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周

解剖学

动脉

头颈部动脉

全身主要动脉的摸脉点

全身的主要体循环动脉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寒邪或伤阳 阴盛或阳虚

·热证:热邪或伤阴  阳盛或阴虚

·分清寒象、热象与寒证、热证

·意义:治疗

寒证:寒者热之

热证:热者寒之

(一)寒证

·概念:寒邪或阳虚,以寒冷表现为主的证候。(表寒、里寒、实寒、虚寒)

·病因: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或内伤久病。

·表现及分析:

(1)形寒肢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面白,肢冷,踡卧等)——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形体失却温煦

(2)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而量多(口不渴,痰、涎、涕 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水津不化

(3)舌脉象: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二)热证

·概念:热邪、阳盛或阴虚,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病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表邪化热入里); 体内阳热之气过盛;阴虚而阳亢

·表现

(1)发热恶热——阳热内盛,或阴虚阳亢

(2)烦燥不宁——火性上炎或内扰

(3)分泌物、排泄物等色黄质稠(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 煎灼津液

(4)面色、舌脉象:面赤,舌燥少津或舌红苔黄,脉数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恶寒喜热、口不渴、面色淡白、四肢冷、蜷卧少动、痰涕清稀色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热证——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热、仰卧躁动、痰涕黄稠、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四)寒热证的真假辨别

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寒假热

概念: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危重证候。“寒极似热” 

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戴阳或格阳)

表现内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

外热--身热,烦躁,口渴,面红等

2.真热假寒

概念: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危重证候。“热极似寒” 

病机: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表现内热——高热恶热,烦渴饮冷,昏谵语,便结尿赤, 舌红苔黄而干等

外寒——四肢厥冷,脉沉(迟)等

3.寒热真假辨证要点

·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假象多出现于极期

·假象多出现于四肢、肌肤

·假象多局限、短暂,与真象毕竟不同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实证:“邪气盛则实”

·虚证:“精气夺则虚”

·意义:治疗

实证:去其有余

虚证:益其不足

(一)虚证

·概念: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 不著所表现的各种证候。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疾病耗损

·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一致。

·特点:衰弱、不足、松弛等

(二)实证

·概念: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衰为基本病理所表现的 各种证候

·病因:外感邪气,或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理产物蓄积

·表现:范围广泛,表现复杂

·特点:有余、亢盛、停聚特征

(三)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证——长久病、体质多虚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五心烦热微热、畏寒、胸腹胀满疼痛喜按、舌质嫩少苔或无苔、脉无力

实证——短新病、体质多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壮热、恶寒、胸腹拒按、舌质老苔厚腻、脉有力

(四)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

概念:病机为虚,反见充盛之象。“至虚有盛候”

表现真虚——腹软喜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 病久体虚

假实——腹胀,气喘,二便闭涩

2.真实假虚

概念:病机为实,反见虚羸现象。“大实有羸状”

表现真实——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或疼痛拒按,二便不利,脉实有力

假虚——神情默默,倦怠懒言,泄泻,脉沉细

3.虚实真假辨证要点

·病人体质、发病原因、病程、治疗经过等

·脉象有力与无力,有神与无神。尤以沉取为真

·舌质的胖嫩与苍老,苔的厚腻与薄少

·胀痛的程度、久暂和是否拒按

·语声的洪亮与低怯


四、阴阳辨证

总纲

·阴阳:辨别疾病类别的一对纲领

·:里、寒、虚

·:表、热、实

·特定内容:阴证与阳证;阴虚证与阳虚证;亡阴证与亡阳证

(一)阴证

概念:具有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特点。如里证、寒证、虚证

表现:如里虚寒证的典型表现

(二)阳证

概念:具有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特点如表证、 热证、实证

表现:如里实热证的表现,为典型的阳证


第二节 八钢辩证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绝对对立的关系。证候会随疾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八纲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


一、证候相兼

·概念:两纲以上证候相兼出现。表证与寒热虚实 里证与寒热虚实

(一)表证的证候相兼

1.表寒证:感受寒邪为主,又称伤寒表实证

表现: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表热证: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表实热证

