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关于战争的问题都是《孙子兵法》很好的注解,基于现有资源逐渐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这种实战的“注解”,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孙子兵法,有效用上孙子兵法。

准确判断形势,打好自己手上的牌,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一、大国是不可以战胜的!

小国经过一次突袭后就可能亡国了,而大国则由于其战略纵深较大,则难以征服,二战时波兰这样的国家都快速亡国,而中国美国俄罗斯都没有让德国、日本得逞。

尤其是在中国,武器装备上的代差非常大,完全没有制空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依然难以获得胜利。

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国土面积和战略纵深大,就有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就可以以空间换时间。

就像1962年在对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初期中国军队给印度以极大的杀伤力,占据着战略优势,却选择了撤军,而没有选择继续继续进攻,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后勤补给困难的原因,实际上,是决策者们深知“大国是不可以战胜的”这个基本原则。

包括疫情期间,美国以各种言论威胁,不断有军舰在我周围转悠,有人认为这是发生战争的前奏,实际上,他的目的并非真打,这个“战争狂徒”也是非常理性的,他也非常清楚大国是不可战胜滴。

当然,抗日战争阶段,中国的武器与日本的武器代差很大,游击战就是消耗日本的有效方式。

《孙子兵法》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速战速决是用兵上追求的,但“速与久”又是一个矛盾体,这是作为将领要充分考虑,要基于客观现实情况来运用“速与久”的问题,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批评过“速胜”,在他的“拙速解”中认为,这个说法误导了很多人,导致很多士兵败兵送命,持久论与拙速论这二者不可偏废,要依据客观情况具体而论。

他抨击“拙速论”时用词很偏激,其目的是为了说服当时倡导速决的“领导”们,依据客观条件来对付倭寇,而他这个“速与久”不可偏废的观点无疑是有价值的。

文中分析,中国国土面积大,但军事实力很弱,而日本国土面积小,军事实力强,客观现实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在军事上如何选择呢?

对于中国来讲,必然选择持久,而对于日本来讲必然选择速决。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持久的方式,就决定了游击战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不是单纯的配合正规军内线作战的问题,而是外线单独作战。

而且,游击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全面作战,虽然不一定成一条线,也不一定有一个面,而是各个点上全面展开,这样就会分散日本的兵力,他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分兵守备,并在游击战中不断消耗他的兵力,这对于一个小国来讲,消耗是致命的。

孙子兵法说: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又说: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这就是游击战的精髓,所有的外线展开游击战,极大的让国小、兵员少的日本,尽管武器装备先进,单兵作战素质强,但依然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与分兵。


二、 游击战争的战法

游击战怎么打?主动、灵活、有计划。

游击战的本质就是进攻,尽管全国一盘棋的总体形势上是守势,但外线战场的游击战则是进攻的。

什么是主动?

游击战的中心要点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要实现这点就意味着拥有自主权,拥有行动自由权,被追着打,就不主动了。

孙子兵法所讲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对方从思想上没有准备,没有预料到会有人袭击他,这是“出其不意”;二是在备战上没有准备,或没有准备好,这是“攻其无备”。

上没有准备,物质上也没有充分的准备,是游击战攻击的重点。之前讲过战斗序列,由于武器装备的代差,游击战必须在发起第一个战斗序列后从容撤退,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较大损伤。

一般而言,第一个战斗序列是游击方突然发起攻击,对方没有防备、没有准备,这时的游击方的损伤率是零,而第二个作战序列是对方开始组织反击,对于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进入第二个作战序列以后,游击方损伤率就会变大,甚至难以从容撤退。

因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起突然袭击,在对方组织反击之前就撤退。

这就是主动权。

所谓灵活性,就是充分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群众的熟悉、情报的准确,该化整为零时就分兵,该集中时就化零为整,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

