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人物故事”,春秋五霸




莒国,子爵,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己姓,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郑樵《通志·氏族略》谓其为“莒国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兹舆期,今密州莒县是也。”

 

据考,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国史稿》(郭沫若著)载:“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tán]氏、莒氏等十四个民族。”至商代为姑幕侯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后为。古老而年轻的莒地,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积沉了丰厚的文化,留下宝贵的精财富,与齐、鲁文化并称“齐鲁莒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莒故城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莒国都城的变迁

 


 

据出土的甲骨文看,商代已有莒国,莒地当时属青州姑幕国姑幕应是莒国的别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为蒲姑氏国,汉置姑幕县。”《齐乘》载:“姑幕城,商侯国,汉晋为县,姑幕在莒县东北百六十里。”《重修莒志》载:“姑幕城,商侯国,为石埠之古城。”


公元前11世纪,商,周起兵伐纣,莒人全力以赴助周灭商,并臣服于周。周朝建立后,没有封王室之人前来就国,仍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都于(也称介根,后人亦写作计[qí],在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近300年。1970年,城子村尚有古城残垣一段,高3米余,夯土、柱洞可辨。



春秋初期(东周),莒国迁都于(鲁东南沭河上游平原的中心,山东莒县城阳街道,今莒县县城所在地),共传23世。自(介根)迁于此,至前431年莒国为楚所灭,莒城为都城近400年,汉代又曾为城阳国城都达200余年。







古莒城的规制

 


 

古莒城的平面呈近方形,分为外郭城和内城两部分,内城在郭城的中间,为宫城。外郭城南北5.5、东西4.5公里,周长19公里,面积24.75平方公里,内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内城有护城河环绕。


 

目前已经调查、发掘的春秋战国都城有三、四十座,战国时期的都城多是沿用春秋时期的,规模、建制、布局和城建技术等方面都没有太大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时代特点。而莒国故城完全合乎这一时代特点。

 

莒城城址以天然河道为东、西屏障,东有沭河,西有柳青河,在不临河的内城墙外,挖护城壕沟以卫城。水道既是都城天然的屏障,也是城市生活用水之源和城内排水的出处,是当时城市选址首先要考虑的。城内面积较大。


东周列国都城多在10平方公里以上,大都超过周王城的规模。莒国都城面积24.75平方公里,是东周王城面积(9.3平方公里)的3倍多,除了一些小国,列国中只有鲁国都城面积8.5平方公里)还比较遵守周礼的约定。中山国后期的都城灵寿虽然也小于周王城,但其建都较晚(前380年复国所都),当有因地制宜等方面的考虑。

 

我们把列国都城按面积大小排列,以资比较:


下都:32平方公里;

国故城:24.75平方公里;

国临淄:18.7平方公里;

国邯郸:17.7平方公里(小城5.9,大城11.8平方公里)

故城:15.3平方公里;

国纪南城:14.2平方公里;

国安邑:13.5平方公里;

国雍城:10.6平方公里;

东周王城:9.3平方公里;

中山国灵寿城:9平方公里;

曲阜国故城:8.5平方公里;

国栎阳:4平方公里。

 

秦,以栎阳为都的时间很短,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栎阳,至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其间仅有35年,它是秦的过渡性的都城,可算是一个特例。秦都咸阳因无城墙发现,面积不详。


从面积大小上看,莒城仅次于河北县战国中晚期的燕下都。燕下都分为东西相邻的两部分,西城遗迹现象稀少,可能是战国晚期适应当时形势增筑的一个附郭。在增筑西城以前,作为燕国都城的东城,其面积也只有20平方公里左右,远在莒城之下。同其他国家相比,莒城的面积比东周时期的东方强国齐国的都城临淄大6平方公里,比南方强国楚国的纪南城(郢都)大10.5平方公里,比西方强国秦国的雍城大14.1平方公里,是鲁国都城面积的3倍。莒国都城的宫城又同齐国临淄城的宫城大小相近,前者3平方公里,后者3.1平方公里,只比齐都宫城小0.1平方公里。

 

莒城在当时列国中,面积也是最大的,布局结构也最为规整。莒城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300年,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大事件,并常常成为他国之君或贵族理想的避难之所。这样一个在当时拥有最大都城的东方国家,在发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故事之后,却早早地在人们的视线淡化了,消失了。更为让人叹惋的是,在后世的研究中,我们也没能让莒国的历史文化占据与其国都规模相称的历史地位。





古莒国的礼器

 



莒国的铜器铸造在当时大约是比较有名的,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国人患之。”如同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筑统万城一样地残酷。莒城中也发现铸铜和铸币的作坊遗址。但是莒的剑戟终没有吴越闻名,倒是铜鼎常见记载,不但在当作为赠送别国的礼品,也成为后世行文中的用典。

 

《左传·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无瘳。今梦黄熊人于寝门,其何厉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杜注:“方鼎,莒所贡。”子产受鼎,事在公元前535年,莒鼎贡晋的时间已不可考。事又见国语·晋语八》:“晋平)公见子产,赐之莒鼎。”汉刘向《说苑·辨物》所记略同:“公见子产赐之莒鼎。”这大概就是后世“莒鼎”的出处。

 

莒墓出土铜鼎甚多,传世铜器中有一件莒太史申鼎(又称莒鼎),现藏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被称为“莒国遗存的少数青铜重器之一”,腹内璧刻有32字铭文,是研究莒国史的重要依据。该鼎高22.6厘米,口径35.3厘米,平折沿,敞口、深腹圜底,两耳已失,三蹄足下段残缺,从缺口部分可见足内中空。上腹部近口沿处饰蟠螭纹带一圈,足上端饰有兽面纹,短扉棱。腹内壁铭文:“隹正月辛亥,郁安之孙莒大史申作其造鼎十,用征以迮以御宾客,子孙是若。”该器的年代被定为春秋晚期。