表现: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

3.关于表虚证:过去有两种认识

·外感表虚:伤风表证,太阳中风

特点: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

·内伤表虚:肺脾气虚,复感外邪

特点:乏力,自汗,食少便溏,外感,舌淡,脉虚

(二)里证的证候相兼

1.里实寒证

特点:形寒肢冷、疼痛

2.里实热证

特点:壮热,面赤,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等

3.里虚寒证

原因:阳虚

特点:畏寒肢冷、气虚症状

4.里虚热证

原因:阴虚

特点:阴虚内热表现、机体组织官窍失润表现


二、证候错杂

·概念:在疾病的某一阶段,互相对立的两纲证候同时并见所表现出的证候

·类型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特点:错杂的两方面都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一)表里同病

·原因:表邪入里而表证未解;里证未愈而兼有外邪

·类型

1.表里俱寒

表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

里寒——肢冷踡卧,腹痛吐泻,舌淡苔白等

2.表里俱热

表热——发热头痛等

里热——喘咳汗出,咽干引饮,便秘尿赤,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 脉滑数有力等

3.表热里寒

表热——发热,头痛,咽干,苔略黄等

里寒——腹胀,食少,便溏溲清,舌体胖等

4.表寒里热

表寒——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等

里热——口渴,心烦,尿黄便干,舌红等

5.表里俱实

表实——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里实——脘腹胀痛拒按,二便不畅,脉滑实有力

6.表实里虚

表实——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里虚——腹痛,纳少或吐,自利

(二)寒热错杂

·原因:先有热证(寒证),复感寒邪(热邪)

先有表寒证,寒邪入里化热

机体阴阳失调,出现寒热错杂

·类型:按部位

表里寒热错杂(见表里同病中)

上下寒热错杂

1.上热下寒

上热——胸中烦热,频欲呕吐

下寒——腹痛喜暖,大便稀薄

2.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冷痛,呕吐清涎

下热——尿频、尿急、尿短赤

(三)虚实夹杂

·原因:邪气太盛伤正气;正气不足,病邪积聚

·类型

1.虚中夹实证:正虚为主,邪实为次

举例:热病后期,正气已虚,邪热未尽

2.实中夹虚证:邪实为主,正虚为次

举例:温热病,热邪炽盛,津液损伤

3.虚实并重证:正虚、邪实均明显,病重

举例:小儿疳积、鼓胀


三、证候转化

·概念:对立两纲的证候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结果:转化后出现两种结果

病情加重

病情减轻

·类型: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先表证后里证,表证消失;

邪气性质改变,病势加重

举例:表寒——里热

表热——里热

2.里邪出表:脏腑病邪向体表透达,邪有出路;

病情向愈(非转化为表证)

举例:麻疹发疹、热入营血发斑、痈疽脓成破溃

(二)寒热转化

1. 寒证化热:先为寒证后为热证,寒证消失

举例:邪气从阳化热、温燥之品

2.热证转寒:先为热证后为寒证,热证消失

举例:热邪过盛、汗下过度、伤阳

转化的关键:取决于阳气的盛衰

(三)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先为实证,因失治、误治等正伤邪退,病程迁延

2.因虚致实临床多见因虚致实所致虚实夹杂,实证的表现较为突出。单纯的虚证转实很少见

举例:脾肾阳虚的水肿;心阳虚的心血瘀阻

有文章对虚证转实探讨,邪气过盛的暴虚,如新生儿休克型肺炎,治疗后阳复与邪争而高热

<1>阴虚证:阴液不足,虚热内生

病因:久病、热病;情志过激;温燥之品;房劳等

表现

(1)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少而干,脉细——阴液不足,机体失却滋养润泽

(2)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赤,舌红,脉数——阴虚阳亢,虚热内生

<2>阳虚证:阳气不足,虚寒内生

病因:久病;久居寒凉之处;过食寒凉清苦之品;年老

表现

(1) 畏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淡, 脉沉迟无力——阳气虚衰,推动、固摄无力,机体失却温煦

