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游学》系列#《玄奘之学》论文集


本篇主题:玄奘,是所有中国人里,最接近的那一位;何为佛之正法,何为佛之本怀,玄奘最有发言权。


笔者确信,在所有的佛家汉地祖师中,玄奘西行印度深入求学长达十七年,路途往返长达五万余里,前后路过近128个国家并万分有幸成为那烂陀寺大乘高僧戒贤法师的入室弟子而且,经过曲女城的一场大辩论,即便在佛陀的故乡发祥地,也被所有的大小乘佛弟子共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这一点举世公认。无论是对梵语的精通程度,还是对佛之大乘智慧的深入程度,抑或是他本人实际的个人修行,笔者都是万分地确信玄奘,是所有中国人里,最接近佛的那一位他对“佛之本怀”的解读,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可信的。也因此,对于我们现代的、以汉语为母语的广大中国人而言,只要能跟随着玄奘,我们也将会学佛最快、离佛最近;佛弟子所走的弯路,将是最少。





一、追求真相,探索真理?


历史上无数的先人前辈,圣贤祖师,无不是从学习经典、深入经藏始,无不从扬天地正气、觉人间之最高智慧出。所以,著名的的三藏法师义净,就曾经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叮嘱我等后世学人: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远路碧天唯冷月,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看。


义净法师是继法显、玄奘之后去的印度,虽然走的是海路,但这三位大师所经历的“茫茫怒涛”和“万里关山”,“孤星冷月”与“漫漫黄沙”是一样的孤单冷寂、命若悬丝。遇到暴风骤雨、疯狂沙暴,也只有天边隐隐的星光、路旁森森的白骨,可以作为指引前行的方向。而这些,对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的现代人而言,是完全不可想象和难以理解的。一个人,万里孤征,图个啥呢,命都不要?而且,“去人成百归无十”。如果说,古人的文言词汇对我们的理解会有一些障碍的话,那么:“寻求真理、探索人类奥秘、发明生命的真相”,这样的字眼,现代人或许就更容易接受些。但是,法师还是担心: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而在笔者看来,现在的佛门中人,已经不是“将经容易看”的问题,而是到了“宁愿烧,不知念佛;宁愿念佛,不愿诵经;宁愿诵经,不愿解经的地步;而即使“解经”,也是无缘深入、不愿深入,也与佛之本怀、佛陀的“大乘”真实意趣渐行渐远。


于此,笔者并不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赚取眼球。只是希望诸位有缘人、佛弟子能真正看到:“佛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伟大。佛陀住世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所流行的“法会”、“放生”、“七”、“宗派”和“学派”等等形式上眼花缭乱的法和形式。佛陀和你我一样,普通而平凡;佛陀会自己亲自挨家挨户去乞讨食物,会自己走路经行、自己洗脚、自己缝补衣服、会亲自探望、亲身服侍屙屎屙尿而卧床不起的年长比丘,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亲力亲为。但是,佛陀觉知到我们人类眼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与真理颠倒、与事实的真相相悖。我们芸芸众生,所遭遇的生死疫病、战争、苦痛也实在是太冤枉了!人们本来可以更加健康、开心、自在,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宇宙自然间的所有生命本来都可以和谐地相处,只是因为我们恶性循环太久了,积重难返,又少有人知。所以,即便是他80高龄时,也依然一双赤脚,挨家挨户地乞食、以身示法、示现着自己的智慧。他一生都在四处行脚、弘扬宣传着自己的解决之救度受苦、受难而且迷途不反的人们。他所倡导和明发的“大乘般若智慧”,并非世人眼中的一种“宗教”,也不是什么哲学思想,而是什么呢?


是迄今为止,


1、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告诉了我们“生、死”的真相。


2、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告诉了我们所有人类社会、所有自然生命、所有宇宙万物“轮回发展”的真相。


3、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引领着我们,可以将生命的质量放大到“无限”的可能。



     


二、国学经典阅读的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这全天下的好书、好文章数不胜数,大致有以下几类:



1、第一类:“心灵鸡汤”类阅读?


