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战国策 战国策2 战国策3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

 

 

 

 

 

开篇语

这篇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的第二十三篇,主要内容是讲东周的王位继承人死后,围绕继承人问题楚国内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半真半假,却是一个很好的“策士”教材例子。

 

 

 

 

读点儿原文

 

 

1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適立也。司马翦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

左成谓司马翦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

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相国令之为太子。

 

 

 

 

 

 

看点儿译文

 

 

2

 

 

 

周国的共太子死了,有五个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周君都很喜爱爱,尚没有可以立为太子的嫡子。司马翦对楚王说:“大王为何不趁机帮助公子咎,并请求周君立公子咎为太子呢?

 

左成对司马翦说:“如果周君不答应,这不仅使您太难堪,而且也会影响楚、周两国的关系。不如对周君说:‘您准备立谁为太子,可暗中告诉我,我好让楚王多给他土地来支持他。’”

 

公子若想做太子,因此派人对楚相的车夫展子和小臣空说:“君王像是想让公若为太子,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如果留在楚国,对相国不利。”相国于是让公若立为太子。

 

 

 

 

瞅点儿注释

 

 

3

 

 

適立適,通“嫡(dí)”,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一般会立嫡长子为太子,非正妻所生的为庶子。

 

司马春秋战国的官职,掌管军事之职。

 

个人倾向于这是指官职,对比其他如翦、空、展子、咎、若都只有名,这里的“成”这个人不太可能冠以姓。但为了理解方便,还是以司马翦、左成指代。

 

 

 

 

说点儿拓展

 

 

4

 

这一篇是一个关于继承王位的故事,核心是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改变了故事的走向。
首先,先了解一下故事的制度背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权力和财产传递的一项基本原则,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这项制度确立的时间在周朝,围绕天子王位、诸侯分封的制度确立起来,并且延续至历代封建王朝王位、爵位、官位乃至地主主家之人的权财传递。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便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以继承皇位举例,如果皇后生了几个儿子,那么继承皇位的就是最大的那个,而不是以能力来确定,如果有其他妃嫔的儿子比皇后的儿子大,则还是需选择皇后的大儿子来继承。

当然,这个制度的存在是有嫡长子的情况下的一项原则,如果嫡长子突然死亡或者不再具备继承资格,就会出现多子争夺继承资格的情况,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争夺便是清朝康熙的儿子们间所发生的“九子夺嫡”。

 

这则故事的背景为战国东周共太子死后的“五子夺嫡”,而故事则集中在公子咎与公子若之间。

“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

这句话出自楚国的司马翦之口,作为楚国掌握最高军事职权的人,对于邻国的权力更迭自然是会关注,只是故事中并没有交代他推荐公子咎是因为军事上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子咎的请托。但他的观点很明确,认为楚国应该支持公子咎成为东周太子。

 

“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

这句话出自左成,他的观点也很明确,反对楚国支持公子咎,但同样不明确他的动机是反对司马翦还是反对楚国支持公子咎,从他所说的内容,阴阳怪气的程度,我更倾向他是单纯的反对司马翦。

这位左成是怎么说的,“(楚王)按照你说的那样跟周君说立公子咎为太子,如果周君不同意,那么不仅让你难堪,也影响周楚两国的关系。”这一句听上去比较正常,像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然后转折来了,“你不如这样跟周君说,‘你想要立谁,先告诉我,然后我再让楚王给他土地进行支持。’”

这句话隐含了两个意思,“翦令楚王”,令,是上对下,这句话让楚王听来就是司马翦在给他下命令,哪怕知左成在其中有所歪曲,内心也是不喜的。

第二个意思,就比较隐晦了,周君他想立谁告诉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告诉楚王支持谁,这个逻辑关系隐含着楚国听从周国的安排。从礼法上来讲,楚国的诸侯是周天子分封的,但是在战国时代,楚国实力远超周天子,自是不可能再以臣子居其下。特别是,楚国还有“楚王问鼎”的历史,这一句话就定死了楚国不会支持公子咎。

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

 

这句话是公子若通过楚国相国的门客告诉楚国相国的内容,相比于上一句,内容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没有人会相信公子若有能力威胁楚国相国的能力。

 

所以,相比于左成的“内容大于形式”,这一句话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公子若显然是明白战国时期的社会运转机制的,他利用这种机制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首先,他清楚东周作为小国,哪怕是作为楚国的邻国,继承人的问题已经属于楚国不在意的内容,所以完全没必要将其上升到楚王关心的程度,只要找一个有重量的官职就可以决定,军事上司马翦这条路已经不行,也就转到了相国这一条路上。

 

公子若已经明白周王已经不再是册封诸侯的天下共主,反而是要看周围大国脸色行事的小国国君,而它的继承人问题对于这些大国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次,在战国“养士”“养门客”的风气下,很多人对一件事情的意见,都会来自身边人,这些官员们并不会进行深调研的操作,反而在“三人成虎”的影响下,以身边人的意见为主,这样的风气延伸到后面就有“后宫干政”、“宦官干政”、“外戚干政”等等,不过政治制度同样也在一次次教训中完善。

 

最后,“相国令之为太子”,又出现了“令”字,与前文对应,楚国相国便可“令”公子若成为太子,也就明白在战国实力为尊的情况下,周楚两国的差距以及左成阴阳怪气的程度。

以上是基于这个故事内容的分析,不过,在《史记·周本纪》里面同样记载了这件事: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贺)[资]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

 

左成的话多了一个“请”字,就少了不少阴阳怪气的程度,并且说明周立太子的权力还是在自己手上,并没有由周围国家决定。

 

后来的研究者自然也看到这种冲突,就对第二段的“若”指代进行分析,认为就是指公子咎,只不过词意通假;第二段是残篇;“若”是“你”的意思,也就是说,想要让两个小官去处理东周太子的事情,至于“此健士也”,并非是指公若,而是左成对司马翦的评价,故事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了。

 

不过,就像在导言里面所说的那样,《战国策》这本书有一本史实,一部分是属于编造,作为教导纵横家的故事素材,如果作为教材而言,开始所分析的故事对于年轻的纵横家而言,绝对是能学到不少经验内容,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落樱斧华盛顿”、“画蛋狂人达芬奇”、“聚光魔镜爱迪生”一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战国策·东周·周共太子死发布于2021-05-18 11: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