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通解

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②,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③,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④,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①焉:语气助词。

②果:达到目的,取得成功。而已:罢了。

③伐:夸耀功绩。

④已:停止。

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

穷兵黩武这种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

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横生。

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

即使取得胜利,也不因此而自大、自我夸耀、骄傲;

即使取得胜利,也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即使取得胜利,也不会一味地逞强。
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
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二、理解学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皇帝垂拱而治,天下英才归附而辅佐之。

有道的辅佐者,倡导教化,培育人才,发展生产,同时也要发展相符相称的军事保卫力量,因为忘战必危;但是不会过分夸大军事的作用,不会说服君王穷兵黩武,常年征战,以兵临天下,以强横霸凌天下。

其事好还。

以武力强盛征服和称霸天下,这样的事情特别容返回报应到自身。一方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次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更有强中手;最后,穷兵黩武,好战必亡,因为战争就会导致杀敌三千自伤八百的结果,长期打仗,就会引起征战士兵的怨恨,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耗,导致生命的不断消失,产生众多伤残。此消彼长,好战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取灭亡,报应到自身。其事好还: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之战,吴王夫差败越,旋又越灭吴;秦统一六国,旋又被项羽灭国,项羽旋又被刘邦取代,走马灯一般。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两军交战之地,原住民逃逸,加上人马践踏,导致良田荒芜,荆棘丛生;战争之后,粮食歉收,加上死尸造成的瘟疫,必然会出现大灾和荒年。杜甫诗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句,又有“大兵过境、寸草不生”之说,说明“兵者、凶也”的道理。中越自卫还击战之后,老山边境,遗留地雷无数,野草杂生,人迹罕至,间或有山民不幸触雷伤亡的报道,后来双方扫雷,扫雷兵又有死伤,遗祸数十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老子认为,用兵之道不是为了发起战争,而是为保家护国。能征善战的将帅击退敌人,确保国泰民安,而不是逞强于天下。一旦遇有战争,到了必须用兵的时候,也要遵循大道的原则,不宜过分用兵逞强,只要能够保全自身就足够了。

取得胜利之后,不要自满、不要夸耀、不要骄纵;取得胜利之后,要认识到打仗是因为敌人来犯,为了保家卫国,不得已的事情,不得不打,而不是好战逞强。

另一方面,战场瞬息万变,打了胜仗,也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松懈状态下给敌人可乘之机,造成反扑,将胜利果实化为乌有。

最后,在获得胜利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把握,就不要乘胜追击,明白穷寇勿追的道理;如果算无遗策,要乘胜追击,就要小心谨慎,不能轻敌冒进,不可骄傲自满,一味逞强,防止落入敌人的圈套,导致失败。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发现,新生的小草是柔嫩的,但是欣欣向荣;当蒿草长的高大茂盛坚硬的时候,就是走向残败衰亡的时候。新生儿是柔弱的,但是生机勃勃;中年人的骨头坚硬强壮,但是慢慢走向衰老。据此,老子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发展到至强至盛之时,所谓物不可极,物极则反,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也即走向衰败灭亡。所以,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穷兵黩武,就是片面追求战争、征伐不休,强盛的表象下潜生的是走向空虚和灭亡。

老子认为,我们要做到“果而勿强“,这是循道而为;否则,就会”物壮则老、盛极则衰”,这是违背大道规律的;违背大道规律就会早早消亡。

三、本文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反战。

一是好战必亡,老子看到太多的征伐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希望诸侯们谨慎用兵。因为好战必亡,因为其事好还,报应在自身。

二是老子也知道忘战必危的道理,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有自保能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敢出手时就出手,而不是当缩头乌龟。

三是老子教育我们如何看待胜利,要胜而不骄,胜而不强,防止物壮则老等不道之事发生。

四、思维拓展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礼乐崩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之位相互攻伐,小的诸侯为了维护社稷也兴兵演武。老子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害,田生荒草,民无归宿,百姓离乱,兵将战死。于是,他提出“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口号,强调兵力、战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强大,只会导致灾难。战争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不得不采用的,那些战胜而自矜、自傲者,必将受到惩罚,尝到战争的恶果。 

孙子兵法》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后又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可见即使是对战争理论最了解的人,也认为兵事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以不慎重对待。陆贾就曾劝谏汉高祖刘邦说:“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范蠡劝谏勾践说:“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然而很多人却认识不到这个道理,妄想通过武力征伐而取得天下,最后只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被后世人耻笑。

所谓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无论什么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强盛,盛极而衰,泰过则否是万物发展的规律。越强大的事物衰亡得就越快,正如王昶所言:“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战争之势亦是如此,所以兵法上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可谓屡战屡胜,然而仅垓下一围就落得了败亡身死的下场;夫差西败楚,南败越,北败齐,迫使晋国让步,兵力强盛到极点,可是被勾践一举击败,国破身死;智伯在外臣服诸侯,在内挟韩魏之师围困赵氏于晋阳三年,可惜一旦失败连脑袋都做了别人的夜壶;隋炀帝兴兵四处攻伐,屡次远征高丽,结果天下大乱,自己也埋骨江南……如此事例,历史上层出不穷。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源就是统治者自以为是,滥动干戈,以为武力可以征服天下。殊不知,如果违背了“道”,不能顺应天下人的本性,没人会追随他,即使强盛一时,也不可能长久保持。

国家、统治者如此,那些依靠武力来侍奉君主的谋臣、将领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古人云:三世为将后必衰。赵国赵奢为天下名将,他的儿子赵括却身死长平;秦朝王翦为秦国统一立下赫赫功勋,他的孙子王离却被项羽斩杀;李广为西汉名将,但后代却下场凄凉。那些因战事而功高震主、位失身死的名将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无论是统治者本人还是辅佐他们的人,都应记住:强权,不会永远持续。兵者,凶器也!

老庄思想,老庄,老庄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第二十九章—总40发布于2021-06-30 16:31: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