什么是“心灵鸡汤”呢,就是非常对你的胃口,非常受用,非常舒服;甚至,你可以大呼过瘾。总之,就像喝了鸡汤、吃了味精一样的乐此不疲。可是呢,我们大家每一个人,一辈子感同身受、情有所触的文章、《读者文摘》等等,都是不计其数的;甚至我们还会转发、复制、推荐给家人和朋友们;可是,却只能感动一时,受用一时,却不能受用一世。比如某某作家、大师的小说、散文、语录。而这样的文章,一生至此,你究竟读过了多少,也跟着流泪多少,可是最后你又记住多少,对你的健康、事业和道业,又真正主导受用了多少呢?


当前的很多人,绝大多数的读书之人,都是在围绕这一类书籍的;他们大多都不关注“智慧性”、“真理性”和“科学性”,只关注是否符合自我的“口味”、“个性”和“情绪”。于是呢,就会在自己的个人生涯中,反复兜圈子,几年、几十年后,除了感动和激动,还是感动和激动;殊不知: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在自己自认为天天读书的时候,而自己的肉身状态呢,会身不由己地一天一天老去;自己再怎样的任性和自由,也要面对疾病死亡和所有人世间的恶性轮回;一旦曲终人散、人老珠黄,才会发现:所有曾经的心灵鸡汤,都早已失效;书,是读了不少,岁月也早已消逝,而自己的生命状态,毫无任何灵魂的充实,毫无任何智慧的光明



2、第二类: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君或酣畅淋漓、或深陷其中、或感慨终身。但,是否能善用终身呢,这些经典对你产生的是正能量呢,还是负能量?比如,大观园里的那些公子小姐们的锦衣玉食和卿卿我我,实际上是和我们自己的现实差之千里,完全地不能落地生根;长此以往熏习其中,四肢不勤,好吃懒做者有之。五谷不分,不食人间烟火者有之。二者相加,好逸恶劳,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者,更是大有人在。那么,《红楼梦》好不好呢,作为我们国家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当然好,只是好的核心重点在哪里呢?须知,人世间最为美好的第一要素:就是健康和阳光。


笔者自己就是个重度红楼迷,现在想起来,《红楼梦》最为精彩的地方,依然是围绕着儒、释、道三家智慧中的精华而展开的;是一场完全不落地的贵族大梦。如果我们现代人,不能够死心塌地、一门心思地,一遍一遍地在里面做“老牛耕地”的功夫,这其中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最美好的亮点、最耐人的韵味、最入骨髓的精彩,我们现代的人们往往是捕捉不到的。可是既然捕捉不到,还要附庸风雅、还要人云亦云地随声附和,实在是有西施效颦之忧矣。



3、第三类:传统国学经典


比如《道德经》、《论语》、《四书、五经》等等,君若有缘,当善莫大焉。但以笔者的管窥蠡见:我等当今世人,对儒、释、道三家的传统国学智慧,不像古人那样个个都有童子功。更少有人能够系统地、深入去把握古人的通天智慧。反而更多的,有意、无意间、身不由己就已经堕入训诂之学、名利之学。



A、“训诂之学”?


所谓“训诂”,就是不管你明白不明白,首先背下来、记下来,这是后世儒家对小孩子的一种教育方法。所以呢,大多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讲而已,之、乎、者、也,毋、矣、焉、哉的一大堆。至于讲的人明白不明白,听的人明白不明白,先放到一边去,能背下来就好。可是呢,由于没有长期的切肤之痛,没有长期的亲身实践体验,更缺乏在现实社会中风风雨雨的历练,所以大多只是是说说而已,不能深入骨髓,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自己的当下、自己的生活。所以,今天老师讲了,大家或“若有所悟”、或“群情冲动”、或“相见恨晚”,但久而久之,老师就演变成了现代“孔乙己”;而学生呢,大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最终收效甚微。日子呢,该怎么过还要怎么过;工作呢,该搬砖还要搬砖;因为要吃饭、糊口、养家,那些鳌口獠牙的“文言文”,压根儿就没有整明白过,哪里会有实际谋生的能力呢?


