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鲲鹏展翅南飞的故事就讲完了,有大鹏之志存高远,扶摇直上九万里,往南飞寻找自己新的栖息地。

这里有大鹏的积极,为适应环境从鱼化为鸟,从北极之海飞往南极之海;也有蝉与小鸟安于自满之小;有大知、大年,小知、小年之差别的小大之辩。

(图片来自于360图片)

接下来是庄子对以上七段内容进行总结,他说: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官,是当时一种职务,属于吏的那一种。

乡,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

君,是指诸侯国的国君

这三者,都代表着身份,从低往高,官是最低级的官吏,乡是这级行政单位的最高长官,君是诸侯国国君。

所以,这些见识、经验就能够胜任一官;行比,是身体力行,以善行做表率,乡长只有身体力行、做表率才能统一、协调一乡百姓的意志;诸侯国国君成为德领袖,才能得到百姓支持,统一一国百姓的意志。

而这些各个层级的官员,自以为自己的德行已经很好了,成为了成功人士,道貌岸然,众往所归,但在庄子眼里,只是蝉和小鸟一样,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而已,相比大道、大鹏而言,还非常可笑。

德治,是周朝主流主流方式,当时认为,作为管理者的任职资格就是有德,然后用自己标杆与示范作用去规范百姓的行为,时间长了以后,不管有没有德,一旦上了那个位置,就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已经有德了,尽管自己做不到,但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因此,庄子对这些人当头一棒,试图惊醒这些人。

(图片来自于360图片)

那么,针对这些人怎么办呢?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其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称为“子”说明其是有德之人。据考证应该是稷下早期人物宋钘(xing)(荀子中的名字),孟子中称之为宋牼(keng),他主张和平,消除战争,并为此而积极奔走。

在孟子中,他与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相遇,他去制止秦楚两国的战争,孟子问他如何消除两国的战争,他说以“利”说服他们,孟子认为,用利来说服则难以消除战争,初心是好的,但主张不对,没有把他们往正道上引导。

这里庄子也是类似的评价,宋牼笑蝉和小鸟,庄子肯定宋牼的道德,说他很坚定、执著,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也不会特别振奋,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责备,他也不会特别沮丧,他能够辨别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分际,能辨别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他这样没有追求世俗功利,已经确立了很高的价值,但还有欠缺。

为什么说他还“未树”,即还有欠缺?

因为他“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其注意力全在“救民之计”、“救世之战”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却缺乏在道上的追求。

于是庄子又讲了列子的事。

(图片来自于360图片)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i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符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御风而行,这个故事出自《列子·黄帝》篇中,讲的是郑国思想家列御寇修行的故事。

故事中讲列子御风的能力,不是先天就会的,而是在修行中后天而得,同时也不是刻意学习的御风能力。

从列子的修行过程中可见,修行一方面需要自己去参悟,而不是老师去传授,只有自己悟得,才是自己的;另一方面要摆脱自己原有知识、认识的束缚,只有放弃原有认知、经验、知识,才能在道的追求上上一个层次,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从列子御风的故事中,显然比宋牼又高出了一个层次。

列子驾驭风而行,其貌和和顺顺的很随意、轻松,过了十五天才回来,对于圆满幸福等高于名利的实际生活享受,并不可以去追求,却也拥有了。

到了这个层次,庄子认为,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他说,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之累,还是要等待风力的配合。

什么样才最佳呢?

(图片来自于360图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是庄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即逍遥之境。

乘,可以理解为凭借、顺应之意。

天地,应为至大之德的代称,庄子认为,人应该以天地为效法的榜样。

正,有常规、规律、准则之意。

六气,应该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概念,按照司马彪的解释是: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代表自然界之事物。

辩,还是按区别理解。

如果有人顺应道德的规律,就可以把握自然界各物之本性,然后就可以遨游于无穷的境界了,那样他也就没什么需要等待的了。

显然,顺应道德规律是前提,只有顺应道德,才能御六气之辩,然后才能遨游于无穷。

到了这个境界,就无为而无不为了。

最后,庄子做了总结。

(图片来自于360图片)

【故曰:至人无己,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牼。至人层次最高,达到了无我状态;神人其次,达到了没有功绩的概念,圣人最低,达到了对名声五感。

无我,没有任何私欲在其中,也没有任何“个人需求”在里面,完全从事物规律、本质、现实角度去思考。

无功绩,正如《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民是保。”

无名声,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庄子第一次提出思维境界的问题。

    读《孙子兵法》其中也暗含了思维境界,形是一种思维境界,势是另一个思维境界,只有同时拥有形与势的思维境界,才能保持营销决策的正确。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走进庄子(6):思维三境界发布于2021-07-01 12:02: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