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经方见山集【2】
国医经方入门浅见(2)
八纲

(音量较大,注意调小音量)


       学习《中医诊断学》可以得知,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而八纲辨证正是通过四诊获取证候资料之后,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出八类不同的纲领性证候来。如下:


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
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
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
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


       对于中医而言,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其“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种辨证方式,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


      胡希恕国医经方六经八纲体系中,"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性",对于八纲的理解上略有不同,辨六经八纲的顺序也是讲求先辨六经,后析八纲

【一】病位


      “半表半里”为《伤寒论》的特有概念,于八纲的病位,即表里之中衍生出来,丰富了对于人体病位层次的认识,因此六经来源于八纲符合逻辑。

      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中的病位概念已与《中医基础理论》存在明显不同,尤其是对于半表半里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的观点,基本上将半表半里证类同六经辨证的少阳病证。

       六经八纲辩证理论体系更为注重半表半里证的特殊性


        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中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而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



【1】,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

       常见表现如周身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或是身痒、皮疹,因证候反应在皮肤、肌肉等病位,所以可以归类为表证的范畴。


【2】,是人体的极里,即由、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

       常见表现如呕吐、腹部不适、二便失常等,因证候反应于诸消化道,可以归类为里证的范畴。


【3】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注意:

      因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充斥于此体部,往往诱使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如表、里为证单纯、容提出概括性的特征。

       如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虽可说明半表半里的阳热证,但阳证不热或少热时,不一定有此特征。而厥阴病,也只是对照少阳病的一些证候说的,尤其不足以概括。

       所以胡老用排除法辨半表半里,可谓创举。

       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辨。疾病既不属表,又不属里,就可以归属于半表半里,其为阳证则属少阳,其为阴证则属厥阴。


然而这样理解,仍然不足以概括八纲区分病位深浅的内在涵义基于人体的自然结构,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有限方式,病位反应的是人体对病邪,即正邪斗争的状态,提示的是人体驱邪的途径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因此施治则讲求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即胡老所言“顺应人体御邪机制的原因疗法”。


【1】表证

       即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
【2】里证

       即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应。
【3】半表半里证

       即人体欲借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



【二】病性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得知,阴阳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凡属于亢进的、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属于沉衰的、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一个人患病,没有不影响正常人体机能改变的,尤其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个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中医诊病讲求“知常达变”、“以平为期”,正是根本于此。



     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这类太过的病证反应,即称之为阳证

       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这类不及的病证反应,即称之为阴证


      阴阳的相对性与联系性,寒热虚实是同属于阴阳的特性,毋庸置疑。而《中医基础理论》将表、热、实证归为阳,而里、寒、虚证归为阴

       于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中,对于寒热虚实的六经分属,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1】寒热


(1)寒:指寒性证,若患病机体的反应为寒性证者,即称之为寒证。

      常见表现如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2)热:指热性证,若患病机体的反应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常见表现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寒为不及,当归属于阴证,故说寒者必阴,而热为太过,当归属于阳,故说热者必阳。

      不过寒与热,是具有特性的阴阳,为病可以不寒不热,绝没有不阴不阳的。辨别寒证与热证,也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该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


【2】虚实


(1)虚:指人虚,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

      常见表现如面色淡白或萎黄,精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2)实:指病实,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亦不虚,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证者, 即称之为实证。

       常见表现如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寒热有常,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虚实则不然,就常见表现而言,无论虚实,均可与寒热交错互见,可以视为寒热的阴阳属性较为固定,而虚实的阴阳属性则是相对而言的,故说虚实无常。

       研究伤寒论的主流认识,将“阳明”视为伤寒中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病性属里实热证。将“太阴病”视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病性属里虚寒证

       正因为“寒热有常,虚实无常”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之中,将里证、热证归属于阳明证,即无论虚热、实热,均可归属于阳明证的范畴,将里证、寒证归属于太阴证,即无论虚寒、实寒,均可归属于太阴证的范畴。



       出于聚同化异的考虑,我将两种八纲辩证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再次确定了二者原创思维的不同。

       因此私认为无论是以所谓医经派入门,还是以所谓国医经方派入门,其重点都在于掌握该原创思维体系的基础要素,并坚持“正名、别异、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与不同的体系和平对话。

       各从其类,各归其乡,只要是愿意精修钻研者,必殊路同归吧。


题外话

      今天是五·四,因共青团中央发的记录短片《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破防泪目,想起喀喇昆仑为我们而死的青年,想起《觉醒年代》为国奔走的青年,想起鲁迅先生《热风》中为青年而作的《随感录四十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愿不负韶华,愿以此共勉。


       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辛白

2021年05月04日

于广西贺州


【1】《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2】《国医经方医学讲义》

【3】《中医基础理论》

【4】《中医诊断学》

【5】《伤寒论讲义》

【6】《热风》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国医经方见山集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经方入门浅见(2)辨八纲发布于2021-05-10 12:33: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