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诸子存诚妙用,尚有诀中捷诀。乃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文∴伊字。以∴字中点存诸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人能用三目如梵∴伊字然,微以意运如磨境,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现前,即以意引临心后关前。此一处也,按即玄牝之门。以意引之,光立随临,而毋忘若如二字玄义,天心必自洞启。以后玄用,再为细示。所切嘱者,终始弗为元引耳。

 

这是吕祖太乙金华宗旨》第一章天心篇中的一段机诀。此∴(读伊)字秘诀修法,实为开天目术,俗语讲开天眼,也是启开“天心”入的捷诀之一。开天目,前期就是避开人的视神经,三光透入而打开眉心印堂穴通道,使人本具有而随着的人类历史进程退化的第三只眼即眉心深处脑中的松果体活跃直接向外获得信息发送给视网膜而显像、显信号,通而遂感。修证有法,一旦机合神融,眉心洞然豁然而开。随着修为提高,还精补脑真气或金液不断润洁松果体,使之功能更明显成为定向接收器。性命双修,进而丹道次第递证,空而能入定,定而生慧,慧而证智通而得天眼通。但达更高境界阳神法身成就则是天人交感通,法身应用无处不天眼,本心自性具现。其如有肉身,一般还会通过松果体显像。《阴符经》讲:“机在目”,又《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即天心,天心启之,眉心天目随着打开。不断修证,天眼从下往上具体可略分为:阴阳眼、天眼、慧眼、法眼、道眼,通称天眼,每眼因修为和愿力不同而有差别。

 

吕祖,吕喦(或吕岩),字洞滨,原为儒生,身高在176CM左右,身材适中,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吴(无)心昌等,世称吕仙祖、吕祖师纯阳祖师、孚佑帝君、恩主公、纯阳夫子、仙公、妙道天尊等,通称吕祖。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文昌帝君合祀。元时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各朝代封号甚多。天上为金阙选仙吏、玉清内相、天雷上相,居指南宫,掌法判五雷之令。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日生于河中府永乐间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俗称的八仙之一,实为道家的大宗师性命双修清修丹道的开创者,道教全真紫阳等五宗和教外别传的一些秘门的共祖,师从钟离权真人、火真人、崔希范真人等,系东华(东王公)一脉。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纯阳拳和纯阳剑法、诗词、医书、秘术、仙经等留世,其中著名的有《百字碑》、《敲爻歌》、《沁园春》、《黄鹤赋》、《鼎器歌》、《真经歌》、《百句章》、《采金歌》、《窑头坯歌》、《三字诀》、《吕祖心经》、《肘后三成篇》、《指玄篇》、《医道还元》、《道德经心传》、《金刚经直解》、《太乙金华宗旨》等等,后人编辑为《浑成集》、《吕祖志》、《吕祖诗集》、《吕祖全集》等,卷帙浩瀚,尚有遗藏人间,是伟大的诗仙、剑仙、医仙等,可称道仙。最近陈全林点校的《新编吕洞滨真人丹道全书》收录吕祖之作则较全面。

 

《太乙金华宗旨》是扶乩吕祖降坛传示宗旨而来,是纯阳真人所神授,步步证验可参可考可验,虽只讲到成仙层次阶段,实为修真实修验证无上心髓法本,可称为“验证第一仙经”。版本众多,这里采用《道藏辑要》闵一得订正梓本。

 

吕祖开创性命双修丹道先河,了命了性,契于道合,符应尘世所需,不久的将来必大兴于世。古渡有全真王重阳真人等,指点有龙门邱处机真人、李道纯真人、黄龙禅师、柳树精等等,为三教之梯航。今点化有甘萧法泉寺张玉仙,神受梦修,无学而会医卜道、画画,一夜而就《瑞丰夜记》丹道诗集,以灵应诗、祝由术、法术等医行天下,报通而得天眼,能知七世五百年过去之事,预卜咎事等。

 

吕祖常在人间,隐渡有缘群伦。故大善之人鬼神辅佑,合道而天命仙道必提挈。共勉!作诗于《纯阳赞》:

 

道覆人间性命踪,德擎三界闾阎渡。

无私为民自觉他,量丈诸天一黎珠。

 

此吕祖∴字秘诀修法,道人从修行前提、要点诠释、修证次第、注意事项等以下四项具体释义。

 

二、修行前提

 

 

