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堂联中的家风家训探究
-------以“清河世泽,唐相家声”为例
邢台学院  李俊生
 
   摘要:“清河世泽,唐相家声”是张姓族人的堂联,在客家祠堂中尤为多见。此联中提到的“唐相”是指唐代名相张文瓘。张文瓘跟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皇帝,在朝为相十余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家族人丁兴旺。张文瓘的后裔以“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做为堂联有着深刻的寓意,其中包含着对做人、做事和做官理的思考。
   关键词唐朝;张文瓘;堂联;宰相;家训
   
家人是我国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分布广泛,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国外则遍布东南亚、大洋洲、欧洲、美洲等地。他们的祖先很多都是北方的名门望族,经过历史上几次大迁徙,其中一部分逐渐从北方迁移到了南方,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到海外,成为海外华侨。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和故乡。客家人逢年过节,会在自己家祠堂的大门前挂起红灯笼,红灯笼上写着堂号和姓氏,大门两边贴有堂联,堂联中蕴含着先民或祖居地的信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张姓族人中的“清河堂”,堂联有“清河世泽,唐相家声”等。“清河世泽”的涵义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张姓祖先祖居在古清河流域,甘甜的清河水养育了一代代张姓先民;其二是人文方面的寓意,希望张姓子孙做人、做官能够清正廉洁,留名青史。清河是我国古代的一条河流,位于华北平原。清河流域是张姓先民生活的地方,西汉时期设置了清河郡,东汉时,刘庆分封于此,置清河国。“唐相家声”的涵义是指唐代名相张文瓘,一生清正廉洁,政治上卓有建树,历史上留有美声。
堂联中蕴含的家训一:敬老爱亲、尽职有为
张文瓘的后裔选用“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做堂联,首先是因为敬重张文瓘的敬老爱亲,对母亲和兄长的孝敬。其次是羡慕他出类拔萃的才学,希望子孙都能像张文瓘那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金榜题名,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堂联中蕴含的家训就是:张姓子孙要敬老爱亲,尽职有为。
张文瓘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后裔,出生于隋炀帝大业元年,贝州武城人,贝州后改名为清河郡。大业末年,张文瓘举家迁徙到魏州昌乐。张文瓘幼年丧父,在母亲和兄长的教导下,饱读诗书,成长为一个通情达理,处事果断的青年。他非常孝敬自己的母亲和兄长,很早就在乡里留下了美名。唐太宗贞观初年,张文瓘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出任并州参军,他的上司是一代名将、英国公李勣。李勣非常欣赏张文瓘,常常称赞说,张文瓘乃“今之管、萧,吾所不及。”[1](P4186)李勣作为大唐的开国元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称赞张文瓘有管仲、萧何之才,称自己远不如张文瓘,可见张文瓘的才华确实非常人可比。后来,李勣调到京城任职,临走时,张文瓘和两位地方官员一起为李勣饯行。临别时,李勣分别把佩刀和玉带赠送给其他两位官员,却没有送给张文瓘。张文瓘感到心中疑惑,问李勣为何如此。李勣回答:甲某办事优柔寡断,赠送给他一把刀,是要他办事果断些,能如快刀斩乱麻一般。乙某放荡无羁,生活不检,赠送他玉带,是要他约束自己,不可过分。你德才兼备,无需赠送。张文瓘听后疑虑顿消。李勣到长安后,在朝廷上大力举荐张文瓘。很快,张文瓘就被提拔为水部员外郎。此时,张文瓘的哥哥张文琮在朝中任户部侍郎。按照唐朝的规定,兄弟二人不能同时在台阁为官。于是,张文瓘被调出京城,出任云阳令。张文瓘到任后,勤于政务,才华得以施展,云阳面貌变化巨大,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张文瓘因政绩卓著,得以升职。唐高宗朔年间,张文瓘被任命为东西台舍人。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东台舍人张文瓘参知政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堂联中蕴含的家训二:清正廉洁、勤政爱民
  张文瓘后裔选用“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做堂联,还因为敬仰张文瓘为官清正廉洁,断案如明察秋毫,在民间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希望子孙们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光明磊落,公正做事,充满正气,像张文瓘那样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清官。堂联中蕴含的家训就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张文瓘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咸亨三年,官名复旧,改授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俄迁大理卿,依旧知政事。”张文瓘是一位断案高手,在任大理卿期间,经他断过的案子,当事人都毫无怨言,心服口服,人们称赞他断案如神,誉为“张青天”。张文瓘办案不但公平公正,而且量刑适当,定罪准确。据史籍记载,张文瓘到任大理卿后,“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很多人都知道唐代的狄仁杰是神探宰相,善于断案,却不知同时代的张文瓘是大唐的另一位神探宰相,比狄仁杰出任宰相更早,且对狄仁杰有知遇之恩,属狄仁杰之恩师。有一次,大理卿张文瓘生病卧床不起,监狱里的囚犯们得知后,纷纷为张文瓘祈祷,期盼他早日康复。“文瓘尝有疾,系囚相与斋祷,愿其视事。”囚犯主动为官员祈祷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充分体现张文瓘办案公平公正,深得人心。就连监狱里的囚犯都视他为亲人,被定罪后不但没有怨恨,反而心存感激,把张文瓘当作再生父母一般,日夜为他祈福。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文瓘之所以能青史留美名,同其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廉洁勤政密切相关。公元675年,张文瓘提升为侍中,兼太子宾客,不再担任大理卿,监狱里的犯人们得知他要调走,嚎啕大哭,如失去亲人一般。“大理诸囚闻文瓘改官,一时恸哭,其感人心如此。”可见张文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堂联中蕴含的家训三:敢于直言、勇于担当
张文瓘后裔选用“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做堂联,还因为敬仰张文瓘为官非常正派,敢于直言进谏,能在关键时刻力揽狂澜。希望子孙们做人一定要像张文瓘那样敢于讲真话,坚持真理。做官刚直不阿,敢于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可为官不为,碌碌无为。堂联中蕴含的家训就是:敢于直言,勇于担当。
