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最后一章“应帝王”。

这个篇题,“应”字的解读分歧较大,有人理解为“应该”,如崔譔曰:“行不言之教,使天下自以为牛马,应为帝王者也。”郭象曰:“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

崔譔和郭象都认为,这里是讲什么人应该为帝王,或说达到了什么境界,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应该为帝王。

有人解释为“应当”,比如林希逸曰:“言帝王之,合应如此也。”以及程以宁曰:“帝王,治人者也,亦得人矣,而必出于非人,如壶子之无寿者相,然后可保其混沌而为帝王合应之道也。”

他们认为,这篇是说,帝王应该如何做,或说帝王应该如何治理天下。

也有人解释为“应和”,比如吕思勉认为:“此篇言应世之术,贵乎无所容心。其言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乃全篇之宗旨也。盖言无我则能因物付物,是为应世之术。

先生认为,这篇是讲应世之术。

钱澄说:“七篇以‘游’字始,以‘应’字终,前后照摄,理至玄微。不观其通,何由穷‘内圣外王’之蕴奥哉!”

综合内篇七章内容来看,前边六章讲如何重道、悟道修道,实现内圣,内圣之后,则可以外王,也就是治国之道。

道家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反对儒家讲的要倡导一个“仁义”的主题,一旦纲领出来,就偏离自然,偏离大道,无法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意志为意志。。

“应帝王”篇,先讲五个小故事,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然后提出治国之核心,最后讲不按照无为而治思想产生的危害。

先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啮(niè)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啮缺、王倪,齐物论出现过。

啮缺在“齐物论”中问王倪三个问题:“万物相同之理是真的吗,先生你知道自己不知道吗,万物都是无知的吗?”

王倪都说不知道。

这里说问了四个问题,王倪依然说不知,啮缺听到王倪都不知,乐得蹦起来,跑去把这件事告诉蒲衣子。

王倪为什么都是不知?

知,是有标准的,有标准就会产生是非,用是非标准去治国是很危险的事。就像我们提出一个论断,就会得到别人的否定,知识体系不一样、认知不一样,大家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故而就有了争论和是非。

蒲衣子怎么看?

有虞氏,是指虞舜。

泰氏,是指伏羲

蒲衣子说,现在你知道了吧?虞舜不如伏羲。

为什么说舜不如伏羲呢?

舜倡导仁义,伏羲无为而治。蒲衣子说:“虞舜靠仁爱来笼络人心,这样虽然得到了人心,但无法逃脱外物的束缚。而伏羲呢,睡觉时安闲自在,醒来时逍遥自得;任别人称自己为牛为马,他思想真诚,德行十分真实,从不受外物束缚。”

也就是说,虞舜靠仁义拉拢人心,但同时也受到仁义的束缚,不符合无为而治;而伏羲则无为而治,任其性而为,也不受什么外物的束缚。

在庄子看来,仁义这些政治主张,都是权谋,假借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很多管理者,会假借仁义的名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自己的成见之心,推行自己的主张,而非代表大众的意志。

因此,就会导致第二个故事的现象——欺德的独裁者。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走近庄子(53):舜不如伏羲发布于2021-07-01 11:53: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