实事求是地讲,“训诂之学”自古有之,自古就为君子所不齿。而与“训诂之学”截然相反的,就是“知行合一”。一个人、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国家不能知行合一时,“训诂之弊”更是令人发指和不堪回首的。譬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譬如失掉街亭的马谡,再譬如宋末元初,譬如明末清初,譬如日本侵华,我们总会看到无数的“读书人”,大量的倒戈、大量的投敌、大量的沦为汉奸。再比如我们国家的当前,各行各业中,大量的人都是“动嘴皮子”的人,大量的都是技术门槛很低的行业;在弘扬国学的朋友们中呢,也大量都是书画家,而少有科技研发之人,少有独立创新的人,少有闷头在一个产品、一门专业、一门深入精益求精而做精道功夫的人,更是少有三代以上的百年老店。训诂之弊,于人、于家、于国,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阳明就说:“圣学只是个功夫,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说白了,一切学问,必须能够自己现量兑现的的,知行合一做得到的,才是“真学真知”。



B、“名利之学”?


就是说当今国学人士,大多是要挣钱的,这个和古人苦读、进士、为官功成身退之后,义务地、自发地“立言办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苏轼朱熹、王阳明,都是历经了身心上的生生死死、官场上的起起伏伏,立身、立功、立德之后,年老退休之后,才功成隐退,然后才发心“立言办学”。说白了,这些古代圣贤,对儒、释、道大多都有着深入而系统的道学基础;同时呢,又能够用这些理论体系在自己一辈子官场中,一辈子起起伏伏的修齐治平中去实践;而且很多,实践证明后是成功的,自己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标杆和楷模。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人办学,是“苦尽甘来,先有名,而不图利”,立身、立功、立德在先,最后才“立言”时,一定是一呼百应的。而我们现代的书院、国学倡导者,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多都是举步维艰;既令人十分钦佩,又令人万分地无奈。因为大多必定是需要挣钱的,是要维系名利的;而没有名利就挣不到钱,没有钱书院就不能维系,就不能弘扬国学。可是,在“名利场”中滚久了,何谈立身、立功、立德呢?若是遇到无德之人办学,结局可想而知。



笔者个人认为:剔除“人口红利”的因素,在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我们国人之所以那么少的诺贝尔得主,之所以那么少的创新发明,之所以比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差很多,后世儒家的“训诂之学”和“名利之学”,是罪魁祸首。但是呢,究其根源却在后人,而不在圣贤、更无关乎经典。




4、第四类:以佛家智慧为核心的国学智慧?


笔者个人的体会,在我们中国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家实为水乳交融的一体,其实是拆不开的。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你是拆不出到底哪些是儒、哪些是释、哪些是道的。而若深入其中,当属佛家的理论、实践体系最为完整,也为最难契入。因为,佛家不倡导“口头禅”,所有的语言文字,都苍白无力;你的“智慧见地、禅定定力、戒行功夫”行不行,“一颗大乘佛心”是否通达,是否已经有了些许“转识成智”的变化,在举手投足之间,会在你的“心识种子”和“气场面相”中自然带出、随身散发,一眼便知。所以,佛道一通,则百通。历史上无数的博学鸿儒,像著名的智顗法师、玄奘法师、慧远法师,王羲之苏东坡、朱熹、王阳明等等,以及近代的马一浮、梁漱溟、李叔同、南怀瑾等等,无不是从“老庄、孔孟”入手,而其人生中最精彩、最成熟的收官阶段,则全会在“深入佛法”中。

这个时候我们看:只有你佛家智慧通达了,你对中华文化典籍中的文字辞藻才不会陌生,才可以和中国的历史、圣贤、儒士,千年穿越。而更为重要的是,笔者眼中的佛陀智慧,是全人类最科学、最彻底、最圆满智慧精华,自然也涵括了儒、道两家。可是,我们当今世人多福报不够,对这人类最伟大的“宝贝”,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就在自己身上,也是盲然不觉,或少有觉者,也更不能深入。




三、何为“玄奘之学”?



1、《西游记》中的唐僧,并非玄奘?

