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人物故事”,春秋五霸



赵盾(前655-前601),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宣孟。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赵衰[cuī]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赵氏起源,伯益之后


 

赵氏出自嬴姓,始祖是大禹时期的伯益。伯益(约前21世纪),一作伯翳[yì],又称大费,山东费县人。大业女华之子,嬴姓(一说姬姓)。因协助治水有功,故受赐姓,并将姓之女许配他为妻。

 

位于禹后,伯益佐大治水有功,担任大禹的执政官,后来继续成为夏王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启一人以下。夏启六年时,病死,享年一百多岁,夏王朝给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与夏王启皆是黄帝的后裔。

 

一般来说,伯益是一个人。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益”的记载和《史记·秦本纪》中 “柏翳(伯益)”的记载是吻合的。故伯益就是益,将二者强行区分是不对的。


另有说法,皋陶就是大业,是伯益的父亲。据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注曰:“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大业即皋陶的说法即本于此。但结合之前我写过的楚世系的文章所言,商代之前的“生”,不能简单解释为医学上的“父子”,很大可能为部族首领的传承。兹认为,皋陶如果和伯益有关系的话,很有可能,是皋陶为伯益部族的上一任或上上一任首领。


注:之前的说法是,大业承继皋陶的理司之职。近些年,《清华居·厚父》所载,皋陶和伯益处于相同的时代。所以,皋陶、大业、伯益,三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肯定。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夏朝君主继位后,伯益长子大廉继承伯益职位,建立古黄国。他是廉氏、黄氏等的始祖。大廉的后裔非子,在西周封地于秦,建立秦国。伯益的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

 

著名后裔有:大将军廉颇、秦始皇嬴政、赵武灵王、春申君黄歇、西汉丞相黄霸东汉孝子、大齐黄巢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宋大文豪黄庭坚明清时期黄宗羲等。

 

 

大廉有二子,分别名叫(秦祖)恶来(赵祖)季胜,恶来是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五世祖,而季胜则是赵氏得氏始祖造父的曾祖。

 

史载,造父擅于驾车,为穆王御戎,千里平定徐偃王之乱(徐国亦为嬴姓,是伯益次子若木的封国),受封于赵城,造父及其后人由此别为“赵氏”。此后,造父的子孙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到周幽王时期,朝政败坏,造父后人赵叔带屡次进谏,反而被周幽王驱逐出朝堂,叔带预料到周王朝迟早出事,于是便率领家族来到晋国,投奔晋文侯(前780—前746在位),这一枝赵氏就在晋国落脚。

 

叔带五世孙赵夙,事晋献公。前661年,晋献公灭三小国,赵夙因战功,被晋献公封于(今山西河津市),于此同时受封的还有毕万,被封于(今山西芮城县),其后代以魏为氏,毕万即是战国七雄魏国的先祖。

 

赵夙之孙赵衰[cuī],年轻时就追随着公子[chóng],陪伴着重耳一生,为之出生入死。晋献公晚年,宠幸骊姬,终于酿成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迫自杀,二公子重耳、三公子夷吾逃亡,赵衰保重耳守蒲城。晋献公派遣大军攻打蒲城,欲诛杀重耳,重耳不得不弃蒲城,投奔自己的母国——[dí]

 

后翟国攻打戎族部落廧咎[qiáng gāo],得到了两个美貌的少女。翟君把年少的女子季隗[wěi]配与重耳为妻,年长的女子叔隗配给赵衰为妻,生了一子,这就是未来影响晋国命运的一代权臣——赵盾



 

赵盾之父——赵衰,在晋国政坛中,历经晋文公晋襄公两代,都极受重用。


开始正文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父亲,正是因为有了其父赵衰的多年经营,赵盾才能发起于晋国政坛的中位——新上军将,而不需要一步步从草根往上提拔。最终,走到了独霸于晋庭的高位——中军将,左右晋国政坛二十年。

 

 

 

被庐之蒐,赵衰荐帅


 

[pī]庐之蒐[sōu],是晋国在被庐(亦称庳[bì]庐,晋邑,在今山西省的忻州市宁武县芦芽山前一带),将原来的两军改建为三军,并为三军选拔将帅。大大加强了晋国的军事实力,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四年(前633)冬率诸侯围,宋向求救。先轸认为,晋文公争霸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出兵了。晋文公便按照狐偃的计策,准备发兵救宋。于是,晋军在被庐进行阅兵,扩充兵力。

 

晋文公建三军、设六卿(晋本一军,在晋献公十一年,即前661年,献公改作二军),商量元帅的人选(晋以中军将为元帅)。在挑选人才时,晋文公请赵衰推荐人选,并请赵衰入六卿任职。但赵衰未同意,认为自己才疏学浅,反而向晋文公推荐了更合适的栋梁,晋文公皆采纳,可见他对赵衰的信任与器重。

