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2008年新正之南师开示

   

十二讲01

南师:昨天我们讲到楞伽,《楞伽经》的基本的要点,我提出来,就是有关法相唯识,唯识的法相,同印证禅宗心地法门理。它要点,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这个,尤其是用功求证,做人、做事、修养,三自性,要弄很清楚。当然每个法门都要清楚。那么中间提到八个识,把这个心,心地法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是一个代号,这《楞伽经》里。唯识也讲这个,但是唯偏重于用,阿赖耶识,心的无明的本,没有自己自悟证到这个以前,没有恢复到如来藏性清净元明,是一片无明中,所以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重点,就要了解唯法相所以现在后世,不是现在,后世一般的通宗不通教。光是学到某一宗派某一个方法,啊,死守抓到一点,整个佛学佛法教理不通,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一般研究唯识法相,把它做逻辑思想研究,又不能求证,也更严重的问题。我们简单看《楞伽经》开始,大慧问,几种识,几种相?几种识两个问题。佛引出来了,引用出来告诉我们,生住异灭,生灭法。分析开来讲,一生一灭,生住灭只有两个问题。流注生,相生;流注住,相住;流注灭,相灭。

所谓流注,就是十二因缘的行阴,行动,宇宙万有,这个生命这个动力,它永远在流转,永远没有宁静,是活的。这中国易经上面,两句话讲完,它这个流注的道理,生命的,基本东西,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周,无所不在的,包含了一切时间、空间,都在内,无所不居都在转动六虚,是空间,东南西北上下它是变动不居的不居,没有停留在哪一点上,随时在生灭中。相生,流注生,啊,“流注生,相生流注住,我们一般把那个偶然流注住当成静态,当成呆板的,这是个错误认识所流注的住,存在,也在变,内外都在变。所以这个认知科学、生命科学太大。因此唯识法相告诉我们第八阿赖耶识,是心体的根本。    

自然具备了一切种子,一切的种性,一切种。注意一切两个字,善、恶、无记都具备换一句话讲,一切六道,六道十二类的众生,(备注:十二类众生分别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包括物理的世界,植物矿物,一切的生物,等等等等,都在内,所以叫一切,都是这个彻底的唯心的内涵里头包含了。所以阿赖耶识又叫能藏,藏识,它本身具备无量无数的东西能藏、所藏、执藏,可能藏所藏执藏都在流转,行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所以昨天引用过,《解深密经上佛说的,“阿陀那识甚深细太深了,这个道理,太细密,这个大科学,不是思想意识来推测的。“一切种子如瀑流啊,注意哦,一切的种子都在里头,所以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众生都喜欢抓一个个体,凡夫众生不能成佛,都抓一个个体的业识的我,当成生命的真我。众生已经个体的我,困很厉害。我所以不讲这个道理,免得大家认为讲出来,有一个另外一个我的生命行阴的作用,非常严重。所以说唯识讲心的本体,它的动,行阴的动能    

备注:

俱舍论》中:“言瀑流者。谓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见瀑流。四无明瀑流”

成唯识论》中:“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

唯识叫做这个瀑流之间,有等流、有异熟,阿赖耶识包括。学唯识看了等流,它是平等的在行动,行阴,善、恶、无记都在转动但是,这一切种子在等流转动,这一切的性命之根可是为什么变出同一切生人,生物里头的动物,地狱畜生,当然大家没有看到,你假定都相信,为什么这样不懂,这个等流,所以这个里头要分析生命认知特别要了解,这叫异熟等流里头,各个种子,遇到因缘所发生。特异的,特别这个因缘成熟,变成一切众生的个体的生命,这一部分的功能,异熟之果。

整个的等流里头变异出来,变化,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顺便,昨天讲到的,我今天再补充,《楞伽经》本身里头没有告诉你那么多,这要懂得唯识,所以唯识中《楞伽经》是五大经之一,根本。所以生命的道理,种子生现行,过去带来的种子。不思议熏的,不思议变,异熟所呈现,现在的生命。这就都很科学的,很细,不是你们这样听听,也不是我这样讲讲,是全部,所以点给你们提一下。    

