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气…乱则雾


雾霾古已有之。不过,那时候就叫“雾”,不叫“雾霾”。而且,古人认识雾霾,是站在天地阴阳的高度,不像今人是从微观的角度看。


《尔雅》和《礼记》,作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给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解释:

《尔雅》说:“地气发,天气不应,曰雾。”

《礼记》则说:“阴阳之气……乱则雾。”


一般来说,春夏二季,天地阴阳之气能很好相交,所以,春生夏长,大地上一片欣欣向荣。这时候雾气很少,即使有,也是薄薄的。到了秋冬,尤其到了冬天,天地之气就不交了,所以小雪的第三候叫做“闭塞成冬”,意思就是天地之气完全不交,天地间处于一种闭塞的状态,完全进入冬季。在自然条件下,秋冬季节的雾就要多一些。因为天地不交,所以地气发,天气不应,于是有了雾。


我们今天则认为:“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其实,这个解释仍然没有越出古人的范围。


所谓“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也是地气在发。人们大规模地开采煤、石油、天然气,对他们进行加工、燃烧,排放出气体和热量,难不是在发地气么?这是在狠狠地发地气!所谓“静稳天气”,也就是天地之气不交。地气发出来那么多,天不接纳,不运化,于是聚集在天地之间,成了雾霾。


天地痞塞的时候,阴阳之气乱的,乱则成雾。阴阳之气为什么会乱呢?与自然有关,还与人事有关。



 


汉书·元后传》:


“元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凤庶弟谭等皆赐爵关内侯,食邑。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


这就是有名的“黄雾对”。孝成弟封五个舅舅为侯,这么多人无功受,老天都看不过去了,所以夏天起黄雾。这个故事,聊备一说,备考。



天地阴阳之气和,则对人有益,天地阴阳之气不和,甚至乱了,则对人有害。所以,雾霾天,人不宜冒雾出行。《帝王世纪》:“凡重雾,三日必大雨,雨未降,其雾不可冒行也。”大雾,三天以内必须下雨,下雨就相当于中医里的发汗,可以宣透邪气调和阴阳,雨后雾就散了,人就可以出去了。如果三天之后还不下雨,还是大雾弥漫,那说明,天地之气痞塞得相当厉害了,这对人非常不好。不仅仅是因为吸入pm2.5,伤害肺部,更是因为天地痞塞、阴阳逆乱产生的这个能量场,对人影响非常大。


《艺文类聚》引《谢承后汉书》:“河南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楷,往从学之,楷避不肯见。”敢情制造雾霾自古就是个张楷为什么不肯见裴优呢?原因是复杂的。裴优以为制造雾霾越多,本事就越大,其实不然,看看我们今天的状况,就明白啦。



故事“三人雾中行”的启示


《博物志》:“王肃、张衡、马均,昔俱冒雾行,一人无恙,一人病,一人死。问其故,无恙者云,我饮,病者饱食,死者空腹。”


三个人,冒着大雾行路,可能雾的确是太大了,而他们在雾中待得太久。结果,危害立竿见影:一个人死了,一个人病了,只有一个人安然无恙。原来,这位安然无恙的,在出行前喝了酒;生病的那位,出行前吃得饱饱的;死了的那位,出行前没吃没喝,是饿着肚子出来的。


这个故事需要正确理解:你要认为喝酒就可以防雾霾,那就是机械思维了。古人的东西,我们一定要读懂其言外之意。


要把雾霾对人的危害减到最低,首先要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人饿着肚子的时候,抵抗力必然弱,这时候,身体感受天地阴阳逆乱之气,鼻子吸入雾霾,就受不了了,伤及生命;而那位饱食出门的,抵抗力就足一些,所以,虽然也受到了危害,但不至于死,只是病了一场。喝了酒就不一样了,酒得水谷剽悍之气,能增强卫气,很好抵御外邪。而且酒性芳,能驱邪化浊。当然,不能空着肚子喝酒,这个人喝酒的时候肯定也吃饭了。总之,酒足饭饱,身体抵抗力强,雾霾对人造成的危害就小。无论是pm2.5还是天地间的逆乱不和之气,都不能把你怎么样。


