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记录张家森讲述张氏宗祠“德印堂

竹篙寨位于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年丰村,沿319国往宁都方向上行,在满目绿田碧野处,一座群山平地而起,形似竹篙,树木苍翠,绿荫缤纷。 竹篙寨是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总面积2275平方米,属石灰岩质石山,竹篙寨洞口座北朝南,洞内自然形成数个石洞,各洞相连,中间大洞为最深最广,可容纳千人。
相距竹篙寨半里之遥,也有一座石灰岩质石山,叫狮石寨。现在以狮石寨为界,狮石寨东边属于银坑镇年丰村竹篙围组(原为平安村),狮石寨西侧属于银坑镇平安村红卫组。张家森就住在狮石寨西边的山脚下。
张家森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中等个子,精矍铄,非常健谈,早年当过村小组长。张家森说他出生于1951年,有兄弟姐妹7人(其中兄弟5人),家中排行老四。他的父亲叫张复怀,字心德,191810月生,19794月去世,张家森的爷爷仅有张复怀这根独苗。
狮石寨西边山脚下有一排民居,两侧是厢房,中间二房一井为厅堂,叫“全德堂”。据张家森说,全德堂由张复怀兴建,1948开始建设1951年完工,整整建了三年,房屋座东朝西,占地面积560余平米
在狮石寨东边山脚下有几棵古樟树,枝繁叶茂,其间有一排客家民居,其中正中是张氏宗祠“德印堂”,宗祠院子很大,将近一个篮球场大,宗祠门楼是用红麻条石构造,门额上书“鹊印重光”四字斑驳脱落,但依稀可辨。
张家森说,德印堂乃他的高祖(上5代)张德印所建。张家森翻着《江西省兴国西岭雩都平安张氏永传族谱》,查找到张德印简介:张德印,字奋扬,大学生,生于清嘉庆乙卯年912日,殁于清光绪戊寅年921日。先后娶谢氏、邹氏为妻,生育了二男五女。
张家森说,德印堂宗祠曾是毛主席的故居。苏区时期,毛主席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1973年,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来到这里,陈说,左边的第一个房间便是毛主席的卧室,院子的左面厢房是毛主席的接待室和会客室。
那是我亲眼见到陈昌奉,张家森回忆道,陈昌奉人长得很高,身材瘦瘦的。他当时说,在左面厢房里,毛主席与朱军长会面,共同商议竹篙寨保卫战事宜。
史料记载,1929年4月(又有资料显示为19307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福建长汀回师赣南,路过于都县平安村时,认为此处山上多产煤,竹篙寨石洞既宽大又有水,能住上一个团的兵力,周围山上又产煤,作为根据地的后方是个好地方。 19316月,竹篙寨保卫战得到附近平安村人民、当地赤卫队的支援,取得了重大胜利,同年7月,毛泽东再次来到于北区时,当他听了于北区领导关于竹篙寨保卫战的情况汇报后,高兴地说:“你们很坚决,很勇敢,打得很好。”
张家森说,当年陈昌奉带我们去这里的三个哨所,分别在东、南、西的地方。张家森又说,他自己听说后来陈昌奉还来过一次银坑人民公社,并且来到平安村,与一名南下干部张声荣(张声荣系本村人,当时在湖南军区工作)一起同行。张声荣的哥哥叫张声波,1948年,张声波在南昌的报社工作,解放后张声波回到本地;1956年,张声波被当地打成“四类分子”。
在张氏宗祠“德印堂”的相邻右边,以前是一座私塾学堂,现在仅留下外面的门楼。
张家森说,狮石寨里面也有天然形成的石洞,方向自东至南,洞里非常阴凉、潮湿,地面有积水,可从狮石寨山脚下的“德印堂”后门直接通至“全德堂”的后门。
(整理:良人、克明;供稿:于都县志办)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政事儿。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合作、建议等可后台回复“传统文化”添加本站编辑。

胡氏宗祠、张氏宗祠、川胡氏宗祠、吴氏宗祠、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七旬老人张家森,讲述张氏宗祠“德印堂”发布于2023-03-04 23:28: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