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太清经断谷法》。
 
   自古以来,中国家人的辟谷养生都是秘而不宣的,辟谷,也是历代道士修仙的一种方便法门

 

辟谷的效用:排毒减肥、调养五脏六腑,轻身延年。通俗地说,就是让人更健康、不衰老。

 

日本人大隅良典,把辟谷能使人更健康的科学原理用现代语言解释明白了,于是他因此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于是,辟谷,从中国道家养生道教的修仙方法,一下子跃升到了全世界食疗养生的最高级学问。“细胞自噬”的原理,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此处不再重复。

今天把古代道士的关于辟谷的方子介绍给大家。有个观念需要说一下,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更不是饿肚子。道家辟谷有服食辟谷、服辟谷(以前提过)、服气辟谷等等,而且分阶段循序渐进,也很有章法,可不是突然间什么不都不吃,饿到扁,饿到晕。

 

说到服气这一相对高端的养生方法,人们熟悉而陌生。似乎都是“听,是听说过,具体怎么做不太清楚”。《道藏》中有不少书中介绍如何服气,这几天正在整理太上老君养生诀,我会把华佗“五禽六气”养生法的译文上传,比较实用,也有比较有趣,还可以根据一个人做什么颜色的梦去服气导引,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因为中医认为,五脏对应不同的颜色,比如,肾,对应黑色;吃黑色的东西对肾有好处,如,黑豆、黑芝麻、黑桑椹等等,都对因肾衰而导致的虚发早白、耳鸣等等。据人们梦中的颜色,来判断哪个器官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气导引。这非常有意思。对导引服气养生有兴趣可关注留意后续更新。

 

由于本文内容都是配方及配制方法。为了便于大家收藏或分享,行善积德,益寿延年,原不想拆分上传,但实在太长了,只好先传第一部分。原文国医经方比较多(41个方子),共三千多字,加上古人所用的相关原材料、加工工具、炮制工具可能与现代不同,古今差异很大,大家接受理解也需要过程,所以打算分步上传。

 

比如,在本文第十一个方子中,一道工序是“?(fu3)咀”,就是嘴巴去咀嚼,以使药物破碎成豆粒大小,以便炮制。就从这一方的加工工序上看,这个方子的创方时间可能是在没有切割或破碎工具的时代。可见,此方被道士们收录进道书的时间应该非常早。而且,古人的计量单位,与现在也不一样,我在注译过程,请教过不止一位专家教授,关于古字的读音及意义,博学的专家还发来了一篇《古代药剂剂量计算》(附本文后),是古今计算单位换算的。

 

综上,对个别药方只作部分注释。这些都是古人实践的记录,有些非常实用并证明有效的方子,在以后的文中还会解释原因,及注意事项。有心“遵古炮制”的辟谷爱好者,请结合自己的身体,选择不同的配方或剂量。千人一方,其实是不科学的。本书原41方,今天先上传前十个方子。下图及后面其中一图是我对今天上传内容的点注和断句。点错的地方,欢迎指正。我们共同把国学精典公布于世。

经名:太清经断谷法。

 

未着撰人。似隋唐前故籍。一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部方法类。

 

太清经断谷法

 

  1服食松根

取东行松根,剥取白皮,细到曝燥擣(dao3)篵(cong1),饱食之,可绝谷,渴则饮水。

 

杨子注:松根,是一味中药

擣(dao3),同“捣”。

篵(cong1),有病变而不能用的竹子。此处指反复捣舂,把松根里没用的东西弄出来。

 

2服食茯苓

茯苓削去黑皮,擣末,以醇酒於瓦器中渍,令足淹。又瓦器覆上,密封涂,十五日发,当如饵食。如博暮日三,亦可屑服方寸匕,不饥渴,除病延年。

 

杨子注:我们认识一味中药,第一步就是先说入药部位,是根、是茎,还是叶、花、果实,等等;再判断其性味,然后是归经,再次是功效,最后是主治。这后面三项其实是对应的,归心经的,就功效就是作用在心经系统,归肺经的,其效用就是在肺经系统,等等,然后其治的症状也就是发生在相应的这个系统中。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概念,并不是西医中的这五个脏器的概念,而是更大范畴的涵义。中医的五脏,是五个遍布全身的系统,并不仅仅指在上半身内部的那几个器官。