 

自从看到了电影《大唐玄奘》,首先要感恩,感恩成就这部作品的所有因缘,感恩心海法师;感恩之余,也是感慨万千,当今的一个不争的现实就是:知法师之名者众,知法师之意者寡。如今,终于有了一部由出家修行人主持的,开始正面宣传玄奘法师的电影。但在笔者看来,由黄晓明主演的玄奘,依然没有能够将其最光辉的亮点展现出来,而且相差太远。而我们当今世人呢,其心目中的玄奘形象,绝大多数依然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而且,关于“唐僧”的小品、演出和商业炒作更是层出不穷,甚至铺天盖地;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对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刻意的“歪曲、丑化、无以复加”,再加上佛门之内的“误传、误导、误解”,我们就可以看到:对玄奘法师的“不敬”和“无知”到处都是,甚至是乌烟瘴气。


于此,笔者很多时候,也是仰天长叹!


孔子说,君子当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可是,我们现在的人们,何以愚痴愚昧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我们国家、民族、人民的悲哀与不幸。



2、“玄奘之学”,不仅仅唯识



笔者的观点:“法相”、“唯识“之说,过于狭隘,非“玄奘之学”的全部。其最为直接的遗害就是:会令越来越多的人们,感觉“唯识学名相众多、古奥难懂;越来越多的人们,只知道玄奘是“法相宗”、“唯识宗”或“唯识学”的祖师,却浑然不知:


玄奘之学:即是集所谓的“唯识”、“中观”和“如来藏”一身的“大乘般若智慧”。而大乘般若智慧体系中,最完整的核心即是玄奘之学,即那烂陀寺一脉的“大乘唯识理”。


而佛门之内呢?其中的“误导”和“扭曲”,可能是更大而贻害无穷!我们后世的佛门弟子们,常常会根据地域、宗门的不同,将玄奘法师一脉,称为“唯识宗”,或者“法相唯识宗”。殊不知,这是因为自己对“玄奘之学”不能通达、不能融会贯通所致。反而,导致了无数受众伴随着一起迷惘,尤其是对《师地论》,对玄奘法师,往往就被归纳到“唯识学”的框框里。对于佛弟子们这种普遍的的谬误,玄奘法师也是经常遇到。比如,玄奘法师在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后,有一位当时印度的高僧名叫“狮子光”的,正在寺中宣讲《中论》和《百论》,即树、提婆菩萨“中观学”的两部著名论述;但在宣讲的过程中,“狮子光”就经常会贬低、破斥《瑜伽师地论》。于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这样描述:“法师妙娴《中》、《百》,又善《瑜伽》,以为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之后,他数次上门请教“狮子光”,征诘疑难,“狮子光”都不能解答。于是,“狮子光”的信众越来越少,反而更多地依附玄奘法师。而这种因为对佛陀智慧不能“融会贯通”而导致的“厚此薄彼”,并非玄奘所愿。于是,他不久即著《会宗论》,以阐述“唯识”与“中观”,是一不是二;各宗各派均可平等融汇、八万四千法门均可“千江入海”的佛之本怀。


可是诸位可知,我们今天的佛门,依然如是?那些号称“唯识”和“中观”的人,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一味地“唯识”与“中观”,非玄奘之学!玄奘的《会宗论》,破斥地就是狭隘的“唯识”和“中观”。


所以,在佛门之内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常常会把龙树菩萨尊为“八宗共祖”,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何以玄奘仅仅限定在“法相、唯识宗”,那么法师所耗尽生命所翻译的《般若经》唯识否?心经》唯识否?《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唯识否?不学之弊,何其误至极乃尔?

 