甚至在面对日军组织强势的扫荡时,就隐藏到百姓之中,整个组织就像从这个区域消失了一样,等你不集中了开始分兵之后,我又集中起来消耗你各处兵力。

分散、集中、转移,基于地形、敌情、我情而展开,就是灵活性。

计划性则表现在,了解情况、任务确定、兵力部署、军事和政治实施,要充分考虑给养筹划、装备整理、民众配合等。

就是说,从情报侦查,任务确定,选择战场,兵力安排都要有周密的计划,考虑各种突发情况及解决方案。

情报不准,计划不周都容使自己陷入被动状态。

三、游击战争的重要性

游击战争是抗日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这是抗日战争的客观现实决定的,核心问题在于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如果是一个小国,就可以快速全面的占领,而日本这个小而强的国家,进攻中国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必然留出很多空白区域,这些区域都是游击战争的有效空间。

战争的消耗特点,决定了“大国不可战胜”的根本性原则,这恰好体现在游击战争对正规战争配合的问题。

从全局角度,战略层面看,游击战争可以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蚕食其作战力量,这种消耗点上看没什么,似乎对抗战作用不大,但全局来看,总体上来看对敌人消耗是巨大的。

比如,各地游击队基于各自地形、敌我形势战争的偷袭、骚扰、破坏活动等,点上可能一次就消灭一两个敌人,而积累起来,拉长时间来看,就会导致日本军队兵员不足、资源缺乏。

在战役上也可以有效的配合,比如忻口会战时,雁门关南北的游击战争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阳方口汽车路等,配合其战役的实施。

从战役的角度看,游击兵团依托地形,使用各种不同方法,向着敌人最感危害之处和薄弱之处积极行动起来,达到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打击敌人在内线作战的精神力量,尽其战役配合责任。

这就像孙子兵法讲的分合之变,从战略层面上,有正规作战,有游击战争,有内线作战,有外线作战,内线的正规战,在这个阶段更主要是防御,而外线的游击战则是进攻。

进攻哪里呢?

《孙子兵法·九地》曰: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战役上,正规作战严阵以待,游击作战则偷袭、破坏其“所爱”,就是对其有影响或比较关心的地方。

破坏铁路、公路,减缓其行军速度,使其分合难以协同一致,切断其后勤补给,打击其士气。

总之,对正规战争以各种方式有效配合。

战斗上的配合,内线战场附近的游击队可以提供侦察情报、充当向导、破坏敌人运输等,力所能及的配合正规部队行动。

看过《亮剑》的朋友都有印象,攻打平安县城时,一个县大队阻击敌人援军八小时,最终全军覆没。

这个情节可算是游击队配合战斗的缩影。

读这段联想到了企业的游击战,尤其是中小企业,多在各地打游击,哪里有经销商去哪个市场做,同时也在不断招商,这是其生存之法。

谁都喜欢打正规战,那是需要本钱的,有正规军队,有经济的支持,有强大的后勤补给,不是小企业都能做到的。

每个企业都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渔猎阶段,这个时期野蛮发展,各地跑马圈地,各种产品尝试,各个地方打游击,其核心在于“活下来”。

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尝试、试错找到了自己固定的领域,比如,产品找到了能够立足的品类,市场逐渐有了根据地,销量也相对稳定了,这时候就进入了农耕阶段,有了固定的土地,在这个上面种植、经营,到这时就要有方向、规范、管理,有保卫成果的队伍等。

处于哪个阶段,工作的侧重点完全不同,企业要把握好自己所处阶段,做对不同阶段关键的事。


四、根据地在战争中的作用

根据地对于组织来讲,就是鱼跟水的关系,离开水的鱼多成为鱼干。

根据地是什么?

文中定义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对于企业来讲,根据地是模式的试验田,是团队的培养基地,是现金流的贡献地,是品牌影响的示范点。

这个战略基地,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战争都非常关键。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充分发挥了根据地的作用,根据地形成了一个一个强大的后方,有效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解决了侦察与向导的问题。

成功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根据地市场,当然,用到市场上,不一定是以地域来划分的,可能按照渠来划分,要么从地域上全覆盖,打造自己的根据地,要么占领某个渠道,成为自己的根据地。