 

所以,中医看病、扎针等都不一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按照经络寻找病源、力求除根。

 

去年,我哥去三明给他的患者看病,路过厦门转机,我留他半天给我厦门的朋友们做义诊并做个小讲座。看他扎针,可不是哪痛扎哪儿,都是按着经络走针的。我昨天看到微信小视频中,他给一位患者扎“五雷针”,围着肚脐扎一圈,边扎边问患者:“头,感觉怎么样?”患者摇头说:“不疼了”。我根本想像不到头痛跟肚脐眼儿的关系。个人理解是这个针法推动腹部气流转动,从而带动全身的气血畅通,从而缓解头痛。

这个针法,我其实领教过。几年前我爸生病,我们全在病床前伺候。全过程都不曾离开,直到老爷子康复。虽说是几个人分班轮值,但谁也不曾离开过。因为我二哥是医生,他更不能休息,日夜都在病床边上。当老爷子睡着了,我们姊妹几个就回忆小时候的故事。满满的欢乐幸福

 

与小时候一样,哥哥姐姐依旧宠着我,把我围在中间。我躺在另一张小床上,姐姐给我头底下垫个小被子,帮我捏脚踝上面的三阴交穴位,说“会吧”(土话,睡会吧)。于是坐在床另一边的大哥帮我捏另一只脚,那是我在外飘零多年从未有的亲情,赶紧手机录下来,真是小时候的优越感。我跟二哥说:“小哥你给我按按头,这几天没睡好,吃咱爹的剩饭,营养过剩。你们都瘦一圈,怎么就我胖了?肠胃不通了,闷得头痛,快帮我疏通疏通。” 我二哥按了两下头部穴位,说,“扎个针吧,这样快”,我问“有多快?”答:“试试就知道”,于是给我肚脐上熟练利索扎了一圈。边扎边连说带比划地讲我们小时候看的《西游记》,还拿腔捏调地模仿小妖怪(小钻风)唱:“大王叫我来巡山呐......",正睡觉的父亲被吵醒,手指着二哥,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骂道:“身为一名医生,你就不能庄重一点?还跟个孩子一样,啥时候长大?”

 

于是姐和大哥都笑起来。我也忍不住笑咯咯笑,肚子上下起伏。马上很担心地问:“我这带着针,能笑不?会不会一笑,针尖戳破我的肠子啊?”,这句话把大家全逗笑了。突然感觉到肚子里开始咕咕响,气流开始转动,我正要问问原理,有亲戚来探望父亲了,于是只好先拔针,坐起来和亲戚说话。多年不见,甚是亲切。那是我体验过的“五雷针”法。

 

我们小时候要背诵《药性赋》,泛读与药性相关的书,认识一味中药,先记忆它的“归经”,只要知道归到哪些经,那么,就会对与之相关经脉相连的器官组织上所生发的疾病起效果。这才是中医与中药的科学结合。以本方中的茯苓为例:

 

入药部位:真菌的干燥菌核。

 

性味:味甘、淡,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于是茯苓这味药,用什么部位,怎么用,用到什么病,什么症,一目了然。这便是中医的简单之处,没什么高深莫测,但足够科学老子说“大道至简”中医就是奉从了这样的天地自然之法,对人体进行大系统调理。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论的最好应用。宇宙自然有个“道”,人体也有一个“道”,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敬天顺天,衣食住行都不要违背天道自然,比如,天黑了就睡觉,而不要过度熬夜;饿了就吃,而不是为减肥硬性饿肚子;酒适量,就可养生,而不是为了“义气”、“生意”而灌上半斤;冬天就要穿棉衣,不要为了苗条而不穿秋裤,或为美而露膝盖,上了年纪的老寒腿,或膝盖风疼、湿疼等,都是年轻时“任性”出来的。等等。观察自然,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对天地存敬畏之心,就能享尽天年,甚至更长命。

  3又法

茯苓、肉桂各一斤,末之,白蜜丸如鸡子黄大,日三服,此张常度世法

 

