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字,在《孙子兵法》中位于高频词中的首位,共出现了85次,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在追求百战百胜之法,要通过因地、因地而排兵布阵,奇正运作以成摧枯拉朽之势,获得胜利。

这85个“胜”,其中作为名词用的有29次,作为动词用的有52次,作为形容词用的有4次。

该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的“胜”呢?

作战篇说:兵贵胜,不贵久。

可见,“胜”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要求,或者说是底线要求,是每一个将领最基本的使命和责任。

故“地形篇”说:战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上将之道,一个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获得战场胜利。

而如何正确理解“胜”也是将领素养的基本指标,孙子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为将之胜,并非仅仅打败对方这样简单,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要求。

一、“胜”的层次

从说文上看,胜的本义是“胜任”,又延伸为“克也”(尔雅),即战胜对方,打败对方。

在《孙子兵法》中,不仅要打败对方,还要胜敌而益强,还要“必以全争于天下”,还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见,在孙武子看来,对“胜”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胜”的境界也越来越高,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在《孙子兵法》中,“胜”可以理解为这样四个层次:

1、兵贵胜

这是《孙子兵法》的底线要求,不管什么方式、方法,不管什么代价,首先要获得胜利。

“作战篇”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什么叫拙速?

一方面说打仗战法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都是常规战法,比如,《亮剑》中,李云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推进,用手榴弹集中爆破的“李家坡”战场,看似慢,实则快。

另一方面说不计代价获得快速胜利,如塔山战场,林彪给出的任务是,不是伤亡数字,而是塔山。

从全局看局部战场,战法巧拙、代价大小都不是重点,关键要实现总体目标,达成全局的胜利。

因此,战胜,是“胜”的最低层次,基本要求。

2、胜敌而益强

打败对方,获得对方的资源、兵员、装备,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这就是孙武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

“作战篇”说: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解放战争中,四野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很多部队都换上了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这就是战胜对方,使得自己强大了。

这比单纯的“胜”,再上一个层次,通过胜让自己变强大,或直接获得资源、兵员、装备,或积累、扩大战果,获得间接的战果。

企业某个市场的成功,获得的往往不仅是该市场的成果,还会收获其他市场的信心、销量或份额的增加,也会获得空白市场招商成果。

3、全胜

通过“胜”使自己强大,孙武子认为还不够,还要“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不仅要胜,还要付出最小的代价,不仅要全我,还要全敌,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个难度就更大了,胜的层次就更高了。

4、不战而屈

要想取得“全胜”,必须要整顿军备,出征千里、去国越境而师,千里馈粮、十万之师而举,才有可能获得全胜。

而这样的动作,也会日费千金,七十万家待于道路、不得操事,包括战场损伤(注:兵不钝,是说损失小),其代价也不小,距离利益最大化原则还有些距离,故孙武子还有更高的追求,或说理想的追求,即我们熟知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才是最高境界。

或用其谋而伐之,或伐其谋,而直接让对方出来投降,这才是成本最低的,才是利益最大化。

然鹅,这种不战而屈,要么是一种终极追求,或者说孙武子给我们除了伐兵以外的另外一个选项;要么如施子美所言:战而屈。即通过其他战场一个又一个的胜,获得某些战场的不战而胜。

蒙古帝国在欧洲许多战场的不战而胜,都是通过“战而屈”获得的,他通过某个战场的胜,放逃兵或俘虏过去,用他们夸大蒙古军队勇猛的心理攻势,而获得下一城的“不战而降”。

当然,这种不战而胜,前提是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如蒙古军队强大的攻城方法与能力,这是威慑力的基础

试想,如果对方实力远胜于你,或对方根本不知道你有多厉害,他怎么会不战而屈呢?

二、“胜”的本质

从《孙子兵法》中关于“胜”的这四个层次看,胜不是简单的打败对方、战胜对方,更应该有更多、更深层的含义。

“谋攻篇”整体思想上来看,“胜”的本质就是目标的实现。

就是说,实现目标即是胜。

军事上,诱敌的“败”是目标,阻击对方行军是目标,吸引援军是目标,试探虚实是目标等等,有多种多样的目标。

对于某一个级别的指挥员来讲,实现其目标就是胜,就完全了自己的任务,就是“国之宝”。

刘伯承元帅有个打仗的“锦囊”,即“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五行,就是任务(目标)、敌情、我情、时间、地点。

首先要明确战斗的任务,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针对性的了解敌情,判断我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展开战斗。

可见,任务(目标)是侦察、作战计划、战斗的中心,没有了这个目标,其他要素也就失去了重心,变成了漫无目的的“散沙”。

一个企业是要打败对手吗?不一定。就像快消品的一个品类,你把对手都打败了,成为了一家独大,往往也就意味着该品类的衰亡,败的不仅是对手,更是自己。

因此,我理解《孙子兵法》的“谋攻篇”是目标管理,其开篇“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的“全”与“破”,实际上就是目标,针对不同战斗、战场的目标。

三、“胜”的实现

既然说,实现目标即为“胜”。

对于如何实现目标,《孙子兵法》给出了系统方法:作战篇,他告诉我们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如何打好后勤补给战;军形篇,他告诉我们如何因地、因敌而排兵布阵,通过阵形创造守则不败,攻则可胜之静态的势;兵势篇,他告诉我们通过奇正相生,创造点上的效应,借助战场变化实现摧枯拉朽之不可挡之势;虚实篇,他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军争篇”之分合之变,以调动对方,掌握主动权,抓住对方之“机”(虚),以创造整体战场态势的转变等。

这是《孙子兵法》具体操作的角度,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即目标与能力平衡的问题。

《孙子兵法》开篇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中的“地”与“道”是讲一个组织,尤其是军事组织,一定要保持处地,即所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技术环境等与自身所具备能力(道)之间的平衡。

从整部《孙子兵法》所讲之“胜”来看,不仅是处地(环境)与自身能力的平衡问题,还要做到自身能力与目标的平衡。

组织愿景、目标总是不断变化,也会不断膨胀,当组织目标与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就意味着失败即将到来。

所以,“胜”的实现,关键在于与环境、目标的匹配。就是说,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能力与所处环境是否适应,比如,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所拥有的设计能力、文案能力、传播能力、销售能力、沟通能力是否适应了碎片传播与渠道的特点;而这种能力又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景、使命或目标。

这是能否“胜”的关键指标!

支付请注明地址、电话、收件人。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参透了“胜”,才能说真正读懂了《孙子兵法》发布于2021-07-01 11:46: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