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势篇”说:“战势不过奇正。”
这句话往往被大家忽略,在注解中一带而过,似乎没有人重视过,一位兵法研究的老兄发问:为什么说“战势不过奇正”?
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也顺便理一下关于“奇正”运作的一些思路,它是造势、用势的关键点,也是用上《孙子兵法》的钤键。
一、何为战势,何为奇正?
战势与奇正是两个核心概念,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
1、关于战势
目前关于战势的理解大概有两种,一是词典中的解释:作战的一般方式、方法;另一种是争夺优势和主动地位。
关于作战的一般方式、方法,这个比较比较普遍,施子美说“奇正者,战之常势”,刘寅、何守法都认为“战势即战阵之势”,对这句话一带而过的注家们,之所以没有多费笔墨,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解释。
关于争夺优势和获得主动地位的解释,主要是江贻灿的观点,他认为“战势就是争夺优势和主动地位,以最有效地释放战争力量”。
实际上,这两种关于“战势”的理解可以统一起来,江贻灿的观点是“战势”的目的,而理解成一般作战的一般方式、方法是表现形式。
2、关于奇正
在奇兵与正兵这个概念上,估计绝大多数注家都理解错了,或者理解得过于单一、对立,最离谱的当属“奇”不读qi,而读ji。
而且这类人还洋洋得意的说“你们都错了”,奇兵是余奇,是预备队,当然关于读音也是学术领域颇有争议的一点。
读ji,还是读qi的问题,让学术界研究去吧,曾有古文字研究者认为,那些强调“奇”不读qi而读ji的人是学术造假。
至于是不是学术造假,还是由学术界去鉴定吧,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奇兵肯定不是预备队,预备队既可以是奇兵,也可以是正兵,而且预备队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不是什么时候投入都能发挥作用,详情在头条的专栏《孙子兵法战术体系》“兵势篇”有过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正确的“奇正”是什么呢?
施子美说:“不示以正,无以致敌之来;不制以奇,无以致敌之败。”
从这个解读上看,“正”的重点在“示”,“奇”的重点在“制”,也就是说,“正”是用来调动敌人、牵制敌人、吸引敌人的(也包括曹操所言行动上的“先出为正”,以及正面、守常之“正”),“奇”是用来出奇制胜的,打破对方的心理平衡,冲破对方的组织(也包括行动上的后出为“奇”,以及侧翼、迂回、灵活机动、突击之“奇”)。
就像我们熟悉的“围点打援”,从不变的静态上看(因为奇正是不断变化滴),“围点”的兵力就是“正兵”,“打援”的兵力就是“奇兵”。
“佯攻”也是“正兵”,为出奇制胜创造条件。
《说文》:“奇者,新也。”奇所创造的就是出人意料,攻人无备,不同寻常,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言“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奇所要创造的效果是在精上没有预料到,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突然之间打破了心理平衡;在物质上攻其无备,没有任何工事、人员、武器等方面的准备。
也就是说,你所用的“奇”,一旦被对方看破或泄露出去也就不是“奇”了,变成了正;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招,被大家熟知,也就谈不上“奇”了,故孙武子说“战胜不复”。
可见,在实战中“奇正”没有办法完全分开,或者说也不能对立起来,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难以分开,甚至不太容区分,正如李靖所言“无不是奇,无不是正”。
明朝何良辰说: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故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
所以,奇正之用,完全要因敌、因地、因人而动,懂得变通。
二、奇正如何运转?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中,奇正运作主要是基于“军形篇”所优化组合好的自己可以掌控的力量。
也就是说,奇正相生、奇正之变是运用自己的力量,而非借助外界力量来实现,换种说法就是,奇正运作是造势、用势,而非借势。
按照“兵势篇”提供的方法,势的形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势之实现的基础要素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如果说“军形篇”形成的是静态之势,那么,“兵势篇”则是运转出来的“势”,运转则需要人、财、物的运作,而这个运动必然需要最基本的保障因素,故孙武子给出了分数、形名、奇正、虚实。
分数,是军队的编制、人数、岗位职责、考核等。有位资深兵研老兄提出一个思路,他认为,分数不是讲编制、人数之类,分,是分配作战任务,数,是行动标准和绩效监控。
实际上,行文到第五篇,将分数解读为“分配任务,分解动作标准,以及考核监控”,或许更准确,更实用。
形名,是指军事行动的指挥系统,古代主要是声音和视觉两个方面,来指挥和调动部队使之协同一致,今天的指挥系统更完善,但原始的指挥系统亦有其存在的价值。
奇正,就是分兵变化创造出来的“机”,或说转折点、临界点等,以创造点上的效应。
虚实,创造面上的势,在对方“虚”的地方,或意想不到、没有防备的地方集中兵力突然出现,或在关键点上集结数倍于对方的兵力。
有了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的综合运用,也就有实现了有利于我的态势,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冲破对方的组织。
2、奇正相生、相变以造势
李靖说,以正为正,以奇为奇则是不知奇正,实践中的奇正,是无不是奇,无不是正。
也就是说,奇正本身就难以很清晰、没明确的分辨,战前所定义的奇与正,到了“纷纷纭纭、浑浑沌沌”的战场上之后,可能就转变了。
那么,奇正相生怎么造出来的势呢?
施子美说:“奇正者,术也;用奇正者,机也。”
奇正之用核心在于创造“机”,关于“机”,《兵经百字》中有定义,可以参考。
它这样定义:“势之维系处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切处为机,时之凑合处为机。”
从“机”的定义上不难发现,维系战局运转的决定性要素是“机”;事态变化的关键点,使事物积蓄量变发生质变的方向或临界点是“机”;关系事物发展的要害部位是“机”,就像打蛇打七寸;各种时间差的种种有利战机是“机”。
也就是说,一方面是你通过奇正用兵变化,以调动对方也跟着变化,在这变化中就会出现上述所讲的“机”;另一方面是你的奇正之变,朝着某一个“机”的目标而展开,最终实现“转机”的实现。
3、摧枯拉朽之势由势险节短来实现
在《孙子兵法》兵势篇给出的用势方法是:①势险;②节短。
势险,在于位势的取得,通过奇正运作,获得了什么样的高度,无论是“千仞之谿”上决水,还是“千仞之山”上转圆石,都会形成不可挡之势。
节短,是节奏的控制,时机到了必须一鼓作气,不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或者说,该快的时候“其疾如风”,该慢的时候“其徐如林”,该休整练基本功的时候“不动如山”,该攻击的时候“侵掠如火”。
有了足够高的位势,把握住了节奏,摧枯拉朽之势也就是形成了,这是用势之根本。