吕祖讲“乃于万缘放下之时”,才使用梵文∴伊字秘诀,此诀中捷诀也。故前提修行此诀,再为学者鸣扣晨钟:必须要有正见,还要有一定静功修为,不仅能正念相继遂渐无念而真心现,最好能达无念无相无住的四禅定功夫才修,心泯浊意自化,虚自无染而镕一化出真意,真意才能微运三光汇∴,缘起立除,性空缘起。否则浊意引导,修得越勤,好者止于养生,差者后遗症很大,会有脑重、头晕等症状,甚至一喝会松果体跳动不止,或食用有营养之物化为气营集于脑中等身体会有上重下轻种种不适,更严重者会造成肉眼失明,或痴呆,或神经错乱,幻觉不断,神经不正常。切记!

 

很多学者,望速成,反而堕入深渊,一辈子神神叨叨,复宥于成说,致堕幻望而不觉也。此原由为意念越重,形成惯性,如抽烟、吸毒等形成身体系统自然条件反射作功,如水停波尚泳。深层是魄染恶性,意念导汇,集污浊于脑,不病才怪。故而,正道行修,最好有明师指点或明理,能朝屯暮蒙修时,才下功。修捷诀要达得前提,以诗为证:

 

   正见   

道自虚无蕴诸法,施功无功方深功。

炼己无限去诸意,幻妄不染水镜花。

澄心空心清静正,即济阴阳须察源。

万化归安诸虑息,三光不住证无为

 

   正念   

心专意虔在存诚,念念相继不为念。

念到无念方正念,妄想净化出真意。

 

   禅定   

泯然虚豁空安隐,六根不起八触应。

精进四禅定三昧,觉观不执自性明。

 

三、要点诠释

 

 

 

 

天心篇∴字法诀已讲得很清楚,深究穷理自然会有所得。不再全文解释,只其中较难理解的重要词句展开备注。具体如下:

 

眉心,即天目,左右眉间正中央,在上丹田中医印堂穴的驻地,丹书所谓日月合璧之处,三光会归出入总户。印堂在面相学中还有“命官”之称,古代相法认为,印堂发黑一般会有厄运。古代医学认为,通过印堂看健康有一定道理。据《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所述,印堂发黑,是脑部供血不足,心脑缺血缺氧,说明人体心脏造血功能不佳,甚至有心肌坏死的情况;印堂过红代表血脂异常,血压高,脾气大,易中风;印堂发黄说明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印堂入内深处有松果体,居人脑百会穴下,位于中脑前丘和丘脑之间,为一红褐色的豆状扁锥小体,长5~8mm,宽为3~5mm,重120~200mg,以柄附于第三脑室顶,故又称为脑上腺。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松果体在儿童时期较发达,一般7岁后逐渐萎缩,成年后不断有钙盐沉着。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睛,内有视觉细胞和感光信号传递系统,能感受光的信号并作出反应,传递至视网膜;有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能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如情绪、睡眠与醒觉、智力等;还能通过修行开天眼而显像于此,低层次的一些预感、阴阳眼、天眼皆能通过此感通显信号;高层次慧眼、法眼、道眼虽不通过松果体真接天地感通,但如有肉身在也通过它显像显信号。鬼神皆有天眼,一些能上神或上大仙者的神汉巫婆也有开阴阳眼或通过神的阴神共感。先天神人皆具三目,如斗母、雷祖等。后天修行得道的仙佛亦有,专修中愿力和修为佳则强,如三只眼“二郎神”杨戬、马王爷等,人知修炼,眉心即开,所开之目,名曰天目是也,即开天眼。

 

其实,生物科学家早就研究发现,早已灭绝的古代动物头骨上有一个洞。起初对此迷惑不解,后来证实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龟蛇蛙鱼,甚至人类的祖先,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只不过随着生物的进化,这第三只眼睛逐渐从颅骨外移到了脑内,成了“隐秘的”第三只眼。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第三只眼位于大脑中心部位,将其比喻为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

 

埃及人把第三眼称做“欧西里斯之眼”。其中“欧西里斯的权杖”,又称“松果之仗”,描述了两条相互交织的蛇自权杖底部盘旋而上,最上方是一个松果,人体的精神能量被描绘成如蛇般从脊柱的基础盘绕上升,到达第三只眼松果体并觉悟。觉醒的灵量表示脉轮的合并和统一。据说这是唯一的方式以实现“神圣的智慧”并带来纯净的欢乐。蛇实际上代表了DNA,而松果体就是天眼。欧西里斯是位太阳神,主宰来世。而象征法老的面具上有一条昆达里尼蛇通过其头部,这象征着松果体已经汇集了相当多的能量可以到达更高层次的领域。