  4又法

茯苓末三斤,白蜡二斤,麻子油三斤,松脂三斤,白蜜一斗。先煎蜜三五沸,纳松脂沸,纳油油沸,纳蜡蜡沸,纳茯苓末熟搅匀,丸如李核大,每日服一丸,日可再服,得千岁不饥。

 

  5又法

茯苓末三升,白蜡五斤,白蜜三斤,合蒸如炊一石米熟,倾器中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饥者复服十丸,百日后不饥,乃日服一丸,禁杂食。又取茅根捣取汁,和此药蒸,服之百日后,玉女至。

 

 

杨子注:这个服法相对更实用。开始服十丸,如果饿的话,再服十丸。一百天后就不会再有饥饿感了,再改为每日一丸。个人觉得断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渐渐的少吃让胃脏有一个适应、接受和习惯的过程。胃口很大的人,一下子断谷空腹,胃就受不了,不容坚持。意志力差的,很快就失败了。所以,要有意志,还要有适合自己的可行方法。

  6又法

茯苓末五升,油松脂七斤,白蜡五斤,白蜜三斤,蜀苏二升,合蒸如炊一石米熟,取出丸,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稍增,以不饥为度。十日后服一丸,勿余食,可饮少酒。此是慈法大师依方施用於成都,将服,道俗蒙济者多,行道听讲者众,便可度世也。出《五符经》。

 

  7又法

先以水六斗,煮白米四斗令熟,去滓,得四斗五升,置不津器中,澄伶之,细到小麦五斤,纳中再宿炊。秣米五升,冷暖随时投之,二三宿,视好,复炊林米二升投之,一二宿。纳好蜜一升,搅令匀,乃以精茯苓屑五斤,新绢囊宽结口,纳酒中令没,勿使至底,手挼(ruo2)溲(sou1)令汁得帀(za)入囊中,封泥二十一日,取出。当服饵,先日作佳食,清洁戒,明旦服如弹丸,至暮令尽一斤,小儿可半斤,则终身不饥渴。饮冷水,不可温饮!若食谷药立下。自此以后,日中正服两丸,至三丸耳。其酒不可自饮。凡酒亦然,至忌。此法以断谷最胜,久久神灵降传。凡服食茯苓,切禁食酸物及热物。

 

杨子注:这一段有点累人,电子版转错的字较多。有些我能一眼看出属于典型的“转版性错误”,可以随手改(但依然会与原文对照才放心)。有些读不通的,原文查,有些字不认识或不知其意。顺来顺去的折腾。

 

本段中,麴(qū),通曲,酿酒的主要原料。

 

“挼(ruo2)溲(sou1)令汁得帀(za)入囊中”,琢磨好一会,大意是“用手搓揉,从而,使其汁液进入到绢囊中”。方子再好,工艺方法上出问题也不行。

 

另,本段“饮冷水,不可温饮!”一句,我是看了又看,反复确认。因为在之前注译过的食疗养生方法中,基本都主张先热食,再温食,最后冷食。这种辟谷方法,却强调“饮冷水,不可温饮”,于是引起我注意。有胃痉挛疾病的人,还是谨慎些。但古人记录服用方法,都是经验之语,我并不怀疑其可信度。只是每个人体质不同,方法要灵活。比如体寒体质,就不适合喝冷的。但那是正常情况下,如果是辟谷,或许是不同的情况了。

最后一句“凡服食茯苓,切禁食酸物及热物。”,又引起我注意。因为我经常服用的“多豆粥”中,有一味,就是茯苓,但我竟不知道这个常识。一会我去晚餐,刚好今天又是这个粥,我要在菜里加点醋,而且要吃热的,看看什么反应。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以后都不会在服茯苓时食酸及热物了。因为我只是短时间的个体试验,古人写的,都是很多道士的服用经验。这个很重要。我就服一次,知道是什么不良后果即可。不建议读者去试。因为我有一个功能相对不错的胃,小试验应不要紧。而且,我会慢慢服用,细细体味古人说的禁忌。浅尝辄止。

 

