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羽沉舟

群轻折轴

?《战国策.魏策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今译】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主张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称作“合纵”;

张仪恰好相反,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贬低合纵,极力破坏六国联合,以使秦国各个击破,称作“连横”。)

张仪为秦国的“连横”主张,一次,张仪来到魏国,劝魏王,说:“那些主张合纵的游士,全都日夜扼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着嘴唇,磨着牙齿,向各国国君大谈合纵的好处。一般国君赞赏他们的善辩,受到他们意见的影响,怎么能不迷惑呢?我听说,积聚足够多的羽毛,也能使船沉没(积羽沉舟);装载许多轻便的物品,也能使车轴折断(群轻折轴);众人同声指责,众人的言论力量之大,坚固的金属也可熔解(众口铄金)。请大王慎重,仔细考虑这件事吧!”

【赏析】

“积羽沉舟”羽毛堆积多了,也可使船只压沉。

a heavy enough load of feathers can sink a boat

“积羽沉舟”积聚足够多的羽毛,也能使船沉没。

“群轻折轴”轻的东西积累多了,也会把车轴压断。a combination of insignificant efforts can work miracles

“群轻折轴”装载许多轻便的物品,也能使车轴断裂、折断。that was the last straw that broke the camel's back。

“众口铄金”众人同声指责,坚固的金属也可熔解。public clamor can melt metals,

“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力量之大,能把金属熔化。the voice of many people can melt metals.

成语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都用来比喻积小祸而成大祸。the awesome power of sheer numbers,

形容坏事虽小,不断积累,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minor offences unchecked may bring disaster,

“群轻折轴”与“积羽沉舟”同义。比喻积小患成大祸。tiny thing may gather into a mighty force

形容某事物的消极作用虽小,但积累多了,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

tiny thing may gather into a mighty force.

淮南子.缪称训》:“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成语

“众口铄金”形容人多口杂,能混淆是非。

也指人言可畏。too many rumors can confuse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众口铄金”《国语.周语下》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其力量足以熔化金属。形容舆论的力量不可低估。if you throw enough mud,some of it will stick

后多指很多人乱说,足以混淆是非。

the voices of many people can confound right and wrong.

张仪游说五国事秦

连横运动达到高峰

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张仪游说五国,终于让他们接受了连横的主张,共事秦国。

秦国在连续与楚、韩、燕对垒之后,又想把目标转向魏国。

为了阻止其他国家支援魏国,秦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连横运动。

于是,在这一年,秦国向楚国提出,把已经占领的汉中之地分出一半,以求结盟。

楚王个人痛恨张仪,宁肯得到张仪,也不要土地。

对于像楚怀王这样刚愎自用的君主,张仪最善于对付,于是就坦然来到楚国。

楚怀王把张仪囚禁起来,并准备杀了他。

而张仪则以重金贿赂楚王的嬖臣靳尚和宠姬郑袖,获得释放。

但张仪赴楚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楚王的谅解,而是进一步完成连横大计。

张仪对楚王说,以目前的秦国之强,周围四国即使合纵对秦,也不是对手。如果秦国驱使韩国和魏国攻击楚,楚国就危险了。所以,楚国要想安宁,只能与秦国结盟。楚王听罢,只好与秦国修好。

张仪又到了韩国,说服韩国事秦而攻楚,以便把韩国独自面对秦国的危险转嫁给楚国。韩国也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随后,张仪又来到齐国,对齐王说,齐国可以不怕秦国,但如果秦国迫使韩、赵、魏三国攻齐,齐国就吃不消了。齐王无奈,也只好接受张仪的要求。

张仪又以相似的手法,唬住了赵国和燕国的君主,终于使上述五国与秦国连横,还把一些土地献给了秦国。

张仪虽然达到了孤立魏国的目的,但他的连横手法,不仅与德和信用无缘,即使是耍阴谋,也是卑鄙的阴谋。

但六国鼠目寸光,只能坐视张仪的阴谋得逞。

张仪死在魏国

前310年(秦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张仪巧妙地逃出秦国,在魏国为相,并于这一年后死在魏国。

张仪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的连横之术,虽然不乏阴谋家的无信无德,但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另一方面,他的外交手段,确实也是国际外交的典范。

秦惠文王死后,张仪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武王做太子的时候就非常不喜欢张仪,即位之后,群臣乘势不断诋毁张仪。

诸侯得知后,又都背叛秦国,再行合纵。

此时的张仪,非常害怕武王的诛杀,于是,张仪就对秦武王说,只有六国乱起来,秦国才能得到更多的割让过来的土地。我听说齐王恨我,如果我呆在秦国,齐国必来攻伐。所以我先到魏国去,那齐国就一定会攻打魏国。乘着齐、魏交战的机会,大王您可以攻击韩国,进入三川,挟持天子,最终成就王业。

秦武王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就放张仪去了魏国。

大概又是经过一番游说,张仪再次做了魏国之相。

齐国闻讯,果然出兵攻打魏国。

魏王很害怕,张仪则安慰魏王说,我自有良策安魏。

张仪的良策是什么呢?他派出手下人到楚国,可能还是通过靳尚和郑袖,使楚国派出使者替张仪游说。

楚国使者对齐王说,张仪之所以到魏国,是与秦王商量好的。目的是让齐、魏交战,以便于秦国出兵韩国。

齐王恍然大悟,马上撤走了攻魏的军队。但齐王哪里明白,他不过是又给张仪做了件好事而已。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同义。《战国策.魏策一》。“张仪游说五国事秦,连横达到高峰”。“张仪死在魏国”发布于2024-03-06 19:06: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