 

印度传统是在额头中央点贴饰品,以提醒人记得眉心的灵性力量。其中湿婆,在印度教传统中是最著名的神,额上的第三只眼俱说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等等不一而足,世界宗教皆注重第三只眼即天眼的修行。

 

三光,这里不仅指日、月、星的外在三光,而更是指天光、性光、命光三光也。天光,不可见,本源之光;性光,元神之光,有修为会内视定中见到的明点是也;命光,生命存在的命火之光,具现多种颜色表示生命的康健情况,凡人不可见,高人或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观察到。

 

意,“微以意运”和“以意引之”中的意,指的是真意,可以讲为净化的潜意识即本心具现之意,虽表达不完全准确,而不是后天浊意,五欲六根之意。

 

磨境,这里是比喻如境磨则靓、净而显光,在于内视去杂回光耳。吕祖文中已经再强调“若如二字玄义”是也。

 

心后关前,心后无心也,关前那有关,心身合融虚谷也,即中黄神室是耳,吕祖讲的“此一处也,按即玄牝之门”是也。

 

天心,又名方寸、元宫、乾宫、祖土、先天窍、太一虚无窍、祖窍等,儒家称为虚中,佛宗名叫灵台,《黄庭经》所谓“寸田尺宅可治生”的“寸田尺宅”是也,居日月中,虚处脑中,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仙佛启之,愚迷闭之。天心通中黄神室,是其的开关是也。

 

终始弗为元引耳,贯彻修行此∴伊字秘诀法,天眼要开和天心要启之的本源不能要后天意念引导,如引必堕必败,吕祖苦口婆心的“切嘱”。

 

四、修证次第

 

 

此法,在于万缘放下为前提,存诚纯想为行功(吕祖太乙金华宗旨十三章玄义为准),回光汇∴为特点,默藏其用为戒律,内炼丹道为宗旨,不着幻妄与内景为出迷,大定心空为圭臬,吕祖所讲“必思度尽众生”为大愿,定而慧通天眼为目的,作诗以明:

 

回光汇∴身如晶,须是万缘放下时。

温养沐浴处混穆,内外如如虚静笃。

幻妄不着境即转,遂开更诚丹道功。

一灵圆觉空与无,不二真眼在太虚。

 

诀法究明了,故无流弊。以老子《道德经》一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规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描述的境界为立身原则,即行即通,真心常存若虚,畴克以登,犹阶而升,天眼修证略分五个以下次第:

 

1
阴阳眼

在肉眼基础上通过激活松果体而直接感知人间和阴类信号,非视觉功能,但受后天识神影响较大,准确率相对不高。有些千奇百怪之眼这里不讲,大概可分以下三层:

 

前期:回光内照,功中突然六根振动,三光透入而眉心初开,目光腾腾,会内视见明点内光。如面对烈日下,闭目纯想日头,开始会内视光点,或片日,进而整个红日内视虚空稳定高挂。再进而背对或屋内存想太阳,亦能脑中显像或内视到松果体含光的形状。再进而,静中或虚视生白或能内视五脏、骨架等,被动为主。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国医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中期:会冥冥感知到各种气机的存在,虽不能见亦能感知阴魂鬼神等的存在,或能心感而预测,有些炼内家拳大成的武林人士或一定静功修为的修道者就具有,还是较被动。

 

后期:会通过松果体直接感知而见鬼神等阴类,或能预知,或能下冥府,一些神汉巫婆具有的一般就是此阴阳眼,但又有差别,有些是前生报感而得,有些通过上神上大仙而借得,应用可主动,功能较稳定,借阴神之用会带阴气,伤身阳气。准否,看修为。

 

2
天眼

较不受后天视觉影响,松果体已启动较全面机能,前世修行而报感的人或天人或高人具有看穿一定有形的物质,遂得修为提高能感知三界之像,或过去将来事宜,具有透视和遥视功能。差别很大,有些并不是通过松果体显信号,而是人体其他感光穴位获得。天眼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修为,只是感知见到样子,并不一定知道他的定义和内涵。有些达炼丹阶段也不一定会有,但明白其机理。也是种类繁多,略分为以下三层:

 

前期:静定中能内视显像前世灵魂记忆中深刻的片段,进而功能慢慢稳定,能入定知数世之事,亦能知见鬼神之事,或能透视,如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做的儿童透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