如今每逢冬季,雾霾就很严重,人们对抗雾霾的方法,往往用空气净化、戴口罩等方式,而忽略了自身抵抗力。这也是时代心理使然,人们一门心思外求,而忽略自身状况。所以,大家对他人的道德期望值很高,去忽略了自身的修养;大家对专家的水平、监管的力度期望值很高,却忽略了自己的学识和判断力;大家忙忙碌碌地为了积累资源、搭建平台,最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玩转这些资源和平台的实力;大家一味追求各种养生方法,而忽略了自身的日常保养;大家一味地像拒雾霾于体外,却不去提高自身的抗霾防病机能。


雾霾也是这个时代的影子,我们都在雾中行,看不到远方,各种伤害防不胜防,是死是病还是无恙,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内在的,才是最根本的。



中医简单四招助您抵御雾霾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在这种极端天气中,如何减少雾霾对身体的危害是重中之重。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日常居家护理方法,坚持使用,可以抵御雾霾的侵袭。

 

揉:揉搓“迎香”防感冒


        雾霾天容易引发感冒。揉搓迎香穴对缓解感冒症状有一定作用,如果能坚持按揉,可以作为一种雾霾天预防感冒的好方法。

 

        迎香穴位于面部,鼻翼旁开约1厘米皱纹中(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具体揉搓方法是:用两手的食指按住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并且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各搓摩36次,揉搓时会有酸胀感。

 

        中医认为,迎香穴为体表的感风之处,也是停风之处,治风之穴,经常按摩可以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还可以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外邪不易入侵,从而起到对抗空气中病菌的作用。

 



润:多吃山药润肺脏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污染会诱发肺部疾患。从保健的角度来说,食疗是值得提倡的辅助预防措施,例如百合、梨等食物就有“润肺”的作用。

 

        中医的“肺”与西医的“肺”是有区别的。中医认为,肺不单单指一个器官,比如“肺主行水”,比较通俗地说就是指肺气有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输送分布和排泄的功能。这里的“润”可通俗地理解为“滋润”。

 

         肺乃娇脏,所以在雾霾天多吃一些百合、梨、山药、白萝卜、荸荠等润肺的食物,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

 

炼:“呬”字锻炼补肺气


         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较重,不适合外出锻炼,但居家锻炼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式。六字诀中的“呬”(中医音sī,同“嘶”)字就比较适合秋冬季节练习,它有润肺养肺、增补肺气的功效,对于各种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呬”字发音的口形特点为: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合而有缝,舌尖顶其缝隙发音。练习时双腿盘坐,头正身直,双手自然放在两侧膝盖处,用鼻自然吸气,呼气时发呬字音即可。

 

熏:药熏蒸护双眼


       雾霾天时,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在室外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眼睛涩痛发红,这就是雾霾对眼睛伤害的表现之一。

 

        许多常见的中药可以起到明目润眼的功效,如菊花能清肝明目、枸杞子能补肾明目、决明子能明目通便、绿茶能清热明目。将这些中药加入到绿茶中熏眼,对雾霾天眼部保健大有好处。

 

        熏眼的药茶做法与常规泡茶的方法相同,将需要的药材和茶叶用开水冲泡,趁热放置眼前,眼睛距杯口约三指远,用其热气熏蒸眼睛约5分钟,以眼睛无不适感为度。药茶熏眼不但具有湿润热敷作用,还有助于畅通眼部经络,促进眼睛血液循环,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陈代谢和分泌功能,缓解不适症状,预防眼疾发生。


四柱八字命理六爻占卜



想了解更多六爻 及太极内练知识

请关注:liuyaojiangtang

手机:13798481300 袁生

易友交流Qq号码:1611724891

 qq群:156134508

                                             感谢您的关注与分享!




六爻卦例占卜:四柱八字命理六爻占卜卦例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天地不交,阴阳之气,乱则雾--古人对雾霾的认识与防治发布于2021-06-03 09: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