 

 

 
三、奇正是力量运用的核心
说《孙子兵法》是作战力量运用的一整套方法,集中体现在军形、兵势、军争、虚实、九变这几篇,而奇正也是这几篇运用之关键。
1、攻守中藏“奇正”之形
攻守,是“军形篇”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思想是排兵布阵,但很多读者往往容易把“军形篇”理解偏了。
如果从阵法的角度理解,“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它实际上就是讲攻守之形。
关于阵法,是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为实现古代战场环境下统一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古代阵法》)
换一种说法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组合。
在《孙子兵法》军形篇的思想中,以“攻守一体化”的作战力量优化组合中,其中必然藏有奇正之形。
外在形态上,要有正之威势,也要有奇之险峰,只有面上的声势,没有“奇”之制高点上的压力,就无法从根本上以静态的势压迫对方,造成彼方士气之波动,我方士气之高涨。
在攻守一体的思想中,既要体现其不败之守,又要能实现战机出现时的机动攻击之“奇”。
从这个角度看,攻与守的转变,需要“奇正之变”、“奇正相生”所创造出来的“机”,这个机就是前文讲的转折点、临界点、切入点、机会点等,通过兵力的运动、攻击而实现。
企业应用中,营销之奇,在于有亮点、有新意,这样才能被关注、被传播,才容易脱颖而出,再加上其他要素“正”的配合,促使其势能更加强大,如果借上时势,甚至可以使行业中的领导者“怀疑人生”,感觉自己好像即将落伍了一样,那奇正之形的威势就彻底显现出来了。
2、分合中定“奇正”之策
有兵法曰:“合之以观其治,分之以观其变。”
由此可知,分合之用在变,分合之本在治。
诈立、利动、路径、节奏,都是分合之用,是有分有合,能分能合,时分时合的表现,是以己之分合,来诱导敌之分合的表现。
然鹅,离开指挥系统的高效、统一,离开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内部管理,这分合之用多会被对方所利用。
分合是常法,由于《孙子兵法》中并没有明确讲“分合”,只提了一句“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因此“分合”这个概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没有分合就没有奇正。
分合是奇正变化所必须依赖的一种手段,奇正是“分”或“合”出去的每一支队伍的作用方式,或赋予“分”或“合”出去每一支队伍的任务或使命,也可以理解为角色。
也就是说,用兵必有分合,分合之中必有奇正之策。
关于分合与奇正详见《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之“定奇正之策,行分合之变”。
3、虚实中有“奇正”之势
奇正与虚实都是造势用势的应用要素,“善战者求之于势”的“势”主要就是通过奇正相生与虚实变化而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虚则是“奇”是好兄弟,实与正是好伙伴,它们配合起来才能实现“以实击虚”的效果。
而这个“虚”,不仅仅是薄弱环节,不是对方的弱点,更多是决胜点,是战略重心。
由此可见,虚实之中也必然有“奇正”的运作之势。
4、机变中运“奇正”之法
奇正运作的一条主线就是“变”,这个变在九变中主要体现的是“因”的智慧,因人、因地、因组织而变,而这其中必然有奇正之法的存在。
以上是关于“奇正”定义,奇正运作在战术运作几篇中的体现,实际上,奇正之思想也存在于《孙子兵法》十三篇各篇中,存在于战争的时间、空间之中,在《孙子兵法》结构与流程中也可以体现这一思想。
比如,始计篇上半部讲评估彼我之可以使用的作战力量,并从中做到审势察机,下半部则是“兵者诡”之变,并阐述了四示八权之法,这不正是“奇正之变”的最佳诠释吗?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孙子兵法之势:战势为什么不过奇正发布于2021-07-01 11: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