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破相论 (原文和译文)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问:如果有人立志求成佛道,应该用什么方法修行最为省力而容成功?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答:只有“观心”这一种方法,(它可以)囊括所有的方法,最为省力而容易成功。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问:为什么一种方法可以囊括所有的方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枝;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答:“心”是万法的根本,所有的方法都是“心”产生的,如果能了悟“心”,则万法具备。好像大树,所有的枝条和花果全都依赖根而生开。栽树的人留着树的根才能使树成活而开花结果;伐树的人砍去树根而树必死。如果用了悟自心的方法修道,则省力而容易成功。不用了悟自心的方法修行,耗力费功而没有益处。因此,应该知道所有善恶都起于自心,离开心到外面去求,始终没有这回事。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问:为什么“观心”被称作明心见性的方法?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答:当初观音菩萨在修这个解脱空慧法门而深深入定的时候,了悟了色身和一切行动行为、思维感知本来空无,知道了自心所起作用有二种差别。为什么说二种呢?一是“净心”(自性、本心),二是“染心”(头脑)这两种心法也是自然本来具有的,虽然开悟成佛要借助一些早已准备好的外部条件和作用力,然而,净心的显现、染心的消退,都在等待着一个人累世修行所积累的功德所决定的开悟成佛的时间的到来。“净心”永远喜欢的是善因,“染心”永远都在想制造恶业。如果净心不再受染心的干扰,就可以称作圣人。也就能远离所有的苦难,修证得到涅槃(天堂)的快乐。如果随染心而堕,制造出许多恶业并受其往复纠缠,就叫做凡人,沉沦在三界以内受种种苦难。为什么呢?就是那个染心遮住了真如体(自心、自性)的缘故。《十地经》里面说:“众生身里面有金刚不坏的佛性,好像太阳一样,本体明亮圆满,广大无边,都是因为头脑幻觉的形质概念以及思维、感知、行动的遮盖,使祂如同装在瓶里的灯光,不能显现”。涅槃经里又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因为被无明所遮盖的原因不能解脱”。佛性就是觉悟的自性,但是,不仅自己觉悟,也要使其他众生觉悟。明心见性就叫解脱。因此,应该知道所有的善都是以觉知(明心见性)为根本,因为它是以觉知为根本,所以才能显现诸多的功德之树。能够抵达涅槃(天堂)所具备的大功德,就是因此而成。这样观心,就叫开悟。


  问曰: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问:上师前面讲了真如佛性,说一切功德都是以觉知为根本,不知道心还处在无明阶段的人,以什么为根本?


  答曰: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答:无明之心的人,虽然有八万四千的烦恼情欲和恒河沙一样多的恶业,都是因为以三毒为根本,这三毒就是贪、嗔、痴。这个三毒之心,本来就具足所有的恶业。好像一棵大树,虽然是一个根,所生的枝叶不计其数。那三毒的根,每一个根中可以生诸多恶业百千万亿,成倍增长,无法形容。就是这个三毒心,在身体中体现在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思维之根)上,也名叫“六贼”,就是“六识”。由于这个“六识”出入于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贪图执着于千万境界,能造成恶业,遮挡真如之体,因此叫它“六贼”。所有众生都被这个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于生死业报之中,在六道中轮回,受诸多的苦恼。好像江河,正是因为小的泉源洎(jì)流不止,才能形成弥漫之水,波涛万里。如果有人断掉它的本源就会使所有的江河流水停止。求解脱的人能把三毒转变为“三聚净戒”(三聚净戒:聚,集的意思;戒,禁戒。这三种戒律能涵盖所有大乘佛法的戒律,所以叫“三聚戒”。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把“六贼”转变为六种解脱成佛的方法,自然就能永远脱离所有的苦恼。


  问曰: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问:六道三界广大无边,如果只靠观心,为什么能免除无穷的苦难呢?


