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还是子綦说的话,进一步阐述初见之人对世俗的看法。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这句讲了“齐物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成心。

成心,成见之心。

成玄英说:“域情滞着,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

林云铭说:“‘成心’,谓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见在胸中,牢不可破,无知愚皆然。”

王闿运说:“成心,己是之见。”

师,取法、标准。

知代,指自然变化之相代。

如果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一定要了解自然变化之理而心有见地的人?就是愚人也同样有成见之心。

也就是说,成见之心,人人有之。而这成见之心,就阻碍了我们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往往就局限在自己的那个认知里,难以拓展。

可见,成心,是见道的最大阻碍,也是导致对事物正确认识的重要屏障。

今日适越而昔至,字面意思是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了,实际上是说,成心,昔日已经形成,而今天的是非,不过是成心的表现而已。

也就是说,没有成心,就没有是非。

这是什么?

这是把没有当成了有。如果把没有看成有,就是神明的大禹,尚且无法理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段话体现了“成见”之形成,“成见”之普遍,以及“成见”之坚守。

成见之表现,不仅在是非判断上,还表现在言论上。

(图片来自网络)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go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言非吹也,是说言论和风吹不同,就是说,言论处于成见,风吹则发于自然。

罗勉道说:“人之言,非如天籁之吹万物,一以无心也。”

王敔(yu)说:“吹无成响,言则因成心而立言。”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是说辩者各有所说,但其所说都不足为其标准。

鷇音,初生之鸟的声音

辩,通辨,别。

言论并不想风吹动一样,发表言论的人很多,只不过他们所说却不足以成为标准,因为他们都基于己之所见,或说基于己之成见而表达出来的言论,与天籁吃万物完全不同。

那么,他们的发言,算发言呢?还是算不曾发言呢?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的发言与众不同,到底有分别,还是没分别呢?

有立场,有成见之言,则相当于没说,尽管他自己认为很特别,其实只是代表自己的立场或利益而已,并非标准,也并非真理。

这种事经常见,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站在真理之上,发表非此即彼的言论,认为自己代表潮流,认为自己代表趋势,其实只是自己的“成见”而已,仅仅代表你自己的立场而已。

正是因为“成见”,导致我们偏离大道

(图片来自网络)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隐,隐蔽。释德清说:“隐,谓晦而不明。”

小成,片面的成就,是指局部认识所得的成果。成玄英说:“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

也有说法是,安于己之成。林云铭说:“小成,谓安于一察以自好。”

言隐于荣华,是说言论被浮华之词所蔽。

对于“道”,由于晦而不明,就有了真伪的分别,言论由于成见的原因,就有了是非的争辩。

道如何出现而又不复存在呢?言论如何展现又不被承认呢?

道,是因为“小成”而遮蔽了,见之一角就满足,放弃了持续的追求,也就似乎已经见道了,却又消失不见了。

言论是被浮华的辞藻所遮蔽了。

所以,儒家与墨家的是非之辩,都是基于他们的立场,基于他们的成见,他们如果肯定对方之非,而非争论对方所肯定的,以空明的心境去探究事物本然的情形,才能抓住本质。

可见,事物并非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浑浊,越辩越是非不清,真理不是辩出来的,是被发现的。

需要一颗空明之心,放弃成见,放弃立场,才能洞察到本质。

    就像我们为客户提交方案,不要辩论,而是去发现、深化亮点,而不是简单评判这个方案好,或是不好。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走近庄子(15):真理是发现的,不是辩出来的发布于2021-07-01 12:00: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