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

 关注“陇上老庄

一、原文通解

上士闻,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①;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②: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③;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白若辱;方无隅⑥;器晚成;大音希声⑦;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⑧,善贷且成。

①亡:通“无”,没有。 ②建言:一说是立言之意,一说是老子所引用的书名,也可能是谚语或歌谣。之:代词,指代下面的话。

 ③夷平坦。颣:不平坦,崎岖。 ④建同“健”。偷:懒惰、懈怠之意。

 ⑤渝空虚;有假。 ⑥隅角落。 ⑦希无、没有。 ⑧唯只有。

上士(具有上乘悟性者)听了道的理论,必定立即去努力奉行修持

中士(具有中乘悟性者)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似信非信,犹豫不决(一会儿相信,一会儿怀疑;一会儿循道而行,一会儿又放弃道的原则)。

下士(具有下乘悟性者)闻道,不能感悟大道智慧,感觉大道规则与自己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大相径庭;因此他对大道充满了怀疑和不屑,所以哈哈大笑之。当然,如果大道能被下士轻地领悟,而不被下士所讽刺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

质朴而纯真好像有所不足。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好像含有污垢。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

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但只有“道”,才能善于给予万物,辅助万物,使万物善始善终。

二、理解学习

本章,老子按照道的领悟程度,把人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等级: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能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将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谛,而且总是半信半疑,不能把领悟到的真谛应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这种人是很难做到真正解脱的。至于下士,他们听人讲道的德行,听完后完全否认大道的存在,而且会对得道之人进行嘲讽,更不用说运用大道的真谛去指导实践,引导自己的行为了。“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的无知和嘲讽,老子表现出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如果没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不能称之为大道了。

接下来,老子说明了理由:

明道若昧:真正光明的大道好像是昏昧的,感悟了大道的人好像是糊涂的。为什么呢?因为悟道的人没有了分别心,懂得了上善若水善下之、水利万物而不争、反者道之动等大道法则,为人处事就会不屑于争名逐利,就会通达和顺,眼光不再锐利,棱角不再分明,给别人的感觉是变得愚蠢糊涂了,变得昏昧了。实际上,他悟得 人生三昧自然而然的循道而为,着眼于完善自我,不屑于尔虞我诈,不再明争暗斗,是真正的明白人、得道者。

进道若退;因为大道推崇的是无为、无争,和世人的争先恐后正好相反,给人的感觉是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大家都明白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道理,曲折而行反倒是最适合的道理,而不是直上直下,否则欲速则不达

上德若谷:品德高尚的人,反而谦下随和,如何山谷一样包容万物。

大白若辱:那些光明正大的人,反而让人觉得品德有欠缺的样子;因为他们要么光明磊落,他的不足之处也就毫不遮掩地显露在世人面前;要么他们如同地下党一样为国为民,却不被一般人理解,备受辱骂。

广德若不足:广大的德行,好像是不足的,就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太阳不够好,有些寒冷的地方没有照射到,有些地方又太热了。反过来,从来不施与的人,别人对他没有什么期望,也就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建德若偷:遵循大道建立功德的人,就好像小偷一样,总是在私下里,静悄悄的、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润泽万物、惠及万物,从来不自我张扬,自我标榜。

质真若渝:质地纯真的物品总是好像有一些瑕疵和不足之处,比如天然宝玉往往白玉微瑕,但是人造假的宝石反而白玉无瑕,完美无缺。

方无隅、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这些晦涩难懂的话,谁会理解呢?纵然能理解上面这番话,又有谁能领悟其中的奥妙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事物借助它形成,但是却见不到它的形态,所以大道隐藏不见,也没有名字。但是只有大道,才能使得万事万物善始善终。

三、本文重点

上士了解了“道”就会努力去践行,中士了解了“道”将信将疑,下士了解了“道”却只有哈哈大笑。“道”本来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理解的。“道”的表象和实质常常存在不同甚至相反,但只有坚持它,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四、思维拓展

上章老子讲了“反者道之动”,论述了道的德行,即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这一章也讲一个“反”字,即道的真正内涵以及发生作用的方式与世俗人们的认识往往相反。人们常常说“无知者无畏”,“真理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就容易被直觉、传统、通俗等欺骗,而不能够看到真正的真相。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颖。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一系列“道”所表现出的矛盾性,来说明它的真谛是很难理解的,它是幽隐而难以名状的。这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表现了“道”的非直观性,不与世俗所见相同。

大道无名,隐藏不显,我们要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直击事物最深邃的本质,才能悟道循道,善贷善成。



老庄思想,老庄,老庄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总52发布于2021-06-30 16: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