而我们今天,再回过头看看法师九死一生所取回的“真经”:100卷的《瑜伽师地论》、600卷的《大般若经》等等,所译经典合计七十六部,共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对其中经典的内容,稍加推敲就会知道,我们汉地八宗,包括“天台宗”、“禅宗”、“华严宗”、“唯识宗”、“密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等等,其理论基础,均无出其右者;甚至,藏地各个宗派的主要核心经典,其核心亦是弥勒菩萨、亦是“大乘瑜伽中观”,称玄奘是这所有宗门的祖师,一点儿都不为过。比如,《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提到的“三身、四智、八识、三科、三十六对法”,在《瑜伽师地论》中,都有着更加深入深刻、更加详尽、更加精准、更加权威的解读。大量禅宗弟子们,更不清楚:六祖大师“顿悟之法”,更是佛陀在《楞伽经》中阐述的“佛之大乘顿悟”,也是玄奘所要进一步阐述和深入发挥的“超自心现量”。玄奘之学一通,则百通。而如果仅仅一宗一脉的“自说自通”,却不能一通百通时,这还是禅吗?佛陀在打坐时,在深入禅定时,如何控制念头,如何清净地念佛,如何“止”,如何“观”,在《论》中也都会一步一步详尽地,由佛陀亲自告诉你。但我们这些最为普通的广大受众,则受宗风和师门的局限,对此则一无所知。由此就可以看到:佛门之内的,“正法陵迟”的末法现象,何其深重乃尔?

 

 按照玄奘法师的说法: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




3、玄奘取经,取回的是什么?哪些现实意义?


《西游记》小说中,从各种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是:玄奘西天去取经,一路上降魔除妖,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最后回到大唐;可是,诸位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1)、“西天取经”,取回的是什么经?


2)、是什么样的佛家经典,有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让玄奘可以舍身忘死?


3)、玄奘拼命取回来的经典,对眼前的你我,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社会、生活,甚至国家与个人的发展,都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笔者注:


1)玄奘的第一大贡献:《瑜伽师地论》?



A、《瑜伽师地论》,其实就是最为浓缩的《大藏经》,是最为浓缩的“经、律、论”三藏,是对佛陀最为核心的“大乘般若智慧”,毫无任何秘色彩、任何光环色彩的直接阐述。


B、更加精准、确切、可以试验证明地阐述了,我们人类的生死机理、和轮回原理;


C、更加精准、确切、可以试验证明地阐述了,所有自然生命的轮回原理;


D、更加精准、确切、可以试验证明地阐述了,人类所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轮回原理,以及所有社会现象的发展轮回原理。


E、更加精准、确切、可以试验证明地阐述了“大乘般若智慧”,与人类其他哲学和思想体系的异同;


F、更加精准、确切、可以试验证明地阐述了“大乘般若智慧”中,对上述所有问题的实际解决办法;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情况就是:几乎所有的佛弟子,都承认“六道轮回”;可是佛家的“六道轮回”,和婆罗门外道的“六道轮回”,到底有何异同?中国儒道两家,也有基本的轮回观,那么和佛之大乘的轮回观,又有什么异同呢?在玄奘以前的佛家经典中,是没有详尽地、系统地阐述的;而这种情况,只有在玄奘翻译《瑜伽师地论》后,才开始成体系地出现在“玄奘之学”中。为此,作为中国人,何其幸甚。


譬如,我们眼前的太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眼前的一朵花,何以那样的颜色、形状、大小,是如何轮回形成的?我们自己的肉身,又是如何一生一死轮回形成的?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其终极本质又是如何的?最重要的是,更加包含了一位普通人,如何可以摆脱所有宗派、师承和圣贤光环的束缚,直接跳出这种种的恶性轮回循环,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工作中,最为高效地登堂入室,而成为像佛那样的智者,即成佛




2)玄奘的第二大贡献:《大般若经》?


佛门内众所周知的事情,佛陀讲法45年,其中的22年都是在讲“般若”。而依据《大般若经》,笔者的观点:从大乘的角度,佛陀一生其实都是在讲“般若”。这是因为,“大乘般若”向下兼容,能够涵盖所有的小乘。而诸多小乘部派呢,则不认同大乘,也无法上达至“大乘唯识理”的高度。同时呢,“大乘般若智慧”,又是佛陀与诸如苏格拉底老子和孔子等等佛门外的“圣贤之道”,最为截然不同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本然的东西。那么能够最为完整、最为权威、最为系统地阐述“大乘般若智慧”的经典,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


