业解决当下问题。

所以,我们常说不针对企业特殊阶段的方法,对企业都毫无意义,这点有创业经历的朋友都有体会,把别人成功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往往不好使。

第二,要素论

事物发展由很多要素构成,就像复杂的事物有很多矛盾构成一样,孙子兵法讲生成力量的要素是:道、天、地、将、法,不仅要把这些要素计算清楚,还要把这些要素组合好,才能生成某种战斗力,而这种战斗力能否与环境匹配是胜败的关键。

企业成长中,人、财、物、法这些要素如何基于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是关键,比如一个toB型的建材供应商,2个亿规模以下,资金定生死,过了这个阶段人才是关键;而消费品是营造氛围,建立相关群体的信心是初创企业的关键。

把握不好关键要素,不能把这些各种要素组织好,往往事倍功半。

七、矛盾双方的转化是运用的核心

成事的方法是发现并创造和控制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矛盾的两个方面,始终共存,一方是另一方存在的前提,一方消失另一方必然消失;同时,两个方面又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两个特点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

《孙子兵法》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利害这个矛盾不仅存在战争中,任何事物均存在利害,二者相互依存,一方消失,另一方也跟着消失,就是说,没有完全是“利”的事情,利中一定伴随着害,或利的背后一定有害的存在。

孙子兵法要求作为善战之将,要在利中考虑到害,在害中看到利,同时还要能够由害转利,在利避免对方创造转化的条件。

老子》讲的祸福之间也是如此,既相互依存的存在于事物之中,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理解,这个思想就是孙子兵法“变”的核心。

首先要正确地看到事物,即辩证地看待事物,能够看到矛盾存在的两个方面,不能教条的、机械的只看到某个方面。

故《孙膑兵法》说,集中就让他集中吧,分散就分散,众就让他众,寡就让他寡吧,认清现实,明白规律是关键。

所以,正确认识事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其次要能够创造条件实现矛盾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好的向坏的方向转化,坏的向好的方向转化。

转化条件是什么?

大概《实践论》中说的试错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孙子兵法“虚实篇”的“作之而知动静之理、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也可以作为找到转化条件的方法。

孙子兵法的的“奇正”相互依存,也相互转化,显现的为正,隐蔽的为奇,吸引对方的为正,打击对方的为奇,故奇正相生就是一旦奇实施了打击,就转变成了正,而正再动作起来,不被关注了就变成了奇。

奇正相生的条件是“机”,就是打破战场平衡的突破点、转折点、临界点。

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发现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转化的条件,并创造条件和控制条件。

矛盾双方之所以相互转化,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是双方斗争的结果,它们既然是对立体,就始终处于斗争状态,当它们相对静止,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时,这时候的都是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

就像两军对阵,各种行动、各种部署都属于内部运动,对于攻守的矛盾而言,是相对静止的状态,属于数量上的变化,显而易见的是不对不同环节人数上的变化,而当打破战场平衡的“机”出现后,或将对方军队调动成我专敌分的状态时,攻守之间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质变,打破了战场平衡,胜负这对矛盾也随之出现。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读《孙膑兵法》的“积疏篇”,相为变的思想对我们做事情很有帮助。

 

 

 

八、运用矛盾斗争性发展自己

事物之所以发展,是因为其内部矛盾的斗争性,掌握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是后进入者成功的法宝

矛盾斗争的形式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因为条件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形式,这两种形式也会相互转化,对抗中出现某种条件后会转化为非对抗,非对抗的状态中,出现某种条件又会转化为对抗。

对抗是激烈的或极端地推动事物发展的形式,非对抗或相对稳定的状态也会推动事物的发展。

文中用了一个比喻,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

又说,这是自然界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的情形。

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有时是某种事物的最佳状态,研究《孙子兵法》中发现,力量生成的内部因素是“道”与“利”,也可以理解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精神层次与物质层次的矛盾体,道决定着团队的信仰,要实现“令民于上同意也”、“上下同欲”的要求;利驱动着团队的行动力,催化着人性的本能,追求的是利益一致性。

“道”与“利”处于统一体中,力量就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实现现有条件下,即“道、天、地、将、法”为基础条件下的最佳状态,形成了如“率然”(九地篇)一般的协同效应。而一旦新的条件出现,或精神的,或利益的条件,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力量会减弱,甚至会导致整个团队崩溃。

当然,这个新条件也可能来自对方的攻击,来自对方强大态势的影响,一击即溃就属于这种现象,但“一击即溃”般的战损崩溃临界点一定是“道”与“利”的矛盾体被点燃彻底失去了平衡,进入了对抗状态。

可见,对己方而言是维持这对矛盾的平衡,对彼方而言是要破坏这个平衡,孙子兵法重视谋势工作的原因就在这里,通过不断的运作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其目的一是打击对方的士气,冲击对方的信心;二是寻找战机以“势险、节短”之势冲破对方的组织,以打破战场平衡。