  答曰: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答:三界内的业障报应全都是“心”所产生的,如果你的心不愿意在三界,马上就离开三界。这个三界就是“三毒”。“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根据这个“三毒”造出业障的轻重,受到的果报不同,分归六个地方(境界),所以名叫“六趣”。


  问曰: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问:为什么根据业障轻重要分为六个地方(境界)?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答:众生不知道明心见性的重要,心被迷只修善果,因而难出三界,往生三轻趣(轻趣,因轻度污染所能到达的境界)。为什么叫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难免去往贪界,往生天趣(道);迷持五戒,心仍有爱憎的妄念,难免去往嗔界,生于人趣(道);迷持有为(有我执的行为。有为,靠自己的力量和用世界的方法做事,也指世间所有相状事物),信邪求福,难免去往痴界,往生阿修罗趣(道)。像这三类,名叫三轻趣。什么是三重趣(重趣,因重度污染所应堕入的境界)?就是所谓放纵三毒心,只造恶业,就会堕入三重趣。如果是“贪”业重的人,堕入“恶鬼趣(道)”;“嗔”业重的人,堕入“地狱趣(道);”“痴”业重的人,堕入“畜生趣(道)”。这个三重趣连同前面说的三轻趣,就成为“六趣”。所以说,知道一切苦业都是由自己的心生成的,只要能控制住心,离开所有的邪恶,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自然就会消灭离开,马上就能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为什么您今天又说只要观心,控制住三毒就叫做解脱?


  答曰: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河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河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河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答:佛所说的话不假,“阿僧祇劫”就是指的“三毒心”。胡人所说的“阿僧祗”,汉语的意思是“数不胜数”。这个三毒心,在它的里面有恒河沙一样多的恶念,每一个恶念就是一劫的时间,这就形成了像恒河沙一样多不可数的劫数,所以说“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然被三毒所覆盖,如果不超出那个三大恒河沙一样多的毒恶念头的心(头脑),怎么可以解脱?今天如果能改变贪嗔痴等三毒心成为“三解脱”,这就叫做“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的众生愚痴,根性较钝,不理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所以才说成佛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岂不是让人对佛道产生怀疑,耽误众生,使人退修行心吗?


  问曰: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问:观音菩萨因为持守“三聚净戒”,行“六波罗密”,才成就佛道,您今天让学者只用观心的方法,不修戒行,这怎么能成佛呢?


  答曰: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答:持守“三聚净戒”,就是为了制住三毒心,制住三毒心,就能形成无数的“善”聚,聚是汇聚的意思,无数的善念遍布、汇聚心中,所以叫“三聚净戒”;行六波罗密,是为了清净六根,印度所说的波罗密,汉语的意思是到达彼岸。使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尘是污染的意思,依靠六根对情识形成六种污染,即:“色、声、、味、触、法”),就是渡过了“烦恼河”超脱生死到达涅槃的境界—彼岸。所以叫“六波罗密”。


  问曰: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问:像经上所说的那样,守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天您只是说为了制住三毒心,岂不是和文中的意思不合吗?


  答曰: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誓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答:佛所说的是真实话。观音菩萨由于过去的因果关系,在修行时为了对付三毒发了三个誓愿,持守一切净戒。对于贪毒,发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发誓度一切众生;因此常常可以修得智慧;对于痴毒,由于祂持守像戒定慧这样的三种“净法”,所以能超越那些三毒成就佛道。所有的恶被消灭,叫做“断”。如果能持守三聚净戒,就是具备了所有的善,这叫做“修”。如果能断恶修善,则无论干什么都能成功,只要一切发自善念,无论做什么全都会有利,能使众生普遍获益,所以叫解脱。应该知道,所修戒行不能离开“心”,如果自心清净,那么,一切佛土全都清净。所以经里说:“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心不干净众生就不干净,心干净众生就干净)”。想得到佛土,就应该使自己的心干净。随着心的干净,佛土也就干净了, “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问:像经里面讲的那样,六波罗密也叫六度,就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什么现在说六根清净就是六波罗密,请您再为我详细的解释,让我更加明白,六度的真意究竟是怎样的。


  答曰: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答:要修六度,应该清净六根,先降住六贼。能舍去眼贼,离开一切形质的境界,名为“布施”;能禁住耳贼,不让它在那尘世的声音中恣纵放荡,名为持戒;能降服鼻贼,能在所有的香味、臭味中自在调和顺适,名为忍辱;能制止口贼,不贪美味、不绮语赞叹、不诽谤毁誉,名为精进;能降住身贼,于所有的触欲中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动意贼,不顺随无明的念头,常修可以使自己开悟的法门,名为智慧。六度是运输的意思,六波罗蜜好像是船筏,能够运送众生到达彼岸,所以叫做六度。


  问曰: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问:经里面说:释迦如来做菩萨的时候,曾经饮了三斗六升乳糜,才成就佛道。因为先饮了乳糜,后来才证得佛果,这难道是只靠观心才得到解脱吗?