因此《楞伽经》讲根的问题。学佛修道要根性。因为每一个人生命的来源,异熟,它的因果因缘变化不同。所以他带来的根性种子又不同。有些人是小乘的根性,走小乘声闻、缘觉的修道之路,大乘不喜欢。有些天人根性,天人,菩萨根性,统统不同。这就是我们中国佛教后来讲根器问题。这在《楞伽经》很明显的提出来,根性不同这个根性的不同,就包含了渐修跟顿悟的不同。修行有渐修,有顿悟。但是也反复辩论论述了,学佛成道,非顿悟不可,但是顿悟还是渐修来。只有渐修,没有到顿悟,还是不行!这渐修顿悟,这个问题《楞伽经》提出来。所以你看禅宗后世到六祖,他师兄,禅师走的路线做功夫,所以顿悟,渐修到顿悟的道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拭,勿使惹尘埃。禅定路线功夫到了,最后开悟。六祖的偈子,直接走顿悟,都对都不对所以批驳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学禅呢,就在这两个偈子不同,抓来抓去,分五宗宗派等等。五宗里头,你如沩仰、曹洞、法眼等等,都是注重功夫,配合渐修到顿悟临济宗派,特别不同一点,注重见地,渐修功夫不议,也并不是弃功夫。《楞伽经》里头,这些问题都提到,大原则,什么叫开悟没有(讲),讲自觉圣智。我们后来讲开悟不开悟,就的自觉,自己修持见到自性之体,彻悟了。般若解脱,叫自觉圣智,佛者觉也。

觉性,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大觉,觉(jué)悟的。这个字你也不要被它骗住了,觉者,就是清醒的,明白了,是不是啊?我们睡觉(jiào),这个觉(jiào)字怎么写啊?哈,就是睡这个觉,觉(jué)性迷糊了,就睡了,醒来,清醒了就是觉(jué)了,这样讲的文字很简单,发音不同。开悟成佛是大梦清醒了的人,佛者觉也,我们翻译什么叫佛,是佛陀,外文现在翻译布达(注:Buddha,梵文音译,是菩提的意思,觉)布达就是佛陀,音不同,布达,觉也,觉性、自觉性的。所以《楞伽经》佛说这个唯心方面,给我们分析得很清楚。    

然后大乘道的修行,佛提出了十地。不是三界九地这个道理,菩萨修持由凡夫修行到成佛,有十个层次阶梯,这叫十地菩萨唐朝以后是菩萨觉悟有情,所以后来就把小乘大乘这样,诶,讲到这里要告诉你们,什么叫小乘大乘之分这个学理教理你们知道吗?小乘跟大乘嗯,宏忍师可以,简单扼要介绍一下,因为他们

宏忍师:小乘和大乘的差别,从自了来说的话,小乘是自己了脱生死,大乘的话是自己觉悟生死,然后帮助众生觉悟生死。这是一个发心的不同,那么发心的不同,自然的境界他们的境界也就不一样。简单讲是这样,因为这个发心大小就跟自己去掉烦恼息息相关的。烦恼去一分,自然就证得这个菩提,觉悟了一分,所以小乘,它就差别在只了这一个分段生死,对于诸法的一切生生灭灭,他还看不彻底,所以对于这个变异生死,他没有了脱,还以为有一个涅槃可以证得,以为灭了感受思想,证得涅槃是一个究竟大乘菩萨他看清楚了,这一切的生生灭灭当下很清净,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所以他的智慧,他不住在这个不住在这个涅槃境界里面,他的悲心,他在这个三界里面来化度化众生,报告完毕。    

所以悲不悲不住,不住涅槃。         
    南师:智不入涅槃

宏忍师:智不入涅槃,悲

众人: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南师:你们,本如古道,也讲两句吧,大小乘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学佛成道,非顿悟不可,但是顿悟还是渐修来的发布于2023-12-16 12:44: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