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学修养次第


    现在我们正式研究《大学》第一段的四句书:


   大学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文就是这样简化。


如果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这种古文,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简体文。


人类意识思想、言语,经过浓缩,变成文字,但永远保存意识思想的原有成分,流之久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文。


    这四句书,到了南宋开始,经过宋儒理学家们的研究注解,尤其是程、朱学派以后的学者,大多必要遵守程、朱章句之说,因此习惯地说《大学》书中的要领,便有“三纲八目”的说法。


纲,是纲要;目,是条目。


纲目,是朱熹首先习用的创作。


例如,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批判,不完全同意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自创一格,他对历史的编写,被后人称作“紫阳纲目”。


    其实,纲目是写作文章和对学术分类的逻辑方法。纲,是前提,也可以说是标题。


目,是分类的引申。


很有趣的,我们现代在政治术语上,听惯了“上纲”这个名词,但大家还不知道,首先使用这个名词的导师,也是采取儒家学说中来的,并非导师自已的创作。


只是大家书读得不及他多,就不知道他当年也是此中的健者。


    过去所讲的《大学》一书中有“三纲八目”的说法。是哪个“三纲”?是哪个“八目呢?


    答案是这样的:《大学》书中首先提出的“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


不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那八目呢?


    答案是《大学》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之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




    四纲、七证、八目


    那么,四纲是什么呢?

就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


详细的理由,待我们慢慢地“明辨”。


但可以从“以经注经”的原则去探讨,只要从《大学》开头两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来事实俱在。


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


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


    那么,为什么又特别提出“七证”因为《大学》本文,在四纲以后,跟着就提出有七个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


如果你高兴要说它是七步学养的功夫,也未尝不可。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就是《大学》学问的纲要所在。过此以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才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也可以说,初由大道到明明德,每个人自立自修的学问。


也就是宋儒理学们冒用庄子学说,作为自已广告的“内圣外王(用)”之说的“内圣”之学。


也可以说是“内明”之学。再由明明德到亲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齐、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用)”之致用。


但无论是自立的“内明”,或立人之道的“外用”,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伦大道的完成。


    了解了这些预备学识以后,我们再来用白话文的方式,试着简单的直译《大学》首先的四句书看看。


    “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当然啰!这样直译了《大学》的原文,无论怎样说,已经是隔夜油炒饭,肯定不是原来的本味了!况且对这四句书的四个句词的内涵,也是隔靴搔痒,始终抓不到重点。因此,还要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来抽丝剥茧再加研究。


    既然知道用白话文直译古文的内涵,毕竟似是而非,完全不是那个味道,那只有用孔门所教治学的方法,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来抉择它,也就是现代所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了。


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


    第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所谓春秋末期、战国先期的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儒、道并不分家的一个道统时代。即使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


    《大学》作者曾子,就生在这个时代,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他是传承道统心法的中坚分子。


在那个时代里,在政治系统、社会风俗习惯上,至少表面上还是宗奉周朝皇为中央,尤其在文化习俗上,还是以周礼为准。


所谓子弟八岁入小学,到束发而冠的十八、二十岁,再进习成人之学,也就是准备作一个真正大人,已经不是童子的细(小)人了。


    那么,大人之学所教授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要明白这个“明德”。


所以这一句书里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这种用法,在上古时代,是很平常的。


例如:父子,子子,亲亲等,都是把第一个字当作动词,第二个才是名词。


就是说: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的本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的本分;对自已的亲人而言,要做到对亲人的本分。


    了解了以上的道理,同时也可以知道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


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衣、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


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


你的职业职位果然荣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谈其他了。


    第二,“大学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说是体。“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


“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


这便是明德立已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


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已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


    第三,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说法,怎样才可以表达得更明白一点呢?


那只有用“因明”(逻辑)的办法,借用相似的比类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较明白一点。


怎样借譬呢?


那只有向邻居的家去商量,暂借用佛学来做说明了!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七日南怀瑾全集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全集南怀瑾视频儒释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原本大学微言】大学的纲目发布于2021-07-07 2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