  答曰: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需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成佛是这样的,话并没有虚妄。肯定是因为吃了乳糜才成佛的。说饮食乳糜,有两种,佛所食用的乳不是世间不干净的乳,而是清净的“法乳”。三斗是指“三聚净戒”,六升是指六波罗蜜。成就佛道时,由于食用的是这样的清净法乳,才证得佛果。如果说如来是吃的世间产生的不干净的牛膻腥乳,岂不是太过诽谤和误导了吗?真如自性自然是金刚不坏无漏的法身,永离世间的一切苦恼,哪里需要这样的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里说,那头牛不在高原,不在低洼湿地,不食谷麦糠麸,不和其它的牛同群,这个牛身作紫磨金色。所说的这个牛就是毗卢舍那佛,祂大慈大悲,怜悯一切,因此能在清净的法体中生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这样的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像这样的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如果能食用到,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繞塔行道,持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问:佛经里说,佛让众生修造伽蓝(寺庙),铸写形象,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饶塔修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如果一味观心就能概括所有的修行方法,这样说,修行这件事岂不就变成虚做空行了吗?


  答曰: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答:佛所讲的经里面,有无数的变通,因为众生们根性愚钝狭劣,不能解悟其中的甚深义理,所以才把有为当做无为,如果不向内修心,一味只向外求,希望从外面获得福德,没有这么回事。


  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所谓的“伽蓝”,是西国(印度)的梵语,在这里翻译为“清净之地”。如果永远除去三毒,经常保持六根干净,身心湛然,内外清净,这才叫“修伽蓝”。


  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仿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铸写形象”,是说所有众生求佛道的过程。因为修行的缘故,所有的行为都体现出开悟和智慧,就像是得到了如来真容妙相一样,哪里用得着用金铜铸造形象的行为呢?所以说,求解脱的人,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遵守教中所有的戒律规则,没有一样漏缺,自然就会成就如来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并不是“有为败坏之法”。如果有人求道,不明白是这样“铸写真容”,怎么能够成就功德?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熏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象,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

      “烧香”的意思,所烧的香也不是世间形质的香,而是“无为正法之香”。能薰去那些脏臭的无明恶业,让其悉数消灭。这个“正法之香”分为五种:一是戒香,戒是说能断所有的恶,能修所有的善。二是定香,是说深信大乘佛法,心不退转。三是慧香,是说常守在身心里面,内在的佛光自会观照一切,也就是说一切行动行为都是内在的智慧(自性)在做。四是解脱香,是说能够断掉所有无明的束缚。五是解脱知见香,是说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无论什么时候都明白通达、无所滞碍。像这样的五种香,名为最高级的香,世间的香无法与之相比。佛在世的时候,让众弟子用智慧之火烧这样的无价之香,供养十方诸佛。现在的众生不理解如来的真实之义,只用外面的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这样的质碍之香,希望以此得到福报,怎么能够得到?“散花”,也是这样的道理,所谓常说的正法,就是所有功德之花,不但有益而且有情,可以散落粘附于所有、一切的事物上,由从真如自性对事物普施着法的能量,这个功德之花,连佛都赞叹,它最为美丽,永生永开,没有凋落的时候。如果有人散这样的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福报。如果说如来让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没有这回事。为什么呢?持守净戒的人,对于所有天地森罗万象,都不去触犯,即便是误犯,也都会获取大罪,何况现在要故意破坏净戒,伤害万物以求获得福报,想得利益反受损害,哪有会有这样的事?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燃,燃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遂燃世间酥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酥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还有“长明灯”,就是“正觉心”的意思,把开悟、明心见性,可以比喻成燃着的灯烛。因此,一切求解脱的人,以身体为灯台;以心为灯烛;再加上持守所有的戒律,就像是为灯添油;明达通透的智慧就像是通明灯火。当点燃了这样的“真正觉灯”,可以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把这种方法转换成不同的形式为人讲解开示,一盏灯就会点燃千百盏灯,被点燃的灯再去点燃其它的灯,就这样续燃不断,被点燃的灯无数无尽,故此叫做“长明灯”。过去有一尊佛名叫燃灯,名字的含义也是这个意思。愚痴的众生不理解如来方便之说,专门去做虚妄的事情,执着于“有为”。于是,点燃世间的酥油之灯,用来照耀空室,还称作是依照教理而行,岂不是荒谬吗!佛放眉间一根毫毛的光芒就能照亮一万八千个世界,哪里需要借助这种酥油之灯来利益自己?仔细推敲这种观点,就会知道它是没有道理的。


  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行道。

      还有,“六时行道”的意思,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其作为,时时刻刻都要符合佛道,修成觉悟的心调动有所有行为,调整降服六根的欲望,长时间的坚持不舍,名为“六时”。