(2)口淡不渴,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胖, 苔白滑——阳虚不能温化蒸腾水液

<3>亡阴证体内阴液严重丧失欲竭的危重证候

病因:阴液亏虚发展;汗、吐、泻过度;失血过多;严重 烧伤等

表现

汗出而粘,如珠如油,神情烦躁或昏聩,身灼肢温,唇舌干燥,目眶凹陷,皮肤皱瘪,口渴欲饮,尿少,舌红干瘦,脉细数疾——阴液消亡,组织器官失养

<4>亡阳证体内阳气极度衰微、欲脱的危重证候

病因:阳虚发展;阴寒过盛伤阳;高热大汗;汗、吐、下太过;亡血等

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 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阳气暴脱,其温煦、固摄、推动功能丧失

·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其它辨证的基础,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

·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


病因辨证

审证求因

病因分类:

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遗传

其它:中毒、外伤


一、六淫辨证

六淫致病共性:

1.与季节气候有关

2.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某些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风淫证候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外风证)

表现

(1)风邪袭表——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

(3)风邪袭肺——咳呛、气喘、胸部胀闷;或颜面浮肿,迅速蔓延至全身

(4)风中经络——口眼喎斜、口噤等

(5)风窜关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二)寒淫证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表现

(1)寒束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寒中于里——喘咳,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3)寒凝经脉、关节——肢体拘急、关节剧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

(三)暑淫证候

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有明显季节性)

表现

(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中暑——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淫证候

概念:外感湿邪引起的病证。

表现

(1)冒湿(湿邪伤表)——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濡

(2)伤湿——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3)湿阻中焦——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欲呕,腹胀便溏

(4)湿伤关节——关节痠痛重着,屈伸不利

(五)燥淫证候

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类型

温燥、凉燥

(1)相同点:口燥咽干唇裂,少涕,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舌苔干燥

(2)不同点:

温燥——发热,微恶寒,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凉燥——恶寒发热,头微痛,舌苔薄白,脉浮

(六)火(热)淫证候

概念:外感火(热)邪所致的病证。

火热之邪的特征

表现

(1)邪热内燔——面红目赤,口渴,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2)热邪扰心,动血、动风、腐肉——烦躁、谵妄,或狂越,衄血,吐血,斑疹,痈脓


二、疫疠辨证

概念:疫疠是中医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

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临床表现

(1)燥热疫

以热毒充斥表里、脏腑,津血大亏为病机特点,症见大热大渴,头痛如劈,两目昏骼,或狂躁谤妄,咽痛喉烂,骨节烦疼,腰如被杖,或吐细发斑,或绞肠痛绝,或抽搞强直,或猝然仆地不省人事,舌绛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数或沉数等

(2)湿热疫

以湿遏热伏,邪阻膜原,三焦气滞,传变多端为病机特点,症见憎寒发热,嗣后但热不寒,午后热甚,头痛身痛,或腹痛吐泻,或猝发黄疸,或神昏谚语,或痰喘肿胀,舌质红绛,苔浊腻或白厚如积粉,脉濡数等


中药

温里药

概念:凡能温里祛寒,以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

1.吴茱萸

药用来源:为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接近成熟的果实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散寒止痛——寒滞肝脉,厥阴头痛,经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肿痛(肝疏肝暖肝,善解厥阴之滞)

降逆止呕——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2.小茴香

药用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

散寒止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理气和胃——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小茴香与大茴香药性分析:

不同点小茴香温肾暖肝,散寒止痛,理气开胃,调中止呕,主治寒疝作痛睾丸偏坠,肾虚腰痛及脘腹冷痛,呕吐食少。小茴香偏除肾冷,吴茱萸偏暖肝寒。大茴香又叫八角茴香,其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近,而药力稍逊,还常做食品调味使用。

3.丁香

药用来源: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4.高良姜

药用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

温中止呕——胃寒脘腹冷痛

散寒止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煎服,3-6g

干姜、高良姜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能温中焦寒邪

(2)不同点干姜偏温脾寒,且可回阳通脉,燥湿消痰。高良姜偏温胃寒,多治胃冷作痛及呕吐噫气。

5.荜茇

药用来源:为胡椒科藤本植物荜茇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温中散寒——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下气止痛——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6.荜澄茄