(一)张文瓘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早在唐太宗时期,有人盗窃官粮,“太宗大怒,特令处斩。中书舍人张文瓘执据律不当死。太宗曰:‘仓粮事重,不斩恐犯者众’。魏征进曰:‘陛下设法,与天下共之,今若改张,人将法外畏罪,且复有重于此者,何以加之?’”最后,在魏征和张文瓘的坚持下,唐太宗让步,罪犯免于处死。虽然张文瓘当时只是中书舍人,但他敢于在唐太宗面前坚持原则,冒死进谏。可以看出,他有名相魏征之风采。宰相的职责是“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宰相是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要职,张文瓘长期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并且“同三品”作为宰相一职的专用称号,也是从张文瓘开始的。张文瓘还积极为国荐才,狄仁杰就曾受到张文瓘的举荐。“高宗上元二年,大理寺丞狄仁杰考中上,考使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以新任不录。大理卿张文瓘称独知理司之要。仁轨大惊,问:‘公断几何狱?’文瓘曰:‘岁竟凡断一万七千八百人。’仁轨乃擢为上下考。”因此,张文瓘作为狄仁杰的顶头上司,向朝廷大力举荐狄仁杰,使狄仁杰得以崭露头角,也为大唐培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良相之才。
(二)张文瓘是唐高宗的重要辅臣。“文瓘时兼大理卿,囚闻改官,皆恸哭。文瓘性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上甚委之。”张文瓘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威望,他办事公平公正,铁面无私,能够及时纠正各司的错误,堪称贤臣良相。唐高宗不在京城时,往往让他和其他大臣一起辅佐太子监国。咸亨二年,唐高宗“幸东都,留太子弘于京监国,令侍臣戴至德、张文瓘、李敬玄等辅之。”张文瓘为人正直,善于进谏。当时唐高宗命人营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出兵征讨四夷,养厩马万匹,财政开支很大,仓库渐虚。张文瓘进谏曰:“人力不可不惜,百姓不可不养,养之逸则富以康,使之劳则怨以叛。秦皇汉武,广事四夷,多造宫室,使土崩瓦解,户口减半。臣闻治化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陛下不制于未乱之前,安能救于既危之后。百姓不堪其弊,必构祸难,殷鉴不远,近在隋朝。臣愿稍安抚之,无使生怨。”唐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节减厩马数千匹。张文瓘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善于统筹兼顾,办事公正无私,李勣称赞他堪比“管仲、萧何”。唐高宗对张文瓘非常信任,他的建议唐高宗愿意接受。“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张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因此,张文瓘事实上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宰相,唐高宗基本离不开他。即便在张文瓘生病期间,朝廷遇到大事和难事,唐高宗都要让其他宰相先到府上与张文瓘商议以后,才可上奏。因此,在很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张文瓘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唐高宗仪凤三年,新罗外叛,朝廷准备发兵征讨,当时张文瓘重病在家,得知消息后,顾不上身体病痛,急忙求见皇上,说:“比为吐蕃犯边,兵屯寇境,新罗虽未即顺,师不内侵,若东西俱事征讨,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请息兵修德以安百姓。”唐高宗看到张文瓘顾不上在家养病,冒死前来进谏,很受感动,同时觉得张文瓘说的有道理,就取消了对新罗的用兵。但是,张文瓘的生命也很快走到了终点,本次进谏后不到一个月,“癸亥,张文瓘薨。”
(三)关于张文瓘的去世年份的考证。《旧唐书》记载张文瓘去世是在仪凤二年(公元677年),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都是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经笔者认真考证,《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张文瓘的去世年份应为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张文瓘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大唐,在临死前仍然在为国事操劳,阻止了唐高宗对新罗用兵,减少了一场战争,使国家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文瓘从乾封二年开始担任宰相,到去世共计十一载。十一年间,他担任过东西台舍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左史事、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大理卿、侍中、太子宾客等职务,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但他始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大唐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唐高宗时期是唐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积累的社会财富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文瓘在这一阶段长期担任宰相,协助唐高宗处理政务,出台了很多有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节省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减少浪费,避免穷兵黩武。张文瓘作为侍奉过唐太宗和唐高宗的两朝元老,是大唐的重臣,他敢于犯颜直谏,及时纠正唐高宗的过失,劝谏唐高宗崇尚节俭,压缩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张文瓘办事公平公正,人们把他比作贞观初期的戴胄,凡他断过的案子,当事人都没有怨言。唐太宗“常谓侍臣曰: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正人,用心存法,无过如戴胄者。”因此,戴胄当时被认为是办案最公平、公正之人,人们把张文瓘比作戴胄,说明张文瓘为官清明、善于办案。狄仁杰在大理丞任上能够有所作为,同张文瓘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四、清河张文瓘家族的发展壮大
张文瓘是唐高宗时期的著名宰相,他的侄子张锡在武则天和韦后时也曾两度担任宰相。武则天圣历初年,张锡的外甥李峤和姚崇一起出任宰相,“久视元年,峤舅天官侍郎张锡入知政事,峤转成均祭,罢知政事及修史。舅甥相继在相位,时人荣之。”张锡和他的外甥李峤相继在朝中担任宰相,荣耀无比,成一时之美谈。长安元年,张锡因罪被流放。唐中宗时,张锡“累选工部尚书,兼修国史。寻令于东都留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诏锡与刑部尚书裴谈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张锡再度成为宰相。张文瓘有四个儿子“四子:潜、沛、洽、涉,中宗时,潜官至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卫尉卿,涉殿中监。父子兄弟五人皆至三品官,时人谓之‘万石张家’。”由于张文瓘家中多人在朝中担任要职,家族兴盛,发展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张文瓘本人清正廉洁、政绩突出,在民间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张文瓘后裔都以此为荣,从此便有了“清河世泽,唐相家声”的堂联,激励后世子孙要像先祖张文瓘那样做一个受人爱戴的人。
千百年来,大批张姓族人和其他很多姓氏一样为躲避战乱,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后来又有一部分迁移到了海外。因此,海外张姓族人也建有部分“清河堂”,其中就包括张文瓘的后裔。
  