 


但是,这件莒太史申鼎,大约是由于双耳不存,三足不完,是一件十足的残器,未被选人《中国青铜器全集》,列次其中的莒器只有一件莒大叔平匏[páo]形壶,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古莒国故城的遗憾

 


 

莒城为什么不能为世人所瞩目呢?我想,这里除了研究深度和宣传力度上的原因,关键还是:现在,我们找不出多少残垣断壁供人瞻仰。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一个与莒城毫无联系的后代都城。


十六国时期,匈奴赫连氏大夏国(407—431年)存国二代三王凡25年,其后期的都城为统万城,以其牢固和筑城过程中的残酷闻名于世。后来,人们因统万城记住了大夏国,也因此诱导人们去了解这个存世只有25年的西北政权。统万城建成于公元418年,至427年赫连氏启城出奔陇上,成为夏都的时间前后不过10年,城池的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又避处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但还是不断有人穿越沙漠中的崎岖小路,慕名来到靖边县无定河畔一睹统万古城遗址的尊容,在屹立于荒漠上的残垣断壁面前,遥想当年大夏国的繁荣。


而历史更为悠久的古莒城呢?


莒国故城拥有四重城垣,在形制上也是全国罕见的。莒国故城位于鲁东南沭河上游平原的中心,日照市莒县城阳街道,今莒县县城所在地。




第一重——郭城,春秋初建(即前文所述尺寸)到1996年,只有前城子后村西南有一段高2-3、宽25、长250米的高土岗,这是唯一残留最显著的外郭西北角城垣。


第二重——外城,春秋初建。西北角从孙家村向东沿王家店子、郭家园至邮电大厦,中间段明显高于两边1-2米;从邮电大厦向南经东村至农科所南,为东南角,此段东村至农科所有明显痕迹,据老人说被生产队烧砖挖了,虽然后来又经土地平整,但至今仍高于别处。由此向北至孙家村呈南北一线为西城垣,此段城垣经数千年变化痕迹今已不明显。经实测9500米。


第三重——内城,汉朝城阳王刘章都莒时,取正并加固而成。实测为6900余米,城垣之南曾发现春秋时期铸币遗址,出土大量贝币、陶器及铸钱陶范。北城垣在原县文心宾馆西尚有底部残垣数十米,夯土层结构明显。城外有护城河壕。


第四重——小城,元代至正年间马睦火改建,一直到1944年解放时的莒城。小城东墙、北墙借用内城城墙,外层以砖垒砌,内层为原来夯土墙。夯土层厚0.07-0.1米。夯打痕迹明显可辨,夯窝0.05-0.08米。城墙基部后用三合(石灰、黏土和细砂)夯筑而成。



上世纪70年代,莒城北关还有绵亘东西数里的内城北城墙。墙内虽有“备战备荒”时挖的地道,但外形依然壮观,墙上林木峻茂,墙外护城河水波荡漾,河边农贸集市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让人联想到苏秦描述的齐都盛景。


但是到21世纪初,莒城墙却毁坏严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实在是对莒文化的极大伤害!



好在,2016年,莒县启动了“莒国古城”建设计划,规划总面积约1200亩。项目于2018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底主体基本建成,2021年7月24日陆续开放,2022年全面开城。


建成后的莒国古城,将生动地展现春秋到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莒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彰显、诠释莒地厚重隽永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座独具特色、传承历史的文化之城,也成为山东文旅融合发展的“名片”。


让我们随着一些照片,来感受一下古莒国的文化吧。













 




莒国君王世系及发展

 


  



在春秋初,莒国从后,其国势正强。不断与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莒国附近国家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遭受排挤时,也多奔莒国避难。庆父避难莒国时,鲁人贿赂莒人交出庆父。庆父交给鲁人后,鲁自食其言,未送贿赂,引起莒国不满。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自恃其强,屡欺莒,莒国式微。

 

莒国的公族子孙以国都地名为姓,取一个字,世代承继。鲁隐公二年(前720)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莒的疆域较封国之初有所扩张。春秋时期,莒国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

 

和周代其他国家不同,莒国依然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用作在世时的称号。据《世本》记载,莒自莒纪公以下为[jǐ],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三百年间,周人希望以鲁国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但却并没有显着效果。

 

到春秋中后期,国内混乱,政治腐败。莒国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至周考王十年、楚简王元年(前431)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后,进而灭。但莒离其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被国兼并。

 

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前431),莒国为楚简王所灭。汉书·地理志》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二百九十年间,莒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与齐国、鲁国两大邻国关系很不稳定。战国策·西周策》则记载“莒亡于齐”。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齐人以为“五都”之一。这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则辅佐齐襄王,凭借即墨二城复国。



下一篇,我们将细细展开莒国的历史,以《左传》为蓝本,按时间顺序,先后呈现各历史时期的莒君所为,并结合当时各国与莒国相关的各种史事,看看她是怎样走过这几百年春秋的。敬请期待…… 


在深入了解古莒国的同时,也衷心希望我亲爱的读者们,始终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豪和民族自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也是我一直都想做到的~



 

……春秋战国……



 
 

    炎黄子孙

获得更多精彩

 


你能收获的


1

春秋战国54——赵盾后,引致晋国赵氏灭族的罪魁祸首——屠岸賈(一)

2

春秋战国54——赵盾后,引致晋国赵氏灭族的罪魁祸首——屠岸賈(二)

3

春秋战国32——鲁国“三桓”初立

4

春秋战国25——晋国的“曲沃代翼”


分享春秋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地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游戏,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电视剧,春秋战国故事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春秋战国55——东夷最强、国都最大,却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古莒国(一)发布于2023-08-22 09: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