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制蜈蚣

蜈蚣与蚓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

【原文】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

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

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

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

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如僵蚕焉。

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

【今译】

一条蜈蚣在蚯蚓的洞穴上转来转去,来来回回转转悠悠着。

蚯蚓躲藏在洞里中,不出来,蚯蚓能隐匿穴中,不敢出去交战。

蚯蚓忽然探出头,拔去蜈蚣一只脚。

蜈蚣很生气、相当愤怒,想钻进蚯蚓的洞穴,但蚯蚓洞口很小,蜈蚣钻不进去。

正转来转去彷徨失措,不知怎么进去的时候,蚯蚓又乘机拔去蜈蚣一的只脚。

蜈蚣更加愤怒,但却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办,就守在洞口不肯离去。

蚯蚓伺机而动,于是一只一只地逐渐拔掉蜈蚣的脚,经过一个多时辰,蜈蚣的所有的脚全没有了。

虽然蜈蚣没有死但已经不能动弹了,横躺在地上,就像冻僵的蚕一样。

于是,蚯蚓这才大摇大摆地钻出洞口,咬开蜈蚣的腹部吸食了蜈蚣。

【赏析】

蜈蚣强大而蚯蚓弱小,蚯蚓能隐匿穴中,不敢出去交战。

蚯蚓躲在洞穴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以守为攻,伺机而动,拿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强敌,屡屡拔去蜈蚣的脚。

尽管蜈蚣号称“百脚”,在蚯蚓持久的攻略之下,一直死守在一个对自己不利而对蚯蚓有利地方,不知道尽早离开,“百脚”也被拔得精光,最终成了蚯蚓的盘中餐。

而蚯蚓不畏强敌,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薛福成

《庸盦笔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

同治四年(1865),因致书曾国藩,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及师法西方科技,遂入曾氏幕府

光绪元件(1875),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僚员,协理外交事务达十年之久。

光绪五年(1879),撰《筹洋刍议》,力主发展工商业,实行关锐自主。

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部署防务,协调前线官兵击退法舰进犯。

光绪十四年(1888),擢湖南按察使。

次年,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同时历任光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职。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蚓制蜈蚣,蜈蚣与蚓,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发布于2024-03-06 18: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