  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绕塔而行”。塔是指身心,应该让觉悟、智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的所有圣人都是用这个方法修行而得到了涅槃的境界。现在的人们不明白这些道理,不知道向内修寻,只是执着于向外驰求,用形质的身体,绕世间的形质之塔,日夜慢行急走,徒自疲劳,而对于真如自性来说,没有一点利益。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再就是“持斋”,应当知道,不明白持斋的道理,只能是白忙空急。“斋”是“齐”的意思,就是斋正身心,不让其散乱;“持”是保护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戒行,就像是保护身心的方法。必须外禁喜、怒、哀、乐、爱、恶“六情”,内制贪、嗔、痴“三毒”,勤觉察、净身心。明白这些道理,叫做“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还有,“持斋”的人,“食斋”方法分为五种:一是“法喜食”,就是皈依修持正法,欢喜奉行。二是“禅悦食”,就是内外清静,身心愉悦快乐。三是“念食”,就是要常念诸佛,心口相应、一致。四是“愿食”,就是行住坐卧,经常保持善的念愿。五是“解脱食”,就是心常清净,不染俗尘。这五种食法,名为“斋食”。如果有人,不食这样的五种净食,说是自己持斋,没有这么回事。只有断掉“无明之食”(才叫持斋)。如果动不动就起无明的念头,名为“破斋”。如果有破斋的行为,怎么能获得福报?世上有这种迷惘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放逸自己的身心,所有的恶事都做;贪纵情欲,不生惭愧。只断外食(外面形质的食物),自以为是持斋,绝没这么回事情。


  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还有“礼拜”,应当是这样的礼拜方法:必须使你遵循的道理体现内在的智慧光芒、做事随着自性的旨意变通,理解事物要有内在的智慧作为根据,明白这些道理,就叫“依法”(遵照法则)。“礼”是“恭敬”的意思,“拜”是“屈伏”的意思。就是说对真如自性恭敬、使无明屈伏,这才叫做“礼拜”;如果能使恶的情绪永远消灭,善的念头永远存在,这在外面虽然没有一个拜佛的相状,但是,这才叫做“礼拜”;(有相的话)这个相就是空寂的法相。世尊为了让世俗的众生表示谦下之心,也为“礼拜”;因此须要屈伏外在的身体以示内心的恭敬,通过外在的谦卑举止促使内在明悟、自性和外向相互呼应。如果不是按照佛法真义、道理去做,只去执着地在外面拜求,内心则放纵自己的嗔痴,常常造作恶业,外面则空空运动劳碌着身相,显现着假的威仪,对圣人没有丝毫惭愧之心,只知道诓骗世间的凡夫,这样是逃不出轮回的,怎么能够成就功德?


  问曰: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问:像《温室经》说的:“洗浴众僧,获福无量”。这就是凭借着“做世间事”的方法才完成功德。如果是“观心”的修持方法,能得到相应的成果吗?


  答曰: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事有七,云何为七?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三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柔和忍辱,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皆是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身非佛说也。

      答:洗浴众僧的意思,不是世间有为的洗浴之事。因为世尊当初为众弟子讲《温室经》,是为了让弟子们受持“洗浴之法”,所以假借世间事来比喻真旨意,暗中说明了七种供养功德。是哪七种呢?一是“净水”、二是“烧火”、三是“澡豆”、四是“杨柳”、五是“净灰”、六是“苏髇(髇:xio)”、七是“内衣”。用着七种方法比喻七件事情,一切众生能用这七种方法很好地沐浴,能去除心中之毒和无明的垢秽。这七种方法:一是说用净戒洗荡错误和罪过,好像净水濯(zhuó)涤去所有的尘垢;二是说用智慧观察内外,好像点着火能够使净水温热;三是分辨、拣弃所有的恶,好像澡豆(犹如今天的肥皂)能洗净所有的垢腻;四是用自性的真实断掉所有的妄想,好像嚼杨枝能净口气;五是坚定地相信正法不生怀疑,好像净灰抹在身上能抵挡所有风的侵袭;六是说柔和忍辱,好像苏髇(犹如今天的润肤露)能通润皮肤;七是说对所造的所有恶业心生惭愧和悔悟,好像是用内衣遮蔽住身体的丑陋之处。以上这七种意思,是藏在经里面的秘密之义。如来当初是为众位修大乘佛法根性聪利者讲经,不是为小智下劣的凡夫讲经,所以现在的人不能解悟。“温室”指的就是身体,所以,点燃智慧之火,温热“净戒”之汤,沐浴身中的真如佛性。接受并力行这七法,目的在于使自己得到更加精妙境界。当时听经的比丘们聪明而有高上的智慧,都能明白如来的圣意。如果说修行的功德、成就,他们全都得到了圣人的果位。现在的众生不能揣测到如来的真意,用世间的水洗形质的身体,自己还说是按照佛经在做,岂不是谬误吗。而且真如佛性不是凡间的形象,烦恼尘垢本来无形无相,怎么可以用形质的水洗无为的真身(佛性)?所做的事情跟如来讲的真义不相应和,怎么能够悟道?如果想让身体干净,应当看看这个身体,本来就是因为贪欲和业障产生的,很多肮脏的东西填满内外。要想把身体洗干净,就好像清理护城河,必须把污染河水的淤泥污物挖去、清理干净污染源,河水自然清澈。用这个道理验证,就会清楚地知道,用洗浴外面身体的方式以图成就功德不是佛所说的意思。


