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人民和平幸福地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转自:儒风大家


冰心曾说过: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

是啊,一家人在一起,

无关乎钱多钱少,房大房小。


因为家不是房屋,而是心灵港湾,

你可以卸下所有伪装,

不必迷茫,也不见风霜,

纵然门外寒冬如雪,门内也是春风暖意。

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就是闻到书香,听到安静,看到从容。 



01

闻到书香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说过: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唯有忠诚,读书

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历史上,一家出三才子,

莫过于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最让人佩服的应该是苏洵,培养了两个才子,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在当时,作为父亲的苏洵,

也是愁坏了,两个儿子调皮捣蛋不说,

还不爱读书,硬来吧,又怕起反作用。

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

从激励入手,积极引导,

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变害为利。


一开始呢,

苏洵就每天躲在书房里看书,

偷偷摸摸的,被孩子看到了,就把书藏起来,

还严重警告他们,不准进书房。

这下彻底激发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

你不让我们看,我们就偏要看。

于是,两个孩子想尽办法,去书房偷书看。


就这样一来二往,

苏家兄弟也发现了读书的乐趣,

渐渐地把读书当成习惯,

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双子奇迹,

而苏氏家族,也传承了七代。



就如清代姚文田所说: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好的传家宝,

不是留给孩子房子,车子,金钱,

而是教会孩子读书。


要知道,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

一个爱读书的家庭,孩子才会受益一生


多读书,一开始我们或许平凡,

但却不无知,或许忙碌,却不无趣。

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还能与伟人共情,陶冶情操,

更能学习伟人的智慧,抑制愚昧。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

虽不能让我们马上致富,

但却能让我们教会孩子,通过书里的知识,

去寻找人生的答案,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02

听到安静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

才会达到清澈的程度,家庭也是,

每天沉淀,多沟通,不吵闹,才不会那么烦躁。


“第一完人”曾国藩

考了七次,才中了个秀才,

而曾国藩的家人,从来没有责骂过他,

总是言语轻轻地跟他说,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读书时,父亲虽然严厉,

却也会跟他沟通,

要求他,慢慢来,不着急,

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不继续下一本书。


甚至曾国藩到北京考试

落榜之后,钱也花光了,

身无分文的曾国藩,还找他父亲的朋友,

借了一百两银子,买了一套23史。

要知道,当时的一百两银子,

以父亲当老师的收入,

需要两年不吃不喝,才能完成。


对于儿子这个“败家举动”,

父亲没有责骂,而是一脸平静地说,

你用心读这些书,我替你还债。

自此,曾国藩发奋图强,进京做了高官。



不管后来,在曾国藩的人生中,

遇到了多大问题,

他都学会了好好沟通,用静处之,

使得曾氏家族流传两百多年,

绵延至第八代孙,无一“败家子”。


都说沟通,才是世界和平的源头。

的确,一些家庭,往往因为沟通不畅,

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吵得不可开交,弄得家宅不宁。


一个会沟通的家庭,

往往是安静的,心平气和的。

因为他们懂得,

和睦才是一个家庭的兴旺之道。


不需要高声,因为听得见,

言语轻轻,反而透着修养,彰显素质,

不需要昂扬,因为看得见,

走路轻轻,反而含着一种风度,

蕴着一种风韵。


家是港湾,

不需太大,宁静就好,

虽不华丽,却欣欣向荣。 



03

看到从容


有人说: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

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是啊,身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你在情绪崩溃时,是习惯性讲道理,

还是随意发脾气,孩子都看在眼里。


如果你每天抱着手机刷视频,

懒惰,不上进,又怎么可能要求孩子,

好好学习,做一个努力向上的人,

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国近代史上,最著的人物梁启超

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但他最厉害的,不是拥有这些光环,

而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而在教育子女这一块,他有着自己的心得,

尤其是对于孩子们的分数成绩,

考得不好,梁启超也从不生气



有一次梁思庄考试,

得了第十六名,尤为伤心,

梁启超知道后,非常淡定地说:

庄庄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哪怕考试不及格,

也不要紧,咱们慢慢来。


甚至在孩子们选专业的时候,

梁启超也是从容淡定的,

非常尊重孩子们的意愿。

而不像现在的父母,只考虑赚不赚钱,

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一心关注着孩子的成绩,

恨不得小学一年级就学数理化。


也正是因为,这份从容淡定,

使得梁启超的九个孩子,

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

最后出了三个院士,个个都是佼佼者。



说到底,家庭教育,

才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面对生活,或许孩子一开始手脚笨拙,

但只要我们从容不迫,没有太多的忧虑,

就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要知道,

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为孩子挡风遮雨,

好的父母就是揽一份从容,

让孩子们学会,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失败,

轻松驾驭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就是做到从容淡定,

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

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精髓陆王心学... ...


易如反掌的易学智慧

正本清源,易如反掌

学“易”真的很容易

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根本上了解中华文化

抗击疫情中看清楚“对立与分裂”的西方文化。

易学统摄四海八方之学,回归文化自信之根本!

从残缺走向完整,文化人格的完整在工业化教育中无法实现

中、西医的“三观”能和吗?

大难兴邦,这次疫情我们读懂了一体之仁

《传染病》的神预测一点也不神

大灾大难面前,正是修心

心学传统是怎样对待瘟疫

一名西医的视角,有关西医与中医的思考

司马昭之心 路人未必知

临大事而不乱,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人在大病时,人生观都要改变;社会大病一场,是否也会改变?

没有任何一场灾难可以打败中国!

真正的修行,是透过身边的人来觉察自己




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精髓陆王心学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最好的家风:闻到书香,听到安静,看到从容发布于2023-03-06 0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