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如何看待“”,从道的角度,如何看待人间百态呢?

这一段庄子的论述,完全颠覆你的“道德观”!

先看,真人对道的认识。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在庄子看来,悟道之人首先要将生死看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还没有入道的门槛。

对于人的生死这件事,庄子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秦始皇派500童男童女去求不老之仙丹,最终也得死,这生死的事,就像夜晚必然替代白天,白天又必然替代夜晚一样,完全是自然的规律,人无法左右、干预,这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

所以,人要只认自然为生命之父,就会终身爱戴它,更何况无与伦比的大道呢!再者说,人们以为君主比自己高贵,就舍身去效忠,何况那虽然你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大道呢?

这里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大道不可改变,始终客观存在;二是以父、君为喻告诉我们必须遵循大道。

接着庄子用寓言的方式阐述了为什么顺任自然、遵循大道。

【泉涸(hé),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里,但似乎也都一直被人们扭曲的使用。

说泉水枯竭了,鱼都都被困在陆地上,靠着张口呼气,相互滋润,吐着唾沫相互湿润,与其这样,在困难的境地中相互提供微小的帮助,还不如在江湖中各自自由自在生活

我们在传播和使用“相濡与沫”的时候,更在意相互之间的微小帮助,而忽略的前提条件。

这个前提就是陷于困地。

与其陷入困地,相互之间提供微小的帮助,还不如在自由的天地中,各自做自己的事,相互之间不认识。

王蒙先生说,我们用饥饿时期的社会风气来对比小康社会的社会风气,觉得那时候比现在好,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方面是社会风气的败坏,如果读一读庄子,也许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判断。

庄子更为颠覆我们传统思想是以尧和夏桀做例子,在我们传统思想中,尧一直是正面人物,道德的标杆。

但庄子认为,赞誉尧而非议夏桀,都是有问题的,不如忘记了这些是非。同时,也从另一面说明社会问题本身就很大,真正的政治清明,君王有道,人民幸福,根本不需要考虑政治和管理的得失,甚至人民根本不知道君王在干什么,甚至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而一味的称颂君主,本身就已经说明社会出现了问题,说明国家的治理出现了不顺畅。

其实,这也是讲生死,鱼已经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还垂死挣扎,这不合乎自然;而合乎自然了,也就相忘于江湖了。

所以,生存也要合乎自然,忘记是非好恶。

如何合乎自然呢?

且听下回分解!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作者,孙子兵法全文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走近庄子(46):相濡以沫的问题发布于2021-07-01 11:55: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