张文瓘作为唐代名相,他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首先,他是“明镜高悬”的象征,是百姓们期盼的清官的代表,中国的老百姓都期盼能生活在清官的管辖之下,憎恶贪官污吏,像张文瓘这样的清官自然是老百姓崇拜的偶像。张文瓘代表的是一种清正廉洁的精神,是一种清官政治,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宰相。其次,张文瓘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范例。张文瓘具有管仲、萧何之才,是国之栋梁,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尤其是像他这样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寒门子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在张文瓘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历代莘莘学子不懈追求的目标。再次,张文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孝敬自己的母亲和兄长是出了名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长幼有序,百善孝为先。“孝”在家族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客家文化讲究追根溯源,因此非常重视孝文化。“清河世泽,唐相家声”的堂联中就包含了浓厚的孝文化,因此这一堂联得以长久流传。
 
作者简介:李俊生,历史学硕士,现在邢台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隋唐史兼及地方历史文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天下张氏出清河——历史地理视角下张氏宗族文化研究》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发表《张姓人士与道教发展》《堂联中的家风家训》等多篇张姓文化研究学术论文。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张氏文化研究;整理编辑: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平台。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合作、建议等可后台回复“传统文化”添加本站编辑。

胡氏宗祠、张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吴氏宗祠、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张氏堂联中的家风与家训发布于2023-03-04 23: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