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

  《后汉书·蔡邕传》


【原文】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


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今译】

东汉时的蔡邕不仅擅长文学辞赋、书法刻,而且精通音律、天文


蔡邕在吴地居住时,见吴郡有户人家用桐木烧火做饭(吴人有烧桐以爨者,爨:烧火做饭)。


蔡邕听到火中木材发出的爆裂声(邕闻火烈之声,火烈:指物被火焚烧而爆裂)。


蔡邕从桐木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中,便断定这是一块上好的优质木料(知其良木)。


他于是请求这人把桐木留下来,并请人用它制作成一把琴,弹奏起来,这张琴果然琴音优美(果有美音),而琴尾部还留有被烧的痕迹(而其尾焦),当时人们就取名叫它“焦尾琴”了。


 【赏析】

齐桓公有鸣琴叫“号钟”,楚庄王有鸣琴叫“绕梁”,司马相如有鸣琴叫“绿绮”,蔡邕有“焦尾”,都是有名的琴。


后用“焦桐”、“焦尾琴”指音色优美的珍贵的琴。 也用来比喻历尽摧残、磨炼后,幸免于难的良才。




焦尾琴

《搜记》


【原文】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


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今译】

东汉汉灵帝时,陈留人蔡邕,因为多次上书奏事(数上书陈奏),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忤上旨意),和皇帝的旨意唱反调,加上他又遭到得宠宦官的憎恶(内宠恶之),他担心自己无法幸免遭到毒害(虑不免),于是干脆离开朝廷,逃亡江湖,远远地跑到了吴会地区(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吴会:泛称吴郡、会稽郡为吴会,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他到了吴地(至吴),吴地有人正在烧桐木来做饭(吴人有烧桐以爨者),蔡邕听到桐木在火焰中不同寻常爆裂的声响(闻火烈声),说:“这是块好木材(此良材也)!”


他请求把那块桐木给他(因请之),便要来这块桐木,把这块桐木砍削,制作成一张琴(削以为琴),弹奏起来果然声音很优美,用它果然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果有美音)。


由于琴的尾部有烧焦的痕迹,因此取名叫“焦尾琴”(因名焦尾琴)。 


 


【赏析】

蔡邕(133 ~ 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好辞赋,精通音律、书法。著作有《琴操》、《独断》等。


蔡邕汉灵帝时任议郎,因上书评论朝政得失,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以后,害怕遭宦官逼害,逃匿江湖十多年。


“焦尾琴”用被火烧焦的木头做成的琴。

后用“焦尾琴”比喻上好的琴,或历尽磨难始得赏识的人才。


本则寓言说明首相要能识别“良材”,才能物尽其用。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焦尾琴《后汉书·蔡邕传》。《搜神记》发布于2024-03-06 1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