  问曰: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问:经里面说到念佛一定能够往生西方净土,修这一个法门就能成佛,何必再用观心的方法以求解脱?


  答曰: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行。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役人夫,积木迭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悟!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河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答:念佛,应该“正念”,了解念佛的真义为“正”,不了解念佛的真义为“邪”。正念必然能够往生,邪念怎么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佛”的意思是“觉”,就是要觉察自己的身心,不让它生起恶念;“念”是“忆(记住)”的意思,就是要常记得戒律并且以身力行,精进、勤奋了悟。这才是“念”的真义。因此,应该知道“念”在于心念,不在于嘴念。在水中布置筌(quán竹制的捕鱼器)是为了捕到鱼,得到鱼就要忘掉筌;通过语言是为了得到(念佛的)宗旨,得到了宗旨就要忘掉语言。既然称念佛的名号,就应该知道念佛的正确方式。如果心中不是充满对佛的想念和信任,口中诵念着佛的空名,内心却是贪、嗔、痴三毒聚集,人我的分别填满胸臆,这将不会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不过是白费功夫。就拿“诵”和“念”来说,两者的义理差别很大,用嘴念叫“诵”,心里念才是“念”。因此,应该知道“念”要从心而起,才叫做明心见性的法门;从嘴里念出来就有了声音的相状,执着于相状,求悟真理,始终是错误的。因此,应该知道过去所有圣人都不是修的口念外说,唯一就是修心。就是说,心是所有善的根源;就是说,心是万千功德之王。涅槃的恒久快乐,由熄灭所有恶念开始生成,三界轮回也是从心而起。心是一世的门户、心是解脱的关口要津。认识这个门户的人怎么会害怕功德难成?认识这个关口要津的人怎么会忧虑修行不达?我私下里看到现在的人都很肤浅,只知道在形质的事物上下功夫。耗费很多的财宝,破坏水、陆环境,胡乱建造佛像高塔,白白地劳费人力,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却是损害自己迷惑他人,还不知道惭愧,这哪里能够开悟?见到有为之事总爱一次次的执着其中,对他说起无相之法总是昏昏如迷。而且贪图展现对世间的小慈小善,哪里觉察得到已经为当来造下大苦之因。这样修学(的人),白白地疲劳身心,背离正道、归向邪道,还诳惑说可获得福报。假如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染心(头脑),由内观照,用觉心(自性)来看外面的事物,一定会清楚明了。就会绝离三毒,使之永远消亡;禁闭六贼,不让它们对自己进行侵扰。自然就会获得像恒河沙一样多的功德,种种庄严(精妙的境界),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出凡尘,证得圣果,就在眼前并非遥不可及;开悟就在顷刻之间,何须等到满头白发的时候?“观心”是真正的可以解脱成佛的法门,幽深秘,(用世间的语言)怎么能够全部讲说清楚?只能要略地述说观心的方法,详述其中个别部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我本求心,然而,求心也是心掌控的行为)


求心不知待心知。(殊不知,求心的行为却是自心行将觉醒的等待过程)


佛性不从心外得,(佛性是不可以从自心以外求得的)


心生便是罪生时。(心生自外求佛念头的时候,就是罪过生成的时候)  


我本求心不求佛,(我本求自心,不求外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要知道,三界以内的一切都是幻象,空无一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如果一定想要求佛,就来求自己的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因为只有每一个众生的心真实地存在着,心才是真正的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达摩大师破相论 (原文和译文)发布于2024-01-28 16:27: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