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觉分之法门,四禪之境界,及善知识之六条件。学法的人,本身先要具备正知正见,你有了正知正见,然后才知如何修行。有了正确的法门,才能得到正确的法脉

所以首先要懂得七菩提觉分的法门。

「觉知」:觉知即是明白道如何去修行。

1)择法觉知:要知道那个是正,那个是邪,那个是好,那个是坏,要有择法眼,才不致误入歧途。如果没有择法眼,便很容掉进深涧山沟里,出不来了,所以择法觉知是很重要的。选择佛法的正确性,首先要有智慧否则选来选去,仍是选错了。

为何会选错?就因为没有智慧,缺乏择法智慧的能力。若是如此,便容易误入歧途。

2)精进觉知:你如果明白佛法,但却把它放到一边,不用功修行,就好像整天只会说食数宝,而没有真正嚐食法味。你若能选择正确的法要,且向前精进修行,身心昼夜六时勤精进,从不懈怠。身精进即是念佛拜佛诵经、礼忏等等。心精进是时常念兹在兹,不起妄想。你知道选择正法,才不会盲从、盲修瞎炼。

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本来要往成佛的路走,结果却下地狱。本来想行菩萨道,结果掉入魔道,为何这麼严重?都是知见不正当,错了因果,与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地相差得太远了。这即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或所谓的「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3)欢喜觉知:有了择法眼,则要有欢喜心去精进。不要一会儿精进,一会儿又与自己发脾气;不要整天烦恼,皱起眉头,苦口苦脸,应该不懒惰、不懈怠,很欢喜的去精进用功。


4)除觉知:但欢喜心还不是一个究竟心,要把它平静下来,除去自己的烦恼无明,把一切不良的习气除去。除掉之后,则法喜充满。

5)捨觉知:平静下来之后,还要捨离一切平静,一切都不执著。应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

6)正定觉知:捨了之后,才能生出定力。有正定才有正受。「正定」不是糊里糊涂的定,不要修无心定,入到无想天之定,那是不究竟的。

7)正念觉知:入正定之后,则生出很正确的念,有了正念,才不会堕落,才不会一天到晚打妄想。才证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

讲到这「定」字,修行人都知道禪定,即是「禪那」。是梵语,此译為「静虑」,把妄想停止下来,又叫「思惟修」。思惟便是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或参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现在讲讲四禪之境界。
1)初禪(离生喜乐地):呼吸气停止了。外边的呼吸停止了,但内里的呼吸却活动起来。故修行有一种妙处,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此禪离开眾生的欢喜而得到法喜充满,禪悦為食。得到一点点明心见性的境界。
2)二禪(定生喜乐地):此乐比初禪更快乐,时刻皆在欢喜中。这种喜乐是从定中生出来的。修到此禪天,则脉搏停止不动。
3)三禪(离喜妙乐地):念住了,把欢喜的一念都断了。因為有欢喜,便有执著,现在把欢喜也除去。
4)四禪(捨念清净地):把念全部捨去,没有了。这时无罣无碍,但仍未超出三界之外。这只是在定中得到一点利益与进步,尚不是高境界,不要修一修,便以為自己开悟了,而起贡高心。在这世界,一切要别人為自己证明,自己不能為自己证明。修道人亦复如是,不能贡高我慢,打大妄语。否则将会堕地狱的。凡是学佛之人,不可作善恶夹杂之业,不要為自己戴高帽子。

若有人自命善知识,可以用六个条件来判别出他们是不是善知识:

(1)观察他是否有贪心,是否贪名、利、财、色?

(2)善知识从不与人争辩,看看他是否有争心?
(3)看他是否有贪求?讲话是否坦白?
(4)看他是否有自私心?
(5)看他是否有自利心?
(6)看他是否不妄语?

假若他具足这六条件,必定不是善知识,而是恶知识,或者天魔外道。假若没有这六条件,即是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那麼,这人才是可信的善知识,堪跟他学习而不误入歧途。
一个关注修、禅居、禅游、素食公益慈善、放生等的平台,是关乎我们每一个的心、学、游、穿、食、布施等,属于众生的平台。
禅修禅学禅宗禅语---寻找让心宁静的智慧
禅修禅学禅宗禅语 佛家经典禅语心灵禅语
放生及公益活动请联系
禅修禅学禅宗禅语义工师兄:
佛家经典禅语心灵禅语微信:禅学入门禅宗公案禅宗思想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佛家经典禅语心灵禅语佛心禅语禅学入门禅宗公案禅宗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宣化上人:七菩提觉知发布于2021-06-25 15:55: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