玄奘拼尽了性命所翻译的《大般若经》,共计600卷,原体梵文近20万颂。基本含盖了传说中的《光赞般若》、《小品般若》、《中品般若》和《大品般若》;我们大家最常见的《心经》和《金刚经》都是其中的摘录。而麻烦的是:《大般若经》太长了,太难懂了;而且既然是《经》,则是佛陀因人而异的相机而教;佛陀的真实意趣就会间厕鸠集,此一处彼一处;就当时被佛教授的人而言,是适合恰当的。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则是太多的重复和冗余,其体系性主旨就会草灰蛇线,难以捕捉。同时呢,佛陀的智慧要突破生死,要突破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疑惑和不解之谜。很显然,对最为广大的普通受众而言,难上加难也。为此,龙树菩萨一脉为了深入解读《大般若经》,则有《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等;而就是因为这三部论,才有“三论宗”;这些,即是后世所谓的“龙树中观派”,其宗则被称为“性宗”。而弥勒菩萨呢,则将《大般若经》的精华意趣予以提炼浓缩,与《解深密经》一起合而为《瑜伽师地论》;后世的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呢,则为了进一步地解读《瑜伽师地论》,又有《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等;而这些,就是后世小乘人士所谓的“唯识派”;其宗,则被称为“相宗”。而之后的天台智顗大师,即是因为《大品般若》而悟道,并以此为核心而开创了“天台宗”;那么当今受众最多的“净土宗”呢?其祖师是庐山的慧远大师,也是因《大品般若》而悟道;至于南山律宗的道宣法师,禅宗的诸位祖师,更是如此。


看看,多麻烦?只是一部《大般若经》中,所蕴含的最核心的“大乘般若智慧”,佛门之内就繁衍出来这么多的枝枝叶叶和条条框框。一句话:所有的佛门宗派和祖师,必是因“大乘般若”而悟道、而开宗立派;无论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也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佛陀更是开示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谁抓到了这个,谁最快,如来才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不过,玄奘在肃诚院翻译《大般若经》时,也有徒众建议是否能像鸠摩罗什那样,择其摘要省简就凡;而每当玄奘升起这样的念头时,则常有噩梦示警,遂打消简化翻译的想法。玄奘对佛陀原典的忠实性,真实令人垂泪。也因此,我们今天的佛弟子才会如此地幸运,可以见到最为完整的600《大般若经》。笔者自己的体验,《大般若经》的研读,有着两大不可思议的“抉择”和“决定”作用。第一个,就是在常规佛经、经论中决疑不下的,在《大般若经》中都有最终答案。比如《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无数大德知识都有过解读,但最终还是《大般若经》中,就有着非常清晰的佛陀的亲自开示。同时,在其他常见的佛家经典中,因为翻译语言的声明能力问题,语言翻译技巧的问题,以及由于译经家本身的修证境界问题所引起的谬误,也可以在《大般若经》中得到佛陀的最终印证。第二,《大般若经》,则更有着更加不可思议的加持力量;你读着读着,都有可能渐入佳境而似乎入定。而这一切,均拜玄奘所赐。



3)玄奘的第三大贡献:汉地因明学?


我们大家所经常提到的佛陀“三藏”、“十二部”经典,尤其是“十二部”的说法本身,其实就是佛陀的“大乘因明智慧体系”。作为中国禅宗的开宗经典,佛陀在《楞伽经》中就非常明确地要求大乘菩萨,就是要施设建立“唯识”,就是施设建立“因明”。而陈那菩萨对因明的理解很简单直白:第一个作用,“自悟”;第二个作用,“悟他”。那么这些种种因明,用我们现代人能明白的话来说,就是用佛陀的智慧来明辨和论证,来明辨因果现象上的是是非非,来明辨哪一种人世间的有为法,是最为彻底而圆满的。而辩论的结果呢,应该“既能自悟”“又能悟他”。而这种辩论方法体系,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彻底、最为圆满、最为无懈可击的。为何呢,因为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无懈可击。因明学里的立论,但凡不彻底、不圆满,便是有漏和有过。所以,在当今的因明学界里,尤其是汉地因明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因明”,离开了佛,离开了佛陀的“大乘般若智慧”,其实已经陷入了“世聪逻辑”的窠臼,而亦不自知。


