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纲的概念: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八纲辨证:通过对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病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3、八纲辨证的意义,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按其类别、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分别归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其中阴阳又可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4、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不仅可以单独出现,同时又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八纲相兼,二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为八纲相兼,如表寒、表热、虚寒、虚热、里虚寒、里虚热等等。

   (2)八纲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八纲可相互转化,如表里转化、虚实转化、寒热转化、阴阳转化。

   (3)八纲真假:在疾病的一定阶段,八纲可有真假证出现,如实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证。

第一节  

    1、表、里的概念: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则脏为里,腑为表。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存病属里。

    2、表里辨证的适应范围及意义:表里辩证适用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病位深浅及病势转归。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3、表、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表、里证关系。

    一、表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症见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

    [证候分析]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部而发热。卫气受遏,外不能温

煦肌表,则恶风寒。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以致头身疼痛。肺失宣肃,且见鼻塞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均为邪气在表之征。

    二、里 

    [概念]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阴、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里证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的特点,其症状见寒热虚实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章节。

    [证候分析]详见各里证的不同证候内容。

    三、半表半里证

    [概念]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里;或里邪透表,尚未出于表,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证候分析]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证,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五、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表里同病

    [概念]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表里同病常见有三种情况:表里同时受病;表证末罢,又及于里;里病末愈,又加新感。

    由于表证和里证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关,所以表里同病有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

    [证候分析]  (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 表里出入

    [概念]

    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通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临床表现]

    表邪入里:表证已罢,仅有里证。

    里邪出表:里证减轻,有邪气从肌表通达于外的征象。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此为里证。当有邪气外透之机,则继而可见发热汗出,或见痧瘖,或出疹点是邪气从肌表而出的征象。

    [证候分析]

    表邪入里:多由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表证病势加重,预后不良。

    里邪出表:多由治疗护理得当,正气增强而成。是邪有出路,表示病势减轻,预后良好。 

第二节  

    1、寒、热证的基本概念。

    2、寒证、热证与寒象、热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寒热辨证的意义:主要在于辨别疾病的性质和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变化。阴盛或阳虚,其证属寒;阳盛或阴虚,其证属热。

    4、寒、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5、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6、寒、热证之间联系。

    7、寒、热证与表、里证的关系。

    一、寒 

    [概念]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具体地说,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证候。这也是寒证与寒象的区别。

    [临床表现]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因导致寒证的原因是诸方面的。故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一般表现为阳气温化不足的特点,如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便清稀,舌淡苔润,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阴寒独盛,不能温煦形体,故见诸寒象;阳虚气不化水,所以有“诸寒水液,澄澈清冷”之症。

    二、热 

    [概念]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尤进所表现的证候。具体地说,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证候。这也是热证与热象的区别。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一般均表现为发热、津伤不足和热扰心的基本特征。如恶热喜冷,口淡喜冷饮,顶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证候分析]阳热内盛,耗伤津液,故见热盛津亏之征。如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热扰心神,火性上炎,故烦躁不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为热征,舌干少津为伤阴,热助血行则脉数。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证形                      便        

恶寒喜热  不口  面色  四肢   大便稀薄小便清长  苔白润    脉迟或紧

证:恶热喜寒   渴喜冷饮  面色  四肢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脉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转化和真假三种关系。

    () 寒热错杂

    [概念]是指寒热两类症状同时并见且同时反映的都是疾病的本质。

    [临床表现]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上热下寒:患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上寒下热:患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

    表寒里热:患者外为表寒证,内为里热证。

    表热里寒:外感风热,又误下损伤中阳,或原本素日中阳不足。

    [证候分析]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病因多由寒热错杂,病理为阴阳之气不相协调,或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或阴盛于上,阳盛于下所致。

    表寒里热证,常由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然而表寒未解的病证。

    表热里寒证,多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还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证候。

    () 寒热真假

    [概念]寒证见热象,为真寒假热证;热证见寒象,为真热假寒证。

    [临床表现]可见以下两种类型:

    真寒假热证:即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且还可以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真热假寒证,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于,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

    [鉴别要点]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脉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假象和真象的不同点在于假象之面赤,是面色 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而赤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踡卧,欲得衣被。

    () 寒热转化

    [概念]病本寒证或热证,后出现热证或寒证,当新证出现后,原证消失,即为寒热转化。

    [临床表现]有以下两种情况:

    寒证转化为热证,病本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消失。具体症状见热证。

    热证转化为寒证,病本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消失。具体症状见寒证。

    [证候分析]多因失治、误治或正不胜邪所致。具体症状见前面寒、热证。

    寒热证的相互转化,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衰,正不胜邪。

    五、寒热与表里证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里证相互关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二证之外,临床上常见的还有表寒、表热、里寒、里热等证候。

第三节  

    1、虚与实的概念,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即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间通评虚实论》)

    2、虚实辨证的意义:通过虚实辨证,可以掌握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3、虚、实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虚、实证与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5、虚、实证间的夹杂、真假关系及鉴别。

    一、虚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临床表现]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和物质之不足,均可以产生虚证,因此,在虚证中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以及脏腑诸虚的不同,很难全面概括。具体表现见以后有关内容。

