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贯穿八纲辨证(包括气血津液)的理念



一、八纲辨证渊源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八纲辨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辨证法。提出“八纲”这一确切说法始自近代的祝味菊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医院校第2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明确了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此后,这一观点在全国得到普及并得到承认。


      中医常用的临床辨证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但公认八纲辨证为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标志着中医辨证学成为有科学逻辑思维理论方法指导的临床应用辨证方法学。


      中医的灵魂在于辨证论治,证的确立基于四诊合参,医者并加以提炼分析而成。正邪相争的某一阶段称之为证,而证的描述和确立则依赖于八纲。八纲辨证是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判别病位的深浅、病证的寒热性质、正气的虚实程度等。八纲之中,阴阳为总纲,其中表里是病位观,寒热、虚实为病性观,而且寒热、虚实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病证的。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属于哲学辨证法上的二分法,八纲辨证的形成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辨证法的影响。八纲既着重于分析中医证候本质的共性即病位、病性、病势。同时也强调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全面的、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二、历代医家对八纲辨证的认识


      古代医家虽然并未明确提出“八纲”一词,但实际上八纲内容早已存在,并且八纲辨证的重要性也早已被历代认识和重视。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指出:“阴阳为医之纲领”,“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又曰:“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见,张景岳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了临床辨八纲的重要性。


      张三锡《医学六要?序》说:“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而气血痰火,尽赅于中。”又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云:“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张三锡和程国彭则明确指出了临床中辨别八纲的重要性,指出临床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八纲的过程。


      清代官方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序》中曰:“证详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方按君臣佐使性味功能”。指出了临床辨八纲如同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同等重要。近贤祝味菊曰:夫病变万端,大致不出八纲范围,明八纲,则施治有所遵循,此亦执简御繁之道也。八纲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全面的、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八纲是具有哲学性质的辨证方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其标志着中医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并始终贯穿着医家临床辨证之中,故不能因为近代才确切提出了“八纲”一词,就认为“八纲”始自近代,而抹杀了八纲的历史渊源。


      八纲从不同角度将疾病划分成了两大类型,从病位来分,病证不在表就在里,从寒热角度来分,病性不是寒性就属于热性,从虚实角度来看,不是属于虚证就是属于实证。这样基本上就涵盖了疾病的病位与病性。虽然二分法存在一定不足,疾病划分较为粗糙,但因为从表里、寒热、虚实的三个角度来划分疾病,属于X、Y、Z轴的立体辨证,能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精确的描述病证,因此八纲临床中还是适用于大多数、一般的疾病辨证的。


      当然临床中还有表里合病和不在表也不在里的半表半里证,也有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的证等,但从哲学观上来看,八纲采用二分法,基本涵盖了临床大多疾病的证。虽然目前也有学者指出八纲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建议增加新纲如气血、升降等,但都不能否认八纲辨证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三、《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八纲辨证思想


      《伤寒论》是公认的中医经典,书中并未明确提出“八纲”这一术语,但书中已经有大量的对八纲具体内容的论述,并已十分的丰富。


(1)阴、阳。


      《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条即指出《伤寒论》的理论根基于阴阳观,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而治疗的大法即为调整阴阳,即使

经过汗、吐、下治疗措施以后,只要阴阳自和,必定会自愈。《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亦以阴阳作为两分法的代名词。《伤寒论》第111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伤寒论》大量的论述实际上已经将阴阳作为辨证的总纲了。


(2)表、里。


       表里之病位,即将病证反应的部位划分为表里,病位不在表,就在里。另外还有认为《伤寒论》的辨证还有一个半表半里病位。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从此条即可明确显示《伤寒论》辨病位即辨表、里,以辨表里作为辨病位的总纲,另外本条也明确提出了“半在里半在外”,即后人总结的半表半里病位。


      《伤寒论》第153条:“伤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此条亦明确显示《伤寒论》辨病位表里的学术思想。

 

(3)寒、热。


      辨寒热是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之一,《伤寒论》原文中多处提到寒热之辨,如:《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明示了辨表里病位和寒热性质的辨证指导思想。《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同样提示辨证辨寒热,同时提示了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行文多处提到寒、热,在方证中也多处提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治疗理念,所以,辨寒热是《伤寒论》辨证的基本原则。


(4)虚、实。


      无论是脏腑辨证还是八纲辨证,虚实之辨均蕴含于其中,《伤寒论》原文中多次以虚实之辨示人。《伤寒论》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此条在辨证思路上贯穿着虚实之辨,并描述了本是实而以虚治的后果,重视辨虚实的辨证思路非常清晰。《伤寒论》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此条更加明确了辨证辨表里、辨虚实的辨证思路。《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此条以虚实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可见对于辨虚实作为辨证的主线思路之一。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对“八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组内容的论述,并始终以基础的八纲辨证作为临床辨证的主线。同时,也有血、水、饮、痰等病因病机辨证作为辅助,明确了《伤寒论》的基本辨证方法。

 

四、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现代国医经方胡希恕先生认为,《伤寒论》所提示的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就是八纲辨证。当代通行的《伤寒学》大学教材,既认为“六经”不能脱离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又认为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而把六经依照八纲的归属进行划分却有不同的认识,有以寒热为划分的主要标准,有以虚实作为划分的主要标准。


      笔者认为,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八纲的总纲,其实八纲辨证就是辨表里、寒热、虚实,辨明了表里、寒热和虚实,即为辨明了阴阳。阴阳为表里、寒热、虚实的综合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阴阳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同时共存。比如里实热和里虚热,相对来说,前者为阳而后者为阴,即以表里、寒热、虚实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而单独以表里、寒热、虚实其中的两个作为划分的主要标准都容易把相对概念变成绝对概念。

精彩文章推荐:

三泻心汤和柴胡类方对比

六经辨证治疗不孕症

读懂《伤寒论》之六经时间观念


中医养生国医大师经方

  本文摘自(中日韩国医经方论坛 国医经方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陈建国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点击八字命理六爻,观看精彩视频课程。

↓↓↓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北京古真堂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八纲辨证发布于2021-05-10 09:1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