我们此时再来看看玄奘的曲女城辩论,回国后与道家吕才的辩论,以及后世中莲花戒与摩诃衍的辩论等等,就可以明白:佛家的因明辩义,不仅可以在佛门内大浪淘沙、正本清源,还几乎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譬如今天的藏地,假如当初莲花戒大师辩论输了,今天的藏地老百姓,绝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在英语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在演讲口才、演讲形象、核心主题上,有3D的说法,第一个D,是Dialogue,是基本对话的能力。第二个D,是Discussion,是可以用语言参加最为基本的讨论的能力。第三个D呢,是Debate;什么意思呢,是辩论的意思;我们大家在英国下议院、在美国两院、总统选举中,所发生的双方辩论,都是这种水准的Debate。可是诸位可知,佛家大乘中的“因明辩义”,其境界、水平、辩义技巧,当今世界上某某国家的国会辩论、电视辩论、竞选辩论等等,与之相比,实在是差之千里。


佛家的因明辨议能力,在我们大家眼前的现实生活中,也会起到决定性的核心作用;对普通人而言,它就是你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推广能力、亲和能力的具体表达。



4)玄奘的第四大贡献:可以现代落地的大乘五明佛学


在玄奘之前的佛家经典中,我们找不到成体系的、清晰而明确的佛家“五明佛学”;比如,《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曾经慨叹:“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么,般若,是如何生出万法来的呢?比如我们大家眼前的5g手机、电脑、AI、电动汽车,是如何通过“般若”,一步一步演化生发出来的呢?这在玄奘之前,是完全没有的;搞得世间的人们、大儒、学者,历来只是认为佛家只是讲“空”。也只有玄奘之后,只有在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玄奘之学”里,才开始系统阐述。


“五明佛学”,即是内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这五个;以“般若内明”为核心,依次而递进;说白了,《瑜伽师地论》中,所反映的这些最为伟大的普世真理,可以直接、快捷、高效地应用到我们生活的一切当下细节中,包括科技、医学、经济、外交、国防等等,包括企业发展、团队成长、项目设计等等,包括一切最为高效的全民教育、高等教育、灵魂教育等等。



5)、玄奘的第五大贡献:在教内高树法幢,正本清源?


玄奘之学最大的阻力,不在外部,而在佛门内部!


玄奘最想翻译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然而教内的各个派别之间,其宗门、祖师及其佛弟子,早已经是“专门竟执”、“空有相争”、“各擅宗途”;都号称自己的就是佛之正法,而且根深蒂固,很难撼动;今天的佛门,也是如此。然而,通过《瑜伽》以及《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等大乘经典的编纂翻译,我们就会看到:佛之大乘,到了《瑜伽师地论》的大乘层次,其所要破斥和颠覆的对象,往往就在佛门之内。而且,就是要针对绝大多数佛门之内的,各个宗派的非佛之本怀的理论根基,尤其是“二乘”和“外道”。玄奘认为:佛家的任何经典,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在其传人而不在经典。而佛门之内的“二乘”与外道人士,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大多都是你崇拜的佛门偶像;而且,很多都已走在了通往人类智慧高峰的路上,也都是祖师和千古圣贤,都会令人叹为观止。对我们普通受众而言,向上望去,所有的高峰之间,似乎都相差无几,似乎只在毫厘之间。我们不能说“二乘”和“外道”之中,就没有佛之大乘;但是对于玄奘这样的大乘菩萨,却是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也只有当你站在了真理智慧的的最高峰时,你才会懂得佛之大乘,可以一览众山小。因为,这可以决定一位行者法身慧命,可以决定整个佛教是否可以松柏长青。


因此,大家平日里津津乐道的祖师、禅法、秘术等等诸多法门,到了玄奘这里,可能都将从根本上被被修正。同时呢,当今各个佛门宗派中的,属于佛之大乘的高效基因,玄奘之学都依然推崇保留。玄奘之学多要摒弃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积弊”与“沉屙”,都是各个宗派后世弟子的狭隘误导、扭曲和杜撰。