药用来源:为樟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温中散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行气止痛——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用法用量:煎服,1-3g

荜拨、荜澄茄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为辛温燥烈之品,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可用治中寒腹痛,呕吐呃逆

(2)不同点荜拨辛热,温散力胜,尤善止痛,凡头痛、牙痛,胸痹心痛均可选用。荜澄茄尚除肾与膀胱之冷气,还可用治寒疝腹痛,小便浑浊,下元虚冷等。


理气药

概念: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慎用

本类药物中行气力强之品,易伤胎气,孕妇慎用

本类药物打多含有挥发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1.陈皮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理气健脾——脾胃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呕吐,呃逆——辛行温通,芳香醒脾,主入脾经而行滞气,用治多种原因引起的脘腹胀满(兼肺胃气滞、胃寒、胃热、中焦湿热、脾虚均可)

燥湿化痰——湿痰寒痰,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故内有实热,舌赤少津者慎用

2.青皮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疏肝破气——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行气力猛,偏入肝胆

消积化滞——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10g。醋炙用增强疏肝止痛之力

使用注意:本品性烈耗气,气虚者慎用

橘皮、青皮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可行气和胃,消食化滞,可用治食积痰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等症。若肝睥不和,肝胃气滞,两药常相须为用,处方上常写作“青陈皮”

(2)不同点橘皮药力缓和,长于理脾肺气滞,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凡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肺失宣降,咳嗽痰多,均可用之。青皮沉降下行,药力猛烈,主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肝气郁滞,胁痛乳胀,疝气作痛,以及食积不化,气逆胀满等症。

3.枳实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性味归经: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破气消积——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

化痰散痞——痰阻气滞,胸痹,结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炒后性较平和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枳实、枳壳药性分析:

(1)相同点:橙之幼果,称枳实,近成熟之果称为枳壳。二者功效相近,均为行气化痰、导滞消痞之品

(2)不同点枳实作用较猛,枳壳作用缓和,行气破气,化痰消痞,宽胸理气,推导大便多用枳实;而理气宽中,消胀除满,舒肝行气又多用枳壳。《本草衍义》说:“小则性酷而速,大则性和而缓”。

4.木香

药用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泻痢后重,胸胁胀痛,黄疸,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凡阴虚火旺者慎用

5.沉香

药用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及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胸腹胀闷疼痛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呃逆

纳气平喘——肾虚气逆喘息

用法用量:煎服,1-5g,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阴虚火旺者慎用

檀香、沉香药性分析:

(1)相同点:檀香为檀香树之心材,有白檀、黄檀之别,沉香为沉香或白木香树含黑色树脂的木材,以落水下沉得名,同是气味芳香的木质药材,均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治寒凝气滞,胸腹疼痛

(2)不同点檀香善调膈上气滞,畅脾肺、开胃进食之效,以治胃寒作痛,呕吐食少及寒凝气滞,血瘀胸痹心痛者为佳。沉香苦降下行,既能降逆气和胃止呕,还能降逆气纳肾气以平喘,胃寒呕逆,肾虚作喘,均有良效。

6.乌药

药用来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温肾散寒——肾阳不足,膀胱虚冷,遗尿尿频

用法用量:煎服,6-10g

7.香附

药用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

理气宽中——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

调经止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醋炙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木香、香附、乌药的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为常用的理气止痛药,同可用治胸胁脘腹胀痛

(2)不同点木香芳香醒脾,可升可降,偏行胃肠气滞而止痛,又可健脾消食。凡气滞食积,胸腹胀痛,呕吐呃逆,泻痢后重,不思饮食,均可应用。香附辛散苦降,芳香走散,偏行肝郁气滞,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满,痞满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故有“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之称。乌药辛香走窜,宣畅气机,散寒止痛,主治寒郁气逆,胸腹作痛,寒疝作痛,行经腹痛,以及肝肾不足,膀胱虚冷,尿频遗尿等症,是一味顺气散寒的良药

