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为鹊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墨子·鲁问》


【原文】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今译】

公输 ,公输子, 即公输班,也叫鲁班,又称鲁般,春秋鲁国人,是著名的能工巧匠。


公输盘砍削竹木制作一只竹喜鹊,竹鹊做成了后,让它飞起来,它在空中飞了三天不落下来。


公输子自认为是极灵巧、精巧了。


墨子对公输子说:“您制作的这只会飞的竹喜鹊,还比不上匠人做车辖有意义,木匠做车辖时,他只用很小的三寸长的木料,花费很短的时间,一下子就砍削而成,顷刻之间做成的三寸长的零件(车辖为车轴上用的木销),把它安在车上,却能载得起五十石的重量(石,古时重量单位, 120市斤为1石)。


“所以说,制作的器物(或者做任何事情),对人有用的才能称为“巧”;否则,对人无用,没有实用价值,只能叫做“拙”罢了。”


  

【赏析】

本文选自《墨子》,作者认为鲁班制作的竹喜鹊,还不如木匠做的木车辖,是因为对社会是否有利,是判断技艺巧拙的标准。

墨子对巧拙的看法有对的一面,即发明创造必须有利人类但另一方面却未免眼光短浅,急功近利。


后人用“公输为鹊”比喻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造福于人类,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假使做得再精巧,也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后用“利人为巧”喻指巧在于实用。





郢书燕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今译】

(郢 ,古地名,春秋时期时楚国的都城,capital of the State of Chu,今湖北江陵附近),相传战国时楚国的都城郢有位官员,要写封信,想寄封信给燕国宰相(相国 ,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是君王手下的最高官员)。

写信的时候恰好是晚上,因夜晚烛火不够亮,他就吩咐拿着灯烛的仆人说:“举烛。” 意思是让身边捧烛的人把烛火举高些。

他一边说,一边顺手在信上把“举烛”两个字没有在意地误写到信里去了。

其实,“举烛”,举起烛来,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本来并不是书信要表达的意思。

燕国宰相收了信,接到信后读到“举烛”这两字恍然大悟地解释说:“举烛嘛,是推崇光明,崇尚光明正大的意思。推崇光明嘛,这样就是要举贤任能,推举有德有才能的人来大胆任用。”

燕国宰相觉得“举烛”二字含义深刻,便把自己理解的这层意思告诉了燕王,禀报给了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地采用了这项谏议。

照此办理,照这个意思去做了,燕国竟因此治理好了,国家治倒是治好了,但这却不是郢人书信的原意。

现在治学的人,对古代典籍,大多穿凿附会,妄加解释,就像这燕国的宰相解说郢书一样,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赏析】

郢书比喻古代典籍,燕相比喻当世学者,这则故事原意是讽刺儒墨两家依托先王,附会古书的做法。

它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断章取义,distorted interpretation,随意曲解,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

后用“举烛” 指附会原意,无意中受惠。 也引申为以读书求取功名。

“郢书燕说”楚国人写的书信,燕国人作了另外的解说。

后来用“郢书燕说” 来批评主观臆断,farfetched analysis,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misinterpret the original meaning,以至闹出笑话之类的现象。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公输为鹊 《墨子.鲁问》、郢书燕说《韩非子》发布于2024-03-06 17: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