经过玄奘之学的“修正”后,干什么呢?让你抄近路,直达佛顶。比如,众所周知的《大正藏》,共计100册,3493部,13520卷。按照这样的阅读量,从佛家自己的因果规律来说,在浩如烟海的佛经文字中,佛弟子终其一生、毫无结果,是注定的。但是,100卷的《瑜伽师地论》,恰恰就是这13520卷的浓缩。而且,《瑜伽师地论》名为“论”,其实它是“经”,是以《解深密经》为核心的,最为浓缩的经、律、论三藏。大家算一算,100卷比之13520卷,能省掉多少?这才是佛陀在《大般若经》中,所频繁、明确、清晰开示的,要快速超越二乘的,疾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之大顿悟”若此,你今生就有可能直趋佛地,高效通达。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当今佛门之内,无论哪一个宗派的理论根源,玄奘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是为何还要推崇《瑜伽师地论》呢,或许,只有玄奘本人才具备正信权威。




6)现代人的问题:如人指月,是月非指?


佛经当中,佛陀会经常提到一个譬喻:“如人指月,是月非指”;譬如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大量经典,我们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只是《西游记》,只知道他去西天取经;或者,有着大量的学习书法人群,大量的书画家也都在临摹《大唐三藏圣教序》。总之,大家都只是在和文字临摹较真儿;却从来不见有人去思考,这个“圣教”到底是什么?法师所取的“经”,到底是什么“经”?而这些“经典”中,佛陀的真实意趣,佛陀所指的“月亮”,究竟是什么?这些,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对我们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每每至此,笔者不胜唏嘘;法师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九死一生,难道仅仅是为了我们今天的人们,来看看《西游记》?来临摹临摹书法吗?


笔者自己人微言轻,但愿尽蚁蜉之力,以令更多的有缘人看到真实的玄奘。也更期盼着,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无论佛门内外、相关国学教育者、以及历史研究者,不仅仅能够真正看到玄奘法师在历史、地理、考古、佛学上的价值,而能够从万民福祉、国强民富、人类发展的角度,从追求宇宙、自然真理的高度,全面、完整地认识法师,认识到所谓的“西天取经”,第一要取的就是《瑜伽师地论》,以及在《瑜伽师地论》中所弘扬的、最为精准的前沿科学和普世真理。而法师一生中,最为伟大、最为卓著、最耗费心力的三大类翻译作品,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至今也是独步全球的!第一首推《瑜伽师地论》,第二首推《大般若经》,第三当属《因明正理门论》系列。而恰恰这些,才是玄奘西行取经,风霜雨雪、生生死死、誓不回头的根本动力。





四、拜玄奘为师,上自己的终生大学



当大雁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悲泣曰:


“正教东传,道阻且长,未能委悉。故有专门竟执,多滞二谛之宗;党同嫉异,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后学相顾,靡识所归,是以面鹫山以增哀,慕常啼而假寐;潜祈灵祐,显恃国威,决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万死之地。经是圣迹之处,备谒遗灵,但有弘法之人,遍寻正说。经一所,悲见于所未见;遇一字,庆闻于所未闻;故以身命馀资,缮写遗阙。”



笔者注:


反观我们当今的佛门现状,每一宗、每一脉,都在各说各话,但却从来不能够精准而权威地告诉你:佛是怎么说的!而属于佛陀本人的,最成体系的核心智慧,到底是什么?当今几乎所有的修行人群、国学群体和世俗科学,都会停滞在佛门内“二乘”和“二元对立”的圈子里止步不前,既不知也不觉。此谓:专门竟执,多滞二谛之宗”。而且,佛门之内党同嫉异的现象,就总会导致大量的佛弟子,只认人、只认庙、只认宗,而不认真理。于无形中,佛陀智慧的真实意趣,在各色各样的轮回小圈子里、在某一道场的小圈子里、在某一宗某一脉的小圈子里,就已经被提前扭曲和误导。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佛弟子和广大受众,甚至是将来的佛弟子和广大受众,只能是人云亦云、盲目追随,却找不到佛陀智慧真正的方向。


释迦牟尼佛,只有一位,他的大脑智慧如何可以被后人分出那么多片片呢?故此,笔者愿身标玄奘,忝作蚁蜉,诚惶诚恐地置一身于万壑。佛典浩瀚,无非一心;余生有尽,梵海无涯。谨一点一滴,一日一行。


报名咨询微信,请注明:“报名咨询”。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上玄奘的大学?发布于2024-02-23 1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