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本想用自己内直外直之仁义,去打动卫君,被老师全盘否定,而且问题还很严重,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不了卫君,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怎么办?怎么办?

再想其他办法。

这种情况我们生活中常见,已经认定人家有问题了,各种办法来解决,总之是要去改造你。

看颜回又想了什么办法?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ǐ),其庸讵可乎!”

端而虚,外表端谨而内心谦虚。

勉而一,勉力行事而专意执着。

颜回的第二个方法是,外直内曲,即我外表端正,内心谦虚;做事呢,勤勉行事而心态专一执着。

孔子一听这个方法,长叹了一声说:“唉,还是不可以!”

为什么呢?

孔子说:“卫君脾气暴躁盛气凌人,而且喜怒无常,没有人干违抗他。他也借此压制别人对他的劝谏,以求得自己内心的愉悦。这样的人每天用小德去慢慢感化他是行不通的,大德又有什么用呢!他肯定顽固不化,就算是表面符合,而内心也不愿意接受,你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呢?”

颜回这种方法,外表端正,是要用大德去警醒卫君,去感化卫君,孔子认为,卫君这样的人,小德润物细无声的感化都不听,何况用大德呢?根本不好使。

颜回又提出一策。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jì)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太}多政(正)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的第三个办法是内直外曲,即内心正直、诚直,外表恭敬。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曾国藩的风格,内清外浊,自己本身保持清廉,但做事都按照官场潜规则来,目的是为了做大事。

颜回说,那我就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引用成说上比于古人,所谓内心诚直,即和自然同类,和自然同类的,便知人君和我,在本性上都属于天生的,这样我对自己所讲的话何必要求人家称赞,又河北理会别人的指责呢?这样人家都以我为赤子之心,这就叫作“和自然同类”了。所谓“外表恭敬”,是和一般人一样,行人臣应尽之礼,人家都这样做了,我敢不这样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也不会责怪我,这就叫作“和人家同类”。所谓“引用成说上比于古人”,是和古时候同类,我所引用的成说虽然都是教训,但这些诤言都是有依据的,是古时候就有的,并不是我造的,像这样,言语虽然直率却也不会招来怨恨,这就叫作“和古时同类”。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这样怎么可以呢?这个法子倒是可以免罪,然而不过如此而已,怎么能够感化他呢!”

颜回一连提了三个方法,都被孔子否决了,孔子也看出了颜回的根本所在了,于是给他下了个结论:犹师心者也。

也就是说,你太执着于自己的成见了。

对于卫君这样的人,为什么非要想尽办法去改造他呢?

到了这里,似乎是“山重水尽”了,无路可走了,孔子有什么高见呢?

(图片来自于网络)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邪?易之者,暤(昊,hào)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què)者,虚室生白,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智),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颜回见老师把自己想到的方法都否定了,就说:“我已经没有办法了,请问老师有什么高见?”

孔子说:“你先去斋戒,然后我再告诉你。你有心去感化卫君,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容易,就是与自然不相符了。”

颜回一听斋戒乐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哪用斋戒啊,马上就可以听到老师的答案了。他说:“老师,我家境贫穷,几个月没喝过酒,没吃过肉,这样算是斋戒了吗?”

孔子说:“你那是祭祀中的斋戒,并不是心斋。”

颜回问:“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心斋’呢?”

孔子说:“你必须心态专一,不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听;不仅要用心去听,还要用气去听。耳朵只能听,心能只能领悟。只有‘气’才是能够以虚明无形之体来容纳世间万物的。只有达到了空明的心境,才能容纳道的聚集。这种空明的虚境就叫作‘心斋’。”

颜回说:“我在没有听到‘心斋’道理的时候,是在不能‘忘我’;听了‘心斋’道理之后,顿然忘去自己,这样可算达到空明的心境了吗?”

不愧是孔子得意弟子,闻一而知十,孔子只是这样一点,他就明白了,达到了空明的心境。

孔子接着说:“对了,我告诉你:如能悠游于藩篱之内而不为名位所动,能够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自己不要固闭,也不要暴躁,心灵凝聚而处理事情寄托于不得已,这样就差不多了。”

就像《论语》中孔子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你用我,我就全力以赴;你不用我,马上就走,把这些道理读隐藏起来。

对于卫君这样的人,又何必用成见之心,不断想办法感化他、改造他呢?

孔子接着说:“不走路还容易,走路而不留行迹就困难了,为情欲所驱使容易造伪,顺其自然而行便难以伪造。只听说过有翅膀才能飞,没听说过没有翅膀而能飞的;只听说过用心智去求得知识,没有听说过不用心智而可求得知识的。观照那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如果心境不能宁静,这就叫作‘坐驰’。使耳目感官向内通达而排除心机,鬼神也会来依附,何况是人呢!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这是禹、舜处世的关键,伏羲、几蘧行为的准则,何况普通人呢!”

这段对我们处世有重要的启发,也是“齐物论”核心思想的应用,有心,有了成见之心,那你看到的事物就变了,就有了善恶、是非之分别,也就偏离了本质,则难以做好,也难以想到有效的办法。

只有“无心”,无分,无善恶、是非之分,才能空明洞达,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从整个颜回与孔子的对话中看,颜回想要去改造卫君,首先已经出现了一颗“成见之心”,基于这样的心理,他想到了三个方法,一个是“内直外直”,孔子说这会给你带来灾祸。

颜回不死心,继续想办法,又想出了一个“内曲外直”的方法,孔子说这样也不行;于是,他又想用“内直外曲”的方法去。

总之,都基于成见之心而提出,就是要想方设法改造、感化卫君,基于这个前提,可能所有的办法都是错的。

这样就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于是孔子提出了“心斋”这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想,让我们眼前一亮。

内顺外顺的方式,不预设目标、不预设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走近庄子(32):颜回方法“山重水复”了,孔子带颜回“柳暗花明”发布于2021-07-01 11:57: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