其运作规律与矛盾斗争性思想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矛盾斗争中对抗与非对抗的关系,充分利用矛盾统一体(非对抗)和矛盾对抗性(新条件出现)的规律,将它们发挥到极致。

道与利的运用中,在不同阶段也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也需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所以,孙子兵法的运用,自身战斗力的提升要处理好“道”与“利”这个矛盾体,对外使用战斗力要充分发挥“形”与“势”这个矛盾体。

九、总结:使用矛盾辩证思维的两个要点

郑友贤说:兵法之传有常,而其用有变;常者法也,变者势也;书者可以尽常之言,而言不能尽变之意。

我们学习,都是先学其常,而后尽其用,学习《矛盾论》,首先要了解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掌握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贯穿于一切过程始终的矛盾普遍性和绝对性;把握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的矛盾特殊性和相对性;清楚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条件而具有的同一性,共居在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相互转化,以及矛盾的斗争性,不管在共居的时候,还是相互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相互转化时,斗争的表现最为显著。

当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包括矛盾斗争的对抗与非对抗形式。

在掌握这些法则的基础上要考虑其用,按照郑友贤的说法,孙子兵法之用在于变,矛盾论之用我的理解也是变。

而且矛盾论的变,为孙子兵法的使用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方法。

矛盾论如何变?

其变在于矛盾既可以依一定条件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又可以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

就是说,要善于控制和创造条件,处于优势的态势时要控制现有条件,处于劣势的时候要善于创造转化条件。

具体怎么做?

第一,具备矛盾思维,以洞察事物本质。

矛盾思维是一种全面思维、全局思维,可以看到事物矛盾体的两面,并掌握每一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清楚矛盾变化的规律。

简言之就是,处于有利的一面,要能看到陷阱的存在,要清楚“害”的存在,也能清楚转化的条件在什么地方,如此才能控制局面;处于害的一面,要能看到曙光,能看到机会,看到基于现有力量转化的条件。

就像孙子兵法中最基本的作战样式——攻与守这对矛盾体,任何进攻的战术都有破解之法,任何防守都一定为之衍生出攻的方法。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奇微找到志愿军的战法特点,并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志愿军也在吃亏之后,快速总结经验,制定出针对性的战术。

《论持久战》也是矛盾思维的一种运用,准确把握当下的战争形势,做出正确判断,提出正确的方法。

所以,矛盾思维有助于我们从矛盾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特殊性/相对性,以及同一性中客观、全面地判断事物,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这是“矛盾之用在于变”的基础,没有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就难以找到转化条件。

就像孙子兵法也强调“知”一样,它的十三篇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体系,知其形势,才能有所动作。

第二,用好矛盾思维解决问题。

复杂事物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抓住矛盾主要方面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

我们做的绝大多数事物都有很多矛盾存在,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才能掌握解决事物的主动权。

可以用四步来完成。

首先,找到矛盾两端,以及事物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始终存在于事物之中,所以在看问题的时候要能够找到矛盾的双方,这是前提。

其次,确定矛盾转化目标。要看矛盾的特殊性,即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个性和风格,基于客观情况来制定目标,确定矛盾双方如何向有利于己方的态势转化,是从A转化到B,还是从B转化到A。

任何事物都受内外部两种因素约束,内部约束取决于自身资源和做事的使命、初心和目标,外部又受制于环境,《孙子兵法》作战、谋攻是内部约束,作战是资源的影响,谋攻是目标的影响;地形、九地、火攻三篇是外部影响,是地形条件和天时、气候环境影响。

企业运作过程中也同样受制于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产业、竞争等环境的影响,要着眼于矛盾特殊性制定转化目标。

第三,找到矛盾转化方向和转化条件。在矛盾同一性中说,矛盾基于一定条件共存,一定条件下又会从相互转化,而这个主要力量或决定性因素往往就决定了矛盾的转化方向。

从分析矛盾的主次中,找到影响矛盾的主要力量或矛盾转化条件,进行改变,以实现矛盾的转化。

关于转化条件,孙子兵法中称为“机”,即打破战场平衡的关键点、转折点、突破点,军形篇讲“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与“胜于易胜……故其战胜不忒”讲的就是攻守之间转化的条件,而奇正相生则是为创造这个转化条件而做出的动态的努力。

第四,改变矛盾中的主要力量、决定性因素。在矛盾中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合次要方面,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主要手段。

从分析矛盾的主次中,找到影响矛盾的主要力量或矛盾转化条件,进行改变,以实现矛盾的转化。比如,孙子兵法中有很多矛盾体,如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利害、强弱等,在不同阶段这些矛盾体的地位不同,对全局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同。 


到这里,

矛盾论学习完了。这次学习更侧重在“变”上,可能是受“积疏篇”的影响,二者读起来有很多共鸣。

当然,矛盾论之本义还是侧重在建立辩证思维上,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但思维最终还是为实践服务,故本次学习思考更多的是孙子兵法之用,或许有些跑偏,但应该不失其本质。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再读矛盾论:运用一个“变”字,扭转不利态势,控制有利形势发布于2021-07-01 11: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