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世说新语.尤梅》

【原文】

桓公卧语曰:“作层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今译】

(“流芳遗臭”东晋名将领桓温,有名的权臣,字元子,是明帝的女婿。素怀野心,一个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的真男儿。

他长年南征北战,能征善战,屡立战功

剪灭成汉收复四川,多次北伐打出了东晋的威风。

朝廷封他为大司马,位在诸侯之上,手握重兵。

桓温虽然已经位极人臣,权倾一世,但他仍不满足。他一心收复中原,想以军事上的胜利来建立更高的威望。

桓温后来因为功勋太著,开始觊觎九鼎,夺取政权,实现做皇帝梦想

虽没有最后篡位,但他废立皇帝,处分朝臣,与叛臣其实也没有什么两样了。)

有一次,桓温曾躺在床上在亲信面前闲谈时,表露了想当皇帝的想法,说:“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指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所笑话。”

他随即霍然坐起来抚枕,又说道:“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大丈夫如果不能让好名声长久流传,也应当让恶名声在死后留存于世!)”

(众人不敢答话。

公元373年,桓温已经61岁了,而且身患重病,已经不久于人世。

但是,他仍念念不忘称帝的梦想。

病危之际,他还命令袁宏起草诏书,给自己加九锡,“九锡”即古代帝王赐给有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好为取代晋帝自当皇帝铺平道路。)

【赏析】

后人用“流芳百世”形容有益于人民的人,好名声代代流传。be benefit to people,good reputation flowing down for long ages future generations.

用“遗臭万年”指坏人死了,坏名声却留在世上,永远受人唾骂。a evil person is dead,his everlasting shame,a bad name forever,leave a bad na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come.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

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涨,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

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本名桓温,别称桓宣武、桓征西,字号字元子(一作符子)。

桓豁:弟弟

根据《晋书》记载,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

但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桓温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国时期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的曹魏大司农桓范。

田余庆所作龙亢桓氏世系图

谯国龙亢桓氏沦为刑家,在西晋并非高门望族。桓彝南渡后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并“志在立功”,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

桓温是桓彝长子,未满周岁时便得到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以“温”为名。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

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

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

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后加辅国将军。

病重而死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

当时,京中流言四起,都说他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颠覆晋朝。

朝廷命谢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拜于道侧,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措。

但桓温却只以“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

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

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至此锡文仍未完成。

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

世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都被流放长沙

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逼废殷浩

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朝廷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会稽王司马昱只得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能对桓温有所抑制。

桓温虽有不满,但因熟知殷浩为人,知其难有作为,对此并不担心。当时,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渐露不臣之心。

永和五年(349),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但却始终未得回复。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

朝廷为此惊恐不安,殷浩也打算辞官避让。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后来,朝廷又拜桓温为太尉,被桓温拒绝。

此后两年间,殷浩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掠夺殆尽,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世说新语.尤梅》发布于2024-03-06 18:43: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