 

中期:天眼能透见三界之事,或隔墙看物,或视人五脏颜色,事涉及身和亲友,会前知和预知。据《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就有天眼,能透视人体,然后配合医术给人治病。

 

后期:能知见三界之事,可预知关心之事件的态势走向,并开始“看明”诸尘法,修为好数千年之事亦能知。地仙大成可能证得。

 

3
慧眼

神仙之眼,证到我空阳神成就而得智慧眼,法身无处不天眼,有智慧力,可以说是开悟之眼了。可具有多眼、判眼、追眼、预眼、护眼等功能,已超脱于三界,功能稳定准确

 

其中,多眼:立体之眼,可从多角度看,可远观亦可近察。

 

判眼:可以分判虚实,解析事物的规律和内涵。

 

追眼:能追查过去数万年甚至更久远的事件发生的过程。有些高功能天眼也能追查一段较短时期的事,但不清析或较不准确。

 

预眼:准确预视末来事物和他人发展的趋势,千万年不殆。

 

护眼:不仅能形成气场护卫己身和他人,也能感沁他人和灵化住地。

 

慧眼可略分以下三层:

 

前期:透知三界事,开始能知仙界法界之事,有慧力,形成防护罩,长住一地能慢慢改变地脉风物,或能微观尘埃或能宏观掌中三界,可开洞天,一般神仙具有。

 

中期:能影响周围灵类,久驻一地变成灵地,神仙强者具有。

 

后期:气场灵布,福荫一地,慧通诸法,不迷惑,慧光彻地六道十方,神仙上品具有。

 

4
法眼

观一切俗事缘生性空,当体如幻,观一切众生平等,能够运用事物和改变事物走向,认知自性虚无和大道的体用,掌握各种大道法则之力,可为纯阳之眼或法则之眼,金仙具有。如有达人把钢丝看断,就有一丝法眼的韵味,但不等于就有法眼,是多生修来的异化潜能。法眼可略分以下三层:

 

前期:能改变事物运行的轨迹,透知诸相,色空不二,了知一切音声、符号等规律,亦能自造宇宙语和符箓。

 

中期:能屏避天机无痕,化变万物。

 

后期:宇宙真相皆透明,法法无法,掌握法则功能强大,只有一丝生死无明圆满无碍,大罗金仙可具有。

 

5
道眼

究竟透彻一切宇宙实相和大道演化周期,悉知悉见一切,无有隔碍不融,明察秋毫,一观即是性,也能对治一切,可以五眼互用,智慧通达一切种智,是究竟圆满的,圣光普照,成就种种不可思议境,一切具足,是最高证量之眼,可为大道之眼。如老子所“见”宇宙起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因愿力不同而略异,实色空不二。元始天尊具有。

 

五、注意事项

 

 

1、修行此秘诀,如要配合太阳、月亮、星星等采光行功,最好要明师指点,因太阳有射线等久照会受光毒、月有阴邪附潜不懂得防患会后患无穷、星光漂浮不定难于作功。而如什么浊光法等后天光源或后天电滋波冲开等,滓质较多,慎用。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2、修行此秘诀不得有为害之心,作恶必遭天遣,因果报应不爽。

 

3、能有得,默藏其用,天眼神通的层次高低并不一定代表修真境界的好坏,尤其在一、二阶更要注意。以祖师为榜样,行善于自觉觉人、自度度人、自利利人。

 

本文所载修行功法仅作为道家文化普及之用,不作为修炼指导,请谨慎修炼。

 

本文 三一道人 修行圈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农历十月十五,三官庙下元节祈福消灾、还受生债、增补财库、度亡解厄大法会启告!

结缘《道德真经》繁楷抄经本,道教至上宝典、修行必学典籍!

第一届“大道?光影”全国道教文化摄影大赛截稿及颁奖通知!

中国预言奇书,《推背图》第四十四象,将在不久后应验!

为什么不知世事的小孩才是真道的最佳象征?

道家“金丹修炼”的秘密,不可不知,许多老手都栽在这上头了!

道门为什么难入?门槛就那么高吗?

中药不能随便吃,必须要知道这几个禁忌!

八字算命:长寿之人的八大命理特征,你占了几条?

 

太乙金华宗旨,还精补脑,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还精补脑,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还精补脑,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还精补脑,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还精补脑,吕祖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家隐修高人,揭秘开天眼秘法!(收藏)发布于2021-05-07 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