    [证候分析]虚证多见久病,其致病原因,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伤及阴阳。伤于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的功能,故见阳虚诸症;伤于阴者以阴血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阴不制阳,及失去其懦养滋润的作用,故见阴虚诸证。

    二、实 

    [概念]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临床表现]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临床主要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致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邪盛与正气抗争而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至神昏谵语;邪阻于肺,肺失宣降而胸闷,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实邪积于肠胃,则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故脉实有力,湿浊蒸腾,故舌苔多见厚腻。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证与实证,从症状来看,同样的症状,可能是实证,亦可能是虚证。

    四、虚证和实证关系

    二者可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临床上同时并存,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虚实错杂

    [概念]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存在着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病变,即虚证中央有实证,或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并见的部是虚实错杂证。

    [临床表现]可见以下三个方面:

    实证夹虚:此证常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可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它的特点是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

    虚证夹实:此证往往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末尽的病人,亦可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其特点是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

    虚实并重:此证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而实邪末减者;二是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其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重。

    [证候分析]虚实错杂多见久病之中,病邪仍盛,正气已衰,或素体虚弱又有新感或患者脏腑功能低下,使之邪盛正衰,导致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而造成虚实错杂。

    () 虚实真假

    [概念]在虚证、实证症状同时出现的疾病中,一为疾病的本质,一为假象的叫虚实真假。

    [临床表现]虚实真假,其假象都表现于外。

    假实证:临床所见虽胀满而不似实证之不减;腹虽胀急,但时胀时不胀,不似实胀之常急,腹满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脉弦硬多与沉迟并见等等,都是假实。

    假虚证,临床所见虽默默不语。然语时多声高气粗;泄泻而得泻反快,虽不食亦有思食或能食之时,虽倦怠而稍动则觉舒适,胸腹满,按之痛剧,或痛处不移等,均属假虚。

    [证候分析]真实假虚证,病本实证,邪气有余,是其病理所在。虚象之所以出现,多因邪气壅盛,使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正气难以外达所致。

    真虚假实证,病本虚证,正气不足,是其病理所在。实象之所以出现,多因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

    虚实真假鉴别是以脉象、舌象、语言及体质、病因、病程、治疗等为其要点。

第四节  

    1、阴证和阳证。

    2、阴虚和阳虚证。

    3、亡阴和亡阳证。

    以上均为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鉴别要点。

    4、阴阳辨证的意义: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弗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八纲又称“二纲六要”,所以阴阳辩证是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方法。

    一、阴证和阳证

    ()  

    [概念]帆符合“阴”的一般同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可概属于阴证的范围。

    [临床表现]阴证的临床特点以正气不足,机能低下,寒象为主。具体症状可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语言低怯,纳呆,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证候分析]阴证是机体气虚不足,阳虚寒盛的反映,所以阴证一般是指虚寒证而言(实寒证亦属阴证范围)。下面分析是仅就阳气不足产生的虚寒(阴证)而论:

    精神萎靡、乏力、声低是虚证之表现: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是里寒证之表现;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涩均为虚证,虚寒之舌脉。

    ()  

    [概念]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的范围。

    [临床表现]阳证以正气未定,阳热有余为主要特点;面色偏红,发热,肌肤灼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呜,大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洪大,浮数,滑实。

    [证候分析]阳证是表证、实证、热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是表证的特征,面色偏红,神烦躁动,肌肤灼热等乃为热证之表现;语声粗浊,骂詈无常,舌红绛苔黑起刺,脉滑实等又是实证的表现。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概念]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是指肾阴不足与肾阳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现分述肾真阴、真阳不足如下:

    真阴不足:临床以阴虚阳亢,虚火内燃为主要特点,表现为虚热津亏症状。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舌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无力,遗精,脉数无力。

    真阳不足,临床以阳虚寒盛,气不化水为主要特点,表现为虚寒症状。面色 白,唇舌色淡,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更作泻,阳萎精冷;脉大无力。

    [证候分析]真阴不足证,以肾的阴精亏乏为基础,阴虚水亏全身水津不足,阳盛而虚火内生,是成本证。

    真阳不足证,是肾中阳气不足,失其温煦化生作用,故表现为全身虚寒象。

    三、亡阴与亡阳证

    [概念]阴精、阳气亡失的证候为亡阴、亡阳证。

    [临床表现]亡阴、亡阳证出现于疾病危重阶段,其症状表现为:

    亡阴:除原发病危重症外,大汗淋漓,汗出如油,味成,四肢温和,气粗口渴,脉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亡阳:除原发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可见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味淡,四肢厥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

    [证候分析]久病、重病或失治误治,特别是高热大汗,或过用汗法,或吐泻过度,失血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亡阴、亡阳证。

    亡阴者,因阴虚则阳亢,表现一系列热象,但究属虚证,故脉虽似洪实而躁疾,必按之无力;亡阳者,因阳虚则寒,表现一系列寒象;以虚阳外越,故脉见浮数而空,甚则微细欲绝。

    由于阴阳互根,相互消长,故阴津枯竭,阳气则失所凭依而散越,出现阳气亡散;而亡阳则阴液必损,出现阴液亡失。临床亡阴与亡阳证常相继发生,只是主次不同罢了。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莲友中医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发布于2021-05-10 09:55: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