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杨炳堃 杨炳堃2

 

《密城记》总第794期  2020年9月24

 

新密市纪委、监委主办

 

 

杨炳堃的故事(53)

诗意人生  寄情青山外

   

□ 郑观州

 

杨炳堃出生在书门第,自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儒家经典理解深透,更热爱古诗词。他在为官的生涯中,除了关注民生,经心案牍外,一有闲暇,就写诗作赋,并将此作为一种乐趣。

 

在蒙学阶段,其父只让他修习经典,不允许他分散精力去读写经典以外的东西,直到他十七岁,父亲才让其“手抄选授闲作诗赋及读史论断”等。在十九岁那年,父亲杨知新让他到当地博古通今的诗文大家秋石先生家学习,“每课数题,均经秋石伯点定,积久成贩帙”,后刻成《拟刘太尉扶风歌》《诵通草笺》《诵湖州唐诗人故址孟宅保孟东野旧居用韩昌黎荐士韵》《小敷山沈下贤故宅用长送学亚之歌韵》《霅溪馆杜牧之寓舍用李义山赠杜十三员外韵》等集子,存留于世。

 

 

粗略统计,杨炳堃一生留下诗词歌赋四百余首,从他写诗的过程中再细细研究,会发现他的诗多是在旅途行程中写成的。如,他于二十九岁那年进京应试,三、四两个月就写诗三十多首。在他以拔贡的身份到首都北京应试行程中,一路风尘仆仆,竟写出了三十多首诗,以记录沿途的风物世情。

 

当杨炳堃走到山东汶上县一带,在路途中见到乞讨的人很多,有老年乞讨者扒住他的车辕乞求讨要,动了恻隐之心,将自己带的干粮施舍一些给他们。并写了一首恻恻动予情诗歌

 

不知处,众喧无数鸣。

掀廉时问路,到枕但闻声。

倍切歧路虑,偏逢菜色盈。

攀辕频仰乞,恻恻动予情。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杨炳堃对老百姓的关爱和同情。他打听到山东连年歉收,见东平一带沿途路乞讨者甚多,又写到:

 

甘霖何时降青蕪,

愁见哀鸿向泽呼。

庚癸漫劳眢井经,

丙丁空舞土珠。

桑林待作三年祷,

瓜瓢南陈七月图。

叹息议蠲还议赈,

皇仁今已遍驰驱。

 

后来见到道路上多处设设粥厂,就告诉乞讨者到设有粥厂的地方去讨要。杨炳堃出身殷实之家,生活是不成问题的。能够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实属难得,将来得官,也是一个爱民之官。

 

 

我们都知道黄粱美梦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唐代传奇《枕中记》人物,姓卢名英,字粹之。因久试不第,于邯郸旅舍中偶遇道士吕翁,授其瓷枕,遂入梦,梦中娶富女,登高科,做大官,享尽人生富贵,寿至八十而命终。卢生梦醒,而旅店主人炊黄粱饭未熟。由此感悟人生如梦,不应为名利所误,即出家求道,终成正果为仙。

 

 

卢生祠为国内仅有的一座孤庙,殿内一尊青石雕塑的卢生卧像,是明代所制的独像,相传抚摸其躯身可祛病,故而此祠香火极盛。杨炳堃一生多在河南、湖北、云南、湖南做官,在士途中勤勉清廉,屡被上司以“卓异”保举升迁,曾受到道光皇帝五次六回接见。每次赴京途中,杨炳堃都要在邯郸的卢生词停留,在休息时有感而作诗,并将他的诗作题写在祠内洁白的墙壁上,叫题壁诗。下面就是杨炳堃在卢生祠写的题壁诗:

 

 

其一

阅历名场十四秋,

从无好梦到封侯。

去来展拜丛祠下,

要向先生借枕头。

 

道光七年十二月题邯郸卢生祠

 

近日笔者一行到邯郸卢生祠游,见有诗碑“富贵荣华五十秋,纵然一梦也风流。而今落拓邯郸道,愿与先生借枕头。”为清代陈璜“题卢卧像” 乙巳春月,杨祖武书。疑杨炳堃托了此诗意境。

 

其二

七年三度到京华,

系马祠边日又斜。

一枕黄梁还未熟,

匆匆去看上林花。

 