(注:本文上传时已晚餐后。试过了,可能是被酸呛到而巧合,或是真的有化学反应,确有呕吐感症状,总之以后不这么吃了,古人记录吃东西的禁忌,是有依据的,尽管他们不解释科学原理,就是不能那么吃)

 8服食术

成治木一石,净洗擣之。水二石渍一宿,煮减半,加清酒五升重煮,取一石,绞去滓,更微火煎熬。纳大豆末二升,天门冬末一升,搅和丸如弹丸。旦服三丸,日一。或山居远行代食,耐风寒,延寿无病。此崔野子所服法,天门冬去心皮也。

 

  9又法

成治术一石,水一石,煮之稍益,至三石水尽消烂,绞去滓,铜器中煎熬,大豆屑作饼,圆二寸。日食三枚,纳口中良久令消,勿顿吞之,则断谷而长生

  10又法

成治术二石,以水三石煮之稍益,至十石五斗许,乃绞去滓,出著铜器中,纳白蜜五升,松脂五斤,枣膏五斤,搅和微火煎如糒(bei4)。服一丸如鸡子大,日三,不饥,除百病长生。松脂用成炼者。

 

杨子注:糒(bei4),指干粮。这个字,请教了两位资深专家才知道。某教授为了我请教的几个古字,这两天写了好几篇“考证”小论文了,实在是非常温暖和感动。朋友圈中有“活字典”,养成了我的懒毛病,一直不太习惯用搜索引擎,读古籍。绝大多数的古语可辨识顺译,不认识的古字,就请教高手专家。一直觉得,我们的国宝,是玉器、字画、古玩,更包括古籍图书文献,尤其是能识文断字破解文化密码的这些老专家。他们一辈子沉在学术中,把几千年文明的脉络和细节溶化在血液里,非岁月不可以造就。教授的考证过程和记录,若不是篇幅限制,我今天很想贴出来。也顺便跟本 的读者报告一下,您所看到的每一篇文章,是怎么“折腾”出来的。为了一个字,我和帮忙的专家会花费多少时间,有时候还要见面讨论、商量,反复推敲。

 

 

比如,上个月上传的《食诫篇》中,有一个词“热脂食物”,我想不出具体指什么食物,就参照一下别人的观点,草率地译成了“热油饼”,教授考证一番后,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并附了一篇“热脂食物”考证。从古至今关于“热脂食物”的文献,全在了,按照历史年代顺序,整齐排列,成成阵。蔚为大观!

 

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付出!

 

附:

《古代药剂剂量计算》

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 1 / 8 ~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换算
1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1两=15.625克
1升=液体200毫升
1合=20毫升
1圭=0.5克
1龠=10毫升
1撮=2克
1方寸匕=2.74克 鑫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銖=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力子1升=60克

吴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

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

瓜蔞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照例,两首道情,送给你:

 

人生短暂,道经多得数不过来,只说经典的,穷尽我三生精力,也唠叨不过来。“道经不及陈”,实话。“白发压头深”,夸张。

 

玄门思》

此情知难尽,道经不及陈;

开卷字已小,白发压头深。

高居不下楼,阁中衣常新;

此心已许道,无意应红尘。

 

秘中诚卜卦六爻隐语真;

问神是何意,天佑是玄门。

静观潭月影,窥见身外身;

行云与飞鸟,同是一流人。

YZ.2021.3.18

 

《修仙》

修仙最要用真情,

天道水至渠自成;

静坐窗前忘生死

驰骋天地思无穷。

庭院墙头迟迟月,

门里堂前剪剪风;

如何雪月交光夜,

更在瑶台十二层。

YZ.2021.3.21

 

道家辟谷,太清经断谷法,道家,辟谷,茯苓

 

道家辟谷,太清经断谷法,道家,辟谷,茯苓道家辟谷,太清经断谷法,道家,辟谷,茯苓道家辟谷,太清经断谷法,道家,辟谷,茯苓道家辟谷,太清经断谷法,道家,辟谷,茯苓道家辟谷,太清经断谷法,道家,辟谷,茯苓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家辟谷验方--《太清经断谷法》发布于2021-05-08 15: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