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人物故事”,春秋五霸



孙叔敖[áo](约前630—前594),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水利家、楚国令。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 。

 

 

孙叔敖的出身

 

关于孙叔敖的出身,亦有几种不同说法,我们一一列举:

 

一、孙叔敖出身贵族。薳章后裔,蒍贾之子:楚蚡冒→薳章→蒍吕臣→蒍贾→孙叔敖。

 

(一)楚蚡[fén]冒(前757―前741在位)→薳[yuǎn]章(生卒年不详)

 

此观点最早出于《潜夫论·志氏姓》(东汉 王符):“蚡冒生蒍章者,王子无钩也。令尹孙叔敖者,蒍章之子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三》(南宋 郑樵)等也遵持这一说法。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君蚡冒(《清华简·楚居》作“焚”)于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而薳章始见于鲁桓公六年(前706年),上距蚡冒卒岁,已有三十六年。从理论上讲,两人存在父子关系的可能性是有的。

 

然据《楚世家》载,蚡冒死后,其弟熊通弑蚡冒之子代立。若薳章是蚡冒之子,楚武王委其重任,则无异于在养虎为患。(蚡冒为楚厉王,熊通为楚武王,二人为兄弟关系,蚡冒死,本应为蚡冒之子即君位。若按此种说法,熊通为薳章之叔,杀了大侄子自立,又委小侄子重任,此处疑惑较多张君先生指出:“此说法无丝毫根据,只是后人凭武王时期薳章的出现推断”,也是有理的。

 

 

(二)薳[yuǎn]章→蒍吕臣(?—前631)

 

薳章时期楚君交替:楚厉王<前759―前741在位>→楚武王<前740―前690在位>→楚文王<前689―前675在位>

 

薳章,于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出现在《左传》中,此时可以被武王派去和随国媾[gòu]和,年龄即不会太小。蒍吕臣若为其子,又在历史上有所留名,按东周建国之初订立的宗法制,大致可以推断为嫡子。则,吕臣于此时(前706),应已出生。结合其卒日(前631年),则吕臣至少活了75岁。虽不失为一种可能,但以古人多不长寿来推断,这里是值得商榷的。

 

 

(三)蒍吕臣(?—前631)→蒍贾(前646—前605)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云: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译文:楚成王将要包围宋国,让前任令尹子文在睽地训练军队,练兵一早晨,连一个士兵也不羞辱。令尹子玉又在蒍地训练军队,练兵一天后,鞭打过七人,用箭贯穿了三人的耳朵。已经退休的卿大夫们都去向子文庆贺,子文送酒给他们喝。蒍贾当时还年幼,迟后些来到子文那里,不对他表示庆贺。子文问他为什么不庆贺,回答说:“不知道要庆贺什么。你把政事传给子玉,说过:‘用来安定国家。’安定了内部而失败于外部,收获有多少呢?子玉的失败,是由你推举的。你推举他让他搞坏国事,还有什么可庆贺的呢?子玉武断而不懂礼仪,不能够治理人民。(如果让他率领的军队)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不能把这支军队带回到国内。假如他能回来我再祝贺,还有什么迟后的呢?”

 

东周《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即幼学:十岁。那现代对幼年如何划分?幼儿时期一般指0-3岁,少年时期一般指12-14岁,幼年就是介于这期间的时期,即4-12岁。结合此两种分析,大概可以推断出蒍贾此番言论的年龄,应在10-13岁。很多评文说此时的蒍贾年龄是13岁,我找寻半天没有找到此番见解的出处,所以估算此时蒍贾的年龄为10-13岁。则由此推断,蒍贾的出生年份,约为前646-前643这几年,结合前文推断其父吕臣的出生年不晚于前706。则蒍贾出生时,吕臣的年龄约为60岁,按东周宗法嫡长子继承制,反观蒍吕臣和薳章的关系,就更值得怀疑了

 

 

(四)蒍贾(约前646—前605)→孙叔敖(约前630—前593)

 

据《吕氏春秋·情欲》:“世人之事君者,皆以为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孙叔敖,楚令尹,薳贾之子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叔敖,为蔿章之曾孙,蔿吕臣之孙,本出蔿氏。”

 

南宋郑樵《通志》卷九十二载:“庄王九年(前605),蔿贾(约51岁)见孙叔敖(约25岁)于王,既而隐于民间,不仕。”这是惟一一条蔿贾与孙叔敖在一起的史料。仅从年龄上看,两人为父子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其他各方印证的史料怎么说呢?我们继续来看。

 

综上所述,结合各方史料:楚蚡冒为薳章之父,薳章为蒍吕臣之父,蒍贾为孙叔敖之父,这三个关系均是值得商榷的,并非肯定。只有蒍吕臣为蒍贾之父,这个是各方证实的,可信。

 