道光十三年四月一日复过卢生祠题

 

其三

尘海栖迟又八年,

置身重到五云边。

明知梦里无滋味,

且学先生一觉眠。

 

其四

五十功名半白头,

劳劳身世几时休。

只因未了半生志,

更做邯郸道上游。

 

上二首为道光二十三年赴京经过邯郸卢生祠题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真正的诗歌,都是作者志向表达,心声的显现。杨炳堃的诗歌亦然如此。他在湖南盐法道兼署长宝二府,游民李沅发组织“把子会”,劫富济贫,蓄发抗清。聚汉瑶农民300余人起义,攻占县城,杀县官,砸监狱,并建立起义军的各级组织。杨炳堃随湖南巡抚冯德馨围城攻剿。

 

因冯抚贻误军机,杨炳堃在手无军权,援军不到时,亲自组织民兵,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收复县城后,因冯德馨奏报失实,进剿不力,被湖广总督裕泰弹劾,道光皇帝下旨定夺提镇道三员一并发往新疆戍边,杨炳堃遂有西域之行。他将西行离别湖南盐法道署时,同仁为之饯行,就以咏菊为题,写了四首表述当时心志的诗:

 

其一

丛菊篱边又簇新,

雪前霜后挺精神

天教晚节峥嵘甚,

万朵攒黄不让春。

 

其二

故人风雨快重来,

携得花晨一醅。

莫怪秋客状束古,

须知瓦缶胜金罍。

 

其三

离尊开处洗愁颜,

稳待东风度玉关。

此夕共倾中觮酒,

他年齐唱大刀还。

声传敕勒类前曲,

话到祁连雪后山。

往事聆君谈娓娓,

壮怀别恨两难删。

 

其四

拥裘促坐正天寒,

慰我情深话未阑。

毡雪能甘臣志洁,

冰霜得历圣恩宽。

时平共试筹边

道远争禁缩地难。

不是封侯即迁谪,

古今同此路漫漫。

 

就要戍边走了,杨炳堃心里仍然想着,他要象秋菊一样,天教晚节峥嵘甚,万朵攒黄不让春。稳待东风度玉关。他年齐唱大刀还。

 

 

咸丰元年(1851)正月杨炳堃由汉口启程,有其弟小瀛、姨甥王一偕行。次年四月,抵乌鲁木齐。这一年杨炳堃已是67岁的老人。三年十月,释回。73岁卒于乡。

 

杨炳堃在西行途中有《吹芦小草》诗集,共收诗159首,皆为遣戍西域时的诗作,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西行图画长卷。从《吹芦小草》诗集中,看不出杨炳堃因戍边而伤感和愤懑,反而能以平静淡定的心态对待遣戍生活。在《吹芦小草》中,作者有三首五律《去乌垣后途中偶忆杂事,率而成吟,用代琐记》,将三年的遣戍生涯作以概括,收入诗囊。其第一首:

 

早识皇图远,今知地轴宽。

一挥临绝漠,万里驻轻鞍。

壁垒营千古,箜篌引再弹。

听残边塞曲,不觉忆长安。

 

该诗的意思是,早听说国家版图之广大,今天亲临西域,才有了这种自豪感;这里强大的军事阵容使江山千秋永固,听惯了这里用少数民族的乐器弹奏的边疆曲调,倒不想念内地了。

 

《吹芦小草》专集,为后来学者研究西域文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现在我们常用“诗与远方”来舒发理想和信念,因为只有走出去就能看到风景,才能触景生情,情浓诗出。

 

 

END

 

 


 

欢迎阅读《人物春秋》精彩内容

 

人物春秋 ‖ 俚语告示  制告晓于民——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47)

 

人物春秋 ‖ 政绩卓异  皇帝六次见——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48)

 

人物春秋 ‖ 勤政爱民  身后留政声——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49)

 

人物春秋 ‖ 捐廉助资  公益得兴举——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50)

 

人物春秋 ‖ 琐言细碎 金玉皆良言——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51)

 

人物春秋 ‖ 平息民反  获罪戍新疆——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52)

 


 


 


 

杨炳堃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杨炳堃杨炳堃杨炳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诗意人生寄情青山外——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故事(53)发布于2021-05-07 1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