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上 方·欢迎命理

 
 
 
 

?本书为刘老师的新书,因特殊情况未能如期出版,为回馈读者,现将全文进行完整连载,后续章节,敬请期待!

 
 
 

龚鹏程推荐序:会通

君祖这本书,以《易经》的义理来解析心经》,生面别开,但实际上是远有渊源的。

佛教东汉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开始与《易经》结合了。三国僧人康僧会即已用《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解释佛教轮回说。其后这种解释流行一时,支遁、慧远、梁武帝、法通等各有论述。其所以如此,是因佛教思想初入中土,中国人对其义理还很陌生,故不能不用“格义”的方法来传播。当时用来格义的材料,主要就是《易》与老庄。

这本来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僧家因此而钻研《周易》,熟悉《周易》的儒者也因此而接近了理解了佛理,对佛学易学两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两方义理因此交流,竟开出一朵奇花异卉来。

据唐初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说,南朝时这种会通佛易的《易经》注解有十几家,内容多是“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可见当时解《易》以般若性空之理为主,也有主客能所的分析。

孔颖达代表了唐代官方经学的立场,他是不赞成这种佛易会通方式的。但趋势已成,难以遏止。到柳宗元写《州文宣王庙碑》时,就介绍当时官学里教《易经》的,乃是沙门凝辩。可见僧人熟悉《易经》,甚至能在文庙里讲经而世不以为异。一时风气,可想而知。

凝辩的讲稿,现欢迎转发分享不到了。可是其他僧界大德对《易经》的阐发和会通,仍有许多材料留下来。如华严长老李通玄以《易》解《华严》,且特重艮,对后世的影响就很大。

但我觉得唐代佛易会通的路数可能最特殊之处乃是象数

六朝时,王弼扫象之思想势力很大,故南朝的佛易会通,绝少就象数说,唐朝就不然。如密宗大师一行,著有《大衍玄图》、《大衍论》等,他就最重视大衍之数,甚至还制作了大衍历,并依孟喜之说作了卦气图。

宗密的朱墨十重图,是用来表示修炼过程中之染净状况的,也与《参同契》的纳甲月体说有关。宗临济义玄讲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曹洞宗石头希迁作禅门《参同契》;洞山良价作《宝镜三昧歌》,讲六爻偏正回互;曹山本寂讲五位君臣,更与《周易参同契》都有直接关联。

我认为这与道教内丹学之发展有关。内丹学兴起于中晚唐,特重《周易参同契》。禅宗濡染风气,故亦重此。厥后道教内丹学讲性命双修,又都吸收禅宗,以禅为性功。两家融合,此其契机也。

宋代以后,讲易佛会通的更多,如王安石苏轼、朱长文、李纲等都是。朱长文李纲均是讲《华严》的。

以禅解易,则始于南宋。如沈作喆、杨简、王宗传,下开明代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之先声。智旭法师《周易禅解》以禅入儒、诱儒以知禅,影响尤大。如焦竑《易筌》、张镜心《易经增注》、郑圭《易臆》等多承其风。所以《四库提要》说:“明末心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

清代以来,佛易会通的讲法渐少。清末唯识学大盛,可是用唯识以说易者却少见,反而是有熊十力《新唯识论》这一类以易学来反对唯识的。

以上大略介绍古来会合佛易的历史,并说明其合会之不同路数,是希望提供读君祖这本书的读者一些背景知识,了解佛易结合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学脉,不可轻忽。

其次,这也可以让读友们知道君祖之解,在佛易会通方面究竟居什么地位。

由上文的介绍,大家应可以看出:历来之解,以佛解易为多,以易解佛却罕见;周濂溪、程伊川曾说《华严经》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艮卦来概括,也语焉不详,佛教徒则多不以其说为然。以佛解易者,儒者也多表异议,认为是比附或扭曲。因而此事有两个难点,一是对佛教和《周易》的义理均须精熟,且能解释得铢两悉称,无比附歪曲任何一方之嫌。二是要开创一种以易解佛的路数。

君祖选择的是《心经》。这也是历来讲佛易会通者罕及的。过去,正如我上文所介绍,或说空有,或讲主客,或论华严,或云象数,或道心禅,并没有以《心经》来阐述两家义理的。以《心经》之重要性而言,如此言佛易会通,不啻失之眉睫。君祖此书可谓补足了历史缺憾。

所以这虽是一本小小的讲录,其实价值甚大,我是十分佩服的。唯一需要做些补充的是“阿赖耶识”的问题。

“阿赖耶识”,摄论宗谓为染杂,要转识成智时,须另依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则认为“阿赖耶”就是“如来藏”、是“真如”。但其说实际上是取消了第七识“末那识”,或把“末那识”和“染法阿赖耶识”合并了。《大乘起信论》又以为它既是染又是净,染时是“阿赖耶”,净就是“如来藏”。君祖采取的,是把“阿赖耶识”视为染而未净的立场。这在佛教中也是有依据的,读友不必依不同经论或宗派主张而起疑情。

自序:观行天下

《心经》二百六十字,将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谛阐述无遗,这种成就真是不可思议,难怪赢得千古赞叹。在我所品读过的中外经典中,大概只有《易经·杂卦传》堪与比拟。《大易》为华夏文化之源,畅演天人奥义,世所共尊。《杂卦》为十篇《易传》压轴,两百五十字排比诠释六十四卦,精彩生动,余韵无穷。《心经》若不算后面语,似乎更精简,《杂卦传》去掉“也”字不到两百,篇幅仍是最短。何况《心经》用了“亦复如是”“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的省略表述,又掐头去尾不提法会因由及效果,才有如今传世的风貌。看来中国人还是言简意赅的翘楚,意在言外,不尽风流

一般佛经都记载佛说,《心经》却是观音菩萨担纲说法,劈头一句“观自在菩萨”,欲观世音,先“观自在”。菩萨即自觉觉人,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观而后行,想到做到才是最深刻的妙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知行合一了,便可照见俗尘虚幻,济度众生解脱一切痛苦烦恼

道藏中的《黄帝阴符经》不到四百五十字,底蕴极深,也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开章明义即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仍是先观而后行,道法自然,包罗万有,修习者善观真行,必然成道。

《易经·系辞下传》次章称述《易》之源起:“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华最高经典的智慧,也是从观察而来。《彖传》于咸、恒、萃卦分称:“观其所感、观其所恒、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易经》还有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就是宗庙中虔诚祭祀之象。《大象传》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设教施政都得行脚四方,观察风土民情,因人因地制宜才行得通,这与观音现身说法的道理全合。观卦六爻由内而外、从低至高的精进历程,亦通众生、声闻缘觉、菩萨而佛的进阶修行。《心经》从空五蕴、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乃至无智无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层层突破的妙智慧,观卦足以尽之。儒、释、道三教探讨宇宙人生真理,大道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啊!

今日世风之乱,灾难不息,真正缘由还是人心不净。我习《易》四十年,兼修儒、释、道,近年来教学研多作三教会通之事,希望于学者有帮助,于世道有补益。

END

 

刘君祖

 

● 1952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现任理事长。

● 刘君祖先生精研传统经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经》,为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于书院讲授传统经典近三十年,授课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佛家经典。多年来,他一直孜孜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工作

 

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心易,心经,易经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易相通——刘君祖讲心经》连载一:观行天下发布于2021-04-22 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