8.薤白

药用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肺、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通阳散结——胸痹心痛(功专走里,辛散苦降,温通滑利,为治胸痹之要药)

行气导滞——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理气药在功能上各有偏重,分述如下:

1.偏行脾胃气滞的药:橘皮、枳实、枳壳、木香、刀豆、 甘松、柿蒂、檀香

2.偏行肝胃气滞的药:青皮、橘核、橘络、手、香橼、川楝子、 香附、青木香、九香虫、玫瑰花、绿萼梅

3.偏行三焦气滞的药:香附、木香、沉香、乌药

4.长于降气的药:青皮、枳实、沉香、刀豆、柿蒂

5.既理气又化痰的药:橘皮、橘络、化橘红、枳实、枳壳、佛手、香橼


消食药

概念:凡以消食化滞,即消化食物,导引积滞,用治疗食积不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或消导药

1.山楂

药用来源: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楂、山里红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健胃——肉食积滞,胃脘胀满,腹痛泄泻——尤善消化肉食积滞

行气散瘀——泻痢腹痛,疝气疼痛,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心腹刺痛,胸痹心痛

化浊降脂——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煎服,9-12g。生山楂,炒山楂偏于消食散瘀;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2.神曲

药用来源: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和胃——饮食积滞

用法用量: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3.麦芽

药用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使用注意: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山楂、神曲与麦芽的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能消食化积,健脾和胃,合称焦三仙

(2)不同点山楂善消乳肉油腻食积,又能行气散瘀。神曲善消食陈腐之积,兼能解表,又助金石贝壳类消化。麦芽善消米面薯芋食积,又能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4.谷芽(稻芽)

药用来源:谷芽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粟(北方习用)的成熟果实;稻芽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稻(南方习用)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和中——食积不消,腹胀口臭

健脾开胃——脾胃虚弱,不饥食少

用法用量:煎服,9-15g。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稻芽善于化积滞,用于积滞不化

5.莱菔子

药用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除胀——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

降气化痰——痰壅气逆,喘咳痰多,胸闷食少

用法用量:煎服,5-12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气,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服

6.鸡内金

药用来源:雉科动物家鸡的砂囊内膜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健胃消食——饮食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

涩精止遗——遗精、遗尿

通淋化石——石淋涩痛,胆胀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服效果优于煎剂

使用注意: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驱虫药

概念:凡具有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的作用,用以治疗虫病的药物,统称驱虫药,又叫杀虫药

作用:本类药物主入脾胃大肠经,能够杀死、麻痹或刺激虫体,使其排出体外,而起到驱虫作用

使用注意

1.驱虫药一般应空腹时服用,使药力易作用于虫体,以收驱虫之效

2.在发热或腹痛剧烈时,应以安蛔止痛为先,待痛疼缓解后再行驱虫

3.部分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应注意控制剂量,以免中毒,孕妇、体弱者慎用

4.鹤草芽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雷丸加温60℃有效成分即可破坏,故只宜作丸散剂的特殊用法亦应掌握

5.使用驱虫药奏效后,应适当休息,调节饮食,加强营养,以利康复

1.使君子

药用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6-9g,多入丸散或单用,作1-2次分服。小儿每岁1-1.5粒,炒香嚼服,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使用注意: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若与热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忌饮浓茶

2.苦楝皮

药用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或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

疗癣——疥癣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孕妇慎用;肝肾功能不正常者禁用

3.鹤虱

药用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4.芜荑

药用来源:为榆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使君子、苦楝根皮、鹤虱、芜荑药性分析:

(1)相同点:主要用于驱杀蛔虫

(2)不同点使君子味甘气香,主杀蛔虫兼驱蛲虫,尤适于小儿蛔虫、蛲虫病,且可消积健脾疗疳,还可用治小儿疳积。苦楝根皮苦寒有毒,杀虫止痛,有较好的驱杀蛔虫、钩虫、蛲虫的作用。又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痛,对湿疮疥癣,阴痒带下,又可燥湿止痒;既可内服,又可研粉制成油膏外擦或制成栓剂作阴用药。唯毒性较强,内服不可过量。鹤虱的杀虫作用比较缓和,对蛔虫、蛲虫、钩虫、绦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芜荑除杀蛔虫、蛲虫之外,又可消积疗疳,也是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药。