文中讲了三种类型的根据地,一种是山地,一种是平地、一种是河湖港汊之地。

读到这有点像读《孙子兵法》行军篇,在行军篇中,讲四种处军之地,有处山之军,有处平陆之军,有处水上之军,有处沼泽之军,也是选择自己的战场。

我在解读行军篇的时候,从“企业战场在哪里”来解读,找到自己的认知战场,找到自己交易战场,找到自己的关系战场,其本质就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散地、平地、河湖港汊都可以建设其抗日游击根据地,其核心是依托地形而展开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领导者,是对各自地形熟悉的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地利、地势,让外来的日本兵难以适应这种灵活的方式,被不断蚕食、消灭和消耗。

根据地建立起来以后,自然会影响周围的区域,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游击区,就像企业的辐射市场,通过根据地这个点,影响周围对品牌的认知,形成一个影响范围,但是,这个区域内还有其他强势品牌存在,随着力量的加大,可以逐渐发展成根据地。

游击区也同样可以发展成为游击根据地。

对于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关键是发动和组织民众,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思想,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抗日,发动大家去战斗。

企业做市场要学习建设“统一战线”的思想,去团结谁?

经销商、零售商,以及一切愿意推广、销售产品的人,当下很多企业经常与经销商去博弈,想方设法去削弱经销商的职能,将经销商变成配送商,本质上讲,这是资源浪费,没有充分发挥经销商的职能,也没有做到“统一战线”的思想。

一切销售者都是企业要“统一”的对象,这样才能整合强大的力量。然鹅,很多企业将心思都用错地方了。


五、攻守运用

战争的核心问题就是攻守问题。

对于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这个问题,主要是从所处的阶段来划分,敌人进攻阶段我则防御,敌人防御阶段我则在外线组织进攻。

这个问题在《孙子兵法》军形篇专门做过探讨。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就是说,当敌我形势不利于我时,就要采取防守的方式;当有了战机,实力上也能战胜对方的时候,就要采取进攻的方式来战胜敌人。

在《战争论》中更侧重于进攻,他讲: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也强调进攻中的防守问题。

这与中国兵法有些差别,中国兵法倡导攻守一体。

孙子兵法要求:守则藏于九地之下。

敌人不知道我守哪里,不知我的兵力重点放在了哪里,找不到切入点、虚点,或突破口,故能敌不知其所攻。

又说: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形成一种不可当之事,这是已经看到战机,察到敌之虚,或战场的突破口,故敌不知其所守,面对势险节短的冲击也没办法守。

所以,是攻是守要以敌我战场态势而决定。


六、治兵是用兵的基础

管理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成败。

长期、持久的抗日战争,游击战必然走向运动战。

一方面是因为游击队受到了必要的训练和磨练。

另一方面,游击队随着规模的增大,开始规范化、训练化,逐渐向正规部队发展。

第三,作战方式也开始正规化。

这样就必然在分散的游击队集中起来后,成为有战斗力部队,甚至正规部队,向运动作战方式发展。

亮剑中,李云打平安县城前,将分散的游击部队集中起来变成一只庞大的部队,虽然只是影视剧,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本质。

当然这个发展会出现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地方利益主义和单纯军事主义的矛盾。

地方利益主义只考虑地方的利益,不顾全局和大局,不愿意将分散的游击队集中起来,只保护自己区域内的成果,或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活动。

这种思想不利于适应敌我形势的变化,也不利于扩大战果。

单纯的军事主义就是,主力部队只顾扩充自己,不扶助地方武装,也不顾地方民众和政府的利益。

这两种思想都要克服,地方武装要提高质量,须在政治、组织、装备、技术、战术、纪律等方面进行改进,向正规军发展,减少游击习性。

主力部队要帮助扶持地方武装,顾及地方民众和政府的具体情况。

二是指挥关系的问题。

这是管理问题、协同问题,涉及到整个游击战争的部署。

集中与分散要协同一致,要做好职责的划分和各项政治工作,明确上下级正确的指挥关系。

孙子兵法中讲六败: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第一个走和最后一个北,是料敌、指挥的问题。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中间的驰、陷、崩、乱都是管理问题。比如,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料敌指挥做不好,内部管理做不好,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

可见,文中最后一个强调指挥问题,也是在讲游击战的管理问题。这是决定抗日游击战争成败的关键问题。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毛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再次用实战注解了孙子兵法发布于2021-07-01 11:43: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