 

二、孙叔敖出身平民:虞丘子(沈尹筮)让贤于孙叔敖。

 

(一)沈尹筮为相

 

沈尹筮,今淮滨县北庙集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载:“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又东北经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子相庙。”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令尹,因推荐孙叔敖接替自己做令尹,有贤名而名著史册。

 

 

尽管史书对沈尹筮[shì]的事迹记载不多,但从一些文献典籍的零星片断的记载中,亦可以知道。他出身于沈国公族,可能通巫筮占卜之术,又名沈筮沈尹巫沈尹竺沈尹茎,简称“沈尹”,因封于虞丘,子爵,号称虞丘子

 

沈国是当时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汝水支脉(今名洪河)中游。春秋中期,这个小国就沦为楚国的附庸之邦。但邻邦的蔡国等为较强的诸侯国家,皆对沈国虎视眈眈,将其作为兼并的主要目标。故,沈筮在少年时代,就苦苦思索着如何保卫祖国,保护宗庙社稷。在春秋这个乱世,处于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协助楚王成就霸业,也是保证沈国在楚国这个大保护伞下长存不危的一个良策。因此,青年时代的沈筮,便到楚国京城郢都求学,并与期思(故城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来的贤达之士孙叔敖结为莫逆之交。

 

孙叔敖到郢都游学三年,名声不为人知,美德不为人了解,沈筮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称王天下,下至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但顺随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适中,以投合君王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听了沈筮的肺腑之言,孙叔敖回到家乡。沈筮果然不负孙叔敖所望,在郢都奔走了五年,受到楚庄王的礼遇和器重,任用沈筮为官(楚庄王五年,前609,很可能为司马

 

楚庄王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君,他在沈筮的辅佐下,申张王权、励精图治、对楚国的政治、刑法、典章、礼仪都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备的适用典章制度。登用人才标准,同姓的选任宗亲,异姓的选任故旧,登用的原则是不丧失贤才,奖励时更不会忘记功劳,年老的赐予恩惠,甚至到楚国的旅客都有施舍。君子小人各有制服徽章,有品德的君子永远受到尊重,就连出身贵贱也要划分一定的等级。重视社会礼法,即树立道德,实施刑罚,修明政治,遵循中原典章制度,完善礼仪。由于贬蛮夷之俗,进行上述一系列改革,楚国国力空前强大,奠定了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称霸中原的基础

 

楚庄王六年(前608)秋,楚军大败晋师于北林(在今河南新郑市北),俘虏晋大夫解扬。迫使郑国与中原霸主晋国解除盟约,同楚国结盟。楚庄王七年(前607),楚遣郑师伐宋,大败宋师于(今河南睢县南),并俘虏宋国主将华元。翌年春(前606),楚庄王向北方拓疆伐陆浑之戎,至于洛水之滨,观兵周疆,问九鼎大小轻重。但由于楚国令尹子越等旧贵族势力忌贤妒能,沈尹筮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当时,楚国司马之上还有令尹。楚庄王重用司马,在政治文化上进行改革,这当然引起令尹子越的不满。楚庄王九年(前605),楚令尹子越率若敖氏(楚贵族,世为令尹,忘记的读者可以去前文看一下)作乱,杀了司马蒍贾,攻打庄王。庄王率师与若敖氏战于白浒(今湖北襄阳西),乘胜灭若敖氏。

 

沈尹筮因在平叛战争中出谋献策,被封子爵,封地在虞丘,因此号称“虞丘子”。楚庄王九年(前605),庄王提拔了虞丘子(前605已在楚为官)接替斗越椒,为楚国的令尹(楚庄王九年,前605),故沈筮号称“沈尹筮”。

 

根据史书记载,庄王九年之前令尹有斗伯比斗祁彭仲爽公子善斗子文(斗[dòu]谷於菟[wū tú])成得臣(子玉)蒍吕臣斗勃(子上)成大心(孙伯)成嘉(子孔)斗般(子扬)斗越椒(子越)


……未完春秋战国……


炎黄子孙

获得更多精彩



你能收获的


1

春秋战国45——楚国若敖之族“鬬氏”的成败(一)

2

春秋战国45——楚国若敖之族“鬬氏”的成败(二)

3

春秋战国45——楚国若敖之族“鬬氏”的成败(三)

4

春秋战国45——楚国若敖之族“鬬氏”的成败(四)


分享春秋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地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游戏,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电视剧,春秋战国故事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春秋战国49——古来循吏第一人“孙叔敖”(一)发布于2023-08-22 09: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