5.槟榔

药用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

消积——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

行气利水——水肿,脚气肿痛

截疟——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焦槟榔功能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6.南瓜子

药用来源:为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南瓜的种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绦虫病

用法用量: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

7.鹤草芽

药用来源: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牙草的冬芽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小肠、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绦虫病

用法用量:研粉吞服,每次30-45g,小儿0.7-0.8g/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

使用注意:不宜入煎剂,因有效成分(鹤草酚)几乎不溶于水

8.雷丸

药用来源:为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

性味归经:微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

使用注意:因本品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水解酶(雷丸素),加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故不宜入煎剂,宜入丸散服

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药性分析:

(1)相同点:为驱杀绦虫的常用之品。

(2)不同点槟榔兼能驱杀姜片虫、钩虫、蛔虫、蛲虫。并可消积导滞,行水消肿,降气止痛,化痰截疟,又可治疗积滞泻痢,水肿脚气,腹胀腹痛等症,是杀虫力胜,作用广泛的药物。南瓜子善除绦虫,与槟榔有协同作用,还可用治血吸虫病。雷丸兼驱蛔虫、钩虫,近年用治脑囊虫病取得很好疗效,其有效成分为蛋白酶,受热60℃左右即遭破坏,故宜作丸剂、散剂服用。鹤草芽专驱绦虫,又能导泻,以利虫体排出,是驱绦虫的有效药物,因驱虫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故宜作丸剂服用.

9.榧子

药用来源: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植物榧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钩虫病,蛔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润肺止咳——肺燥咳嗽

润燥通便——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大便溏薄者不宜用。因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作丸,散服用,又因味道甘美,也可炒熟嚼食

药理研究:

1.驱杀蛔虫 :苦楝皮,使君子

2.驱杀绦虫:槟榔、南瓜子、雷丸、鹤草芽

3.驱杀蛲虫 :使君子、槟榔

4.驱杀钩虫:苦楝根皮、槟榔

5.驱杀姜片虫:槟榔

6.驱杀血吸虫 :南瓜子


止血药

概念:凡以制止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分类:凉血止血药;收涩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药性特点: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多归心、肝、脾经

凉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可用治内火炽盛、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灼伤络脉所致的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等多种血热出血证

1.性味:味多苦,次为甘,寒凉性

2.归经:入血分、归肝经。

3.功用: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

4.配伍

(1)常+清热凉血药物。

(2)血热夹瘀之出血,宜+化瘀止血药,或+少量的化   瘀行气之品

(3)急性出血较甚者,可+收敛止血药加强止血之效。

5.使用注意

(1)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

(2)易于恋邪留瘀,中病即止,不宜过量久服。

1.小蓟

药用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

2.大蓟

药用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蓟的地上部分

小蓟、大蓟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可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治疗血热妄行的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痈肿疮毒等症

(2)不同点小蓟止血作用较优。大蓟兼可利尿,尤善治疗尿血。

近年两药又可用治高血压及黄疸型肝炎,有良好的降压降脂,利胆退黄作用,小蓟疗效更佳。

3.地榆

药用来源: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

性味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沉降下行,主入下焦,善治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多种下部出血症)

解毒敛疮——水火烫伤,湿疹,痈肿疮毒(水火烫伤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槐花

药用来源:为豆科落叶乔木槐的花蕾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沉降下行,主入下焦,善治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多种下部出血症)

清肝泻火——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地榆、槐花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苦寒,入大肠经,善清大肠之热。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其性下行,以治下部出血为宜

(2)不同点地榆味酸,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且能清肝明目,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火偏旺之高血压

5.侧柏叶

药用来源:为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的嫩枝叶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凉血止血——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下血(沉尤以血热者为宜,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加)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生发乌发——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

命理学一起复习吧!

BUCM2020京华

文案:何金璟 张国一 李思晓

排版:何金璟

李思晓 张国一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BUCM2020京华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第九周解剖、中诊、中药发布于2021-05-10 12:5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