 

 

郤縠(前682-前632),姬姓,郤氏,名縠,晋公族,卿大夫,晋国第一任中军将。郤溱之兄,疑为郤豹之子。郤豹死后,郤芮担任郤氏大宗宗主。郤芮亲于公子夷吾,后辅佐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郤榖、郤溱亲于公子重耳,为重耳之内主。后惠公薨,郤榖等人拥护重耳回国,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


 

三军整编之后,中军将郤縠登坛发令,擂鼓三通,操演阵法,少者在前,长者在后,坐作进退,皆有成规。有不会的,教导他,教导三遍还是不听的,驱逐出军队,有不听令的,用刑。一连操演三日,奇正变化,指挥如意,众将见郤縠宽严得体,都心悦诚服。

 

这个阵容是优秀而团结的,也涵盖了今后20年晋国政坛上的大部分主要演员。这次组军更是决定了晋国今后100多年的政权模式,“六正”制可以说是晋国独特的政体。

 

检阅之后,晋文公便制定了相关法典,其内容符合礼治之需,此即为“被庐之法”。此法的颁布,大大加强了晋国的军事实力,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对于《被庐之法》,后世孔子(前551~前479)认为,其遵守了晋国祖先唐叔虞的法度,但《被庐之法》可能并没有公布于众,因此后人不得而见。

 


被庐之蒐,在晋国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其一,简选了国家的三军六卿,由此南下一举胜楚国城濮,开启了晋国100余年的辉煌霸业;其二,独具特色的“三军六正”体制正式确立,奠定了晋国政体;其三,制定出“被庐之法”,维护传统的尊尊制度。

 

 

 

城濮之战,晋启霸业

 

 

晋文公五年(前632)初春,去年冬被庐之蒐后,晋军便出兵救援宋国。晋军从南河渡过黄河,准备通过攻打曹国卫国,来救援被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包围的宋国

 

二月郤縠战死。因为先轸在伐卫和伐曹战争中表现突出(《晋语四》:取五鹿,先轸之谋也。郤縠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还救了晋文公一命,晋文公先轸代替郤縠为中军将(元帅),让胥臣代替先轸为下军佐

 

 

之后,当年四月二日,便爆发了著名的(文公)(成公)(大夫国归父、崔夭率军)(小子慭[yìn]率军,秦穆公子)联军及的“城濮之战”,晋国胜利。


春秋中后期,齐桓公卒后,主要便是晋、楚争霸。而城濮之战,便是开启两国,五十多年(前632-前579)争当中原霸主的,那把钥匙

 

详细看这里:城濮之战

  

晋文公五年(前632)冬,晋侯有疾。之后,晋文公便建立三个步兵军来抵御狄人(文公前,晋已有二行[háng]<左行、右行>,此实为增设一个步兵军<开始有了中行>。行:步卒。注意:此前的蒐,一直建立的为车兵)荀林父率领中行屠击率领右行先蔑[miè]率领左行

 

 

 


清原之蒐,衰始入职


 

晋文公八年(前629)秋清原之蒐(关于清原的所在,有两种说法。其一,比较多的说法,为今山西运城稷山县东南二十余里,据《清统一志》亦曰晋原,长五十余里。此位置所在为黄河转弯处,晋都新绛西侧。;其二,比较少的说法,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清徐县内,先有梗阳城,后建清源城。在古代,白石河在城西缓缓向南流去,清源水由城西北绕城东北向东南流去。清源古城就建在西山冲积扇的边缘上,因而西高东低。《永乐大典》记载,清原即清源。杨伯峻支持第一种说法,后续随着学习深入会进一步印证)

 

 

晋文公八年(前629),上军将狐毛病逝(狐偃该也是于之后几年内病逝,之后为郤溱、胥婴陆续病逝,具体年份未知)这年,狄人频繁侵扰中原诸国,晋文公于是在清原阅兵同年秋天,文公罢三行,变更为上、下新军(这是把三年前冬季新增设的步兵军,撤掉,改为车兵军。再和三年前春季原有的车兵编制,合到一起,设立新编制)。增设新上军、新下军,合计五军十卿。晋文公以中军将先轸之子先且居上军,而让赵衰担任新上军将(于此年,赵衰开始步入军中任职)

 

 

晋文公九年(前628)冬日晋文公薨。


未完春秋战国



炎黄子孙获得

更多精彩



你能收获的


1

春秋故事——城濮之战

2

晋献公——骊姬之乱

3

晋文公——19年八国流亡的日子

4

春秋战国25——晋国的“曲沃代翼”


分享春秋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地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游戏,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电视剧,春秋战国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春秋战国52——晋国赵氏霸业开创者,“夏日之日”的赵盾(一)发布于2023-08-22 09: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