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2008年新正之南师开示

第十二讲02

宏忍师: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大乘菩萨,他修的就是,有十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补充:波罗蜜有十个,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宏忍师:智,它就是得根本智,因为十波罗蜜又把这个智慧分开来,智的话就是根本智,慧的话就是叫差别慧。什么叫根本智呢?就是说,对于诸法它性空的这一面,他证得了,这是根本智。那么差别智呢,就是说,对于所有法界里面一切众生的这种根性,他的这种因缘,他的这种果报,他这种差、千差万别,这种智慧,他能,所以他能都很了(解),都能通透了,所以是一切智者,他这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所以根本智,在小乘的话他得到,但是差别慧不圆满,有一些,但是不圆满。这也就是大小乘一个差别的地方。那么再来就是,智、就是刚才讲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然后智、慧,还要方便,还要愿力,愿,因为有愿,有这个大愿,就有这个力量,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事,也是一样,有这个愿就有力量,就产生了力量,就可以完成一件事情,那我们修行也是一样。要发这个菩提愿,自己想要成佛的这种心愿。那么朝着这个去做,就会有这个力量产生,就可以成就。所以慧、方、愿、力,所以最后圆满这个智慧,所以十波罗蜜,十波罗蜜里面就十个字,也可以用十根指头来代表啊,自己也可以记下来。右手的话就表示福报,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假如说是归在修福报的话,那么这五个波罗蜜属于福报。那么慧、方、愿、力、智,这是智慧的开发以后,起用这五大智慧的境界,所以慧,那个,福慧双修,所以我们修行,除了开发自己智慧,同时运用我们的智慧,要去做功德,做这些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功德,但这也可以说,我们先培这些福德,这些功德,然后也能够帮助我们,开发我们的智慧,所以叫福慧双修。也可以说是定慧等持。定也属于福报的一部分,所以定慧等持。所以在佛学的这个理论里面,其实总的来讲,就是止和观,止就能得定,观就能得慧,这是佛法的中心的中心。所以有在我们传统文化大学》里面,也是让我们要知止,所以知止,这个知,也可以说是观,止就是定,这也是定慧,因为有智慧的这种观照,那么这个定才是正定,否则的话,智慧的错误的话,那么去做的这个定,去修的这个定,是离越来越远。好,我先报告到这里,请本如师或者古道师再补充,或者同学里面谁来补充。    

南师:好。

某人:本如?

本如师:刚才宏忍法师已经答得很好。其实佛法很难说清楚,所以呢,佛曾经说,就像在一个暗室里面的宝贝,虽然存在在那里,但是呢,没有光明、没有灯,所以呢,很多人没办法发现它、看到它,或者要寻找到它,也非常的困难,因此呢佛迫不得已就开演,就说,“比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因此呢,释迦牟尼佛在说法49年当中呢,都善用比喻。所谓的大乘小乘,“乘”就是车乘的意思,啊,车乘,小乘就是这个车子比较小,大乘呢,就指这个车子比较大,能容纳很多人。啊,那么这样来比喻说,修小乘的人,那么只顾自己能够了脱生死,能够觉悟,但是一看众生呢,刚愎难化,他们没有发起广度一切众生的心愿。但大乘的菩萨不一样,大乘的菩萨呢,他不仅仅自己要觉悟,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啊,众生无边,他的愿力就无有边际,这样子,啊,有发起无量无边大心的,啊,这叫大乘菩萨。当然呢有一些人呢,也发起心来虽然没证悟,但呢,已经具足了要度众生的那种心愿,我们也通常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啊,所以呢,这层次呢,就是作一个比喻,比喻发大心和没有发大心,谢谢。    

  南师:哎,都讲完了?

某人:还有哪位同学想报告?

马宏达:我,我补充一点啊,那个,我自己这个理解呢,这个小乘大乘,所谓小乘大乘这一块,有一个,你要是从个人来讲的话,它是有一个小学和中学、大学的这样一个比方,那么小学没有读好,大学也很难读好,但是也不是完全如此,啊,这个如果是单纯是,偏重于个人觉悟和了生死的话呢,这个心,菩提心或者慈悲心,尤其慈悲心不够大的话呢,那么其实个人的这一种觉悟和了脱呢,也并不一定能够很快,这个相互作用,整个入世也好、出世也好,其实面对一切,我们面对的都是境界,不管入世还是出世,那是一个分别,当然境界有很多不同了,入世的话境界就…尤其人呢、事啊,这些境界特别多,烦恼也特别的多,但是你面对境界的那是一个…不管你入世出世,你面对所有境界的那个是你的心,这个心,不论你走到终南山,还是走到庙港,还是走到天上、还是地狱,还是你的这颗心,那你这个心,如何起心动念,或者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够,能够看清楚不被念头骗走,这个是关键。那入世的时候,因为境界很多,烦恼很多,恰恰反过来,可以考验自己善护念的智慧工夫。    

为什么要持戒,要布施、要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什么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啊,这些十种波罗蜜啊,这里边每一个东西,其实你在入世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其实就算你出世的话,你这个念头,如果还是常常骗了自己,智慧不够看清楚的话那还是入世,入了另外一个清净世而已,相对来说烦恼是少一点。

那这十波罗蜜,其实是救命稻草,不是说你这样做就怎么怎么样,而是你,你要是面对很多境界的时候,你非得这么做不可,你才能够说救了自己,能够不堕落得很厉害,还能够让自己来保持一个比较、比较还安全的一个,一个一个状态;佛比喻我们这个世界,像三界如火宅,你自己住的这个房子已经着了火了,随时可能烧到你自己,但是我们看不清楚的时候,就不知道,觉得今天还好,有饭吃啊,有衣服穿,啊、还有电影看,还有什么课可以听,身体还健康不觉得着急,其实那个一切无常,也许明天后天,也许明年后年,就一切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都不一样。那境界是随时变化的,三界之间无常非常迅速,尤其这个时代,电信也好,还是说电脑也好,各种各样的变化,交通通信,一切沟通这么方便。那么变化也就越来越快。这个速度,今天说某一个人怎么怎么样,明天那一个人其实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变化的那个幅度超过任何以往的这么几千年,这种变化状态下你随时要应变,你随时要不堕落,你随时要去怎么样去承担自己的烦恼也好,是别人的烦恼也好,你要去深入进去,你不管慈悲也好,还是说,其实妈妈对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啊,这兄弟之间朋友之间,一念不忍,其实就是慈悲的开始,你看到这个国家也好、社会也好,你觉得不忍,看到很多人在受苦,你希望能够做一点事情,这也是慈悲的开始,这个时候你会有一个愿力出来,有一个力量出来,啊,你会想种种办法,这就是方便。然后这个过程之中,你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的时候,其实你首先是忍辱布施,因为每个人几乎都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来反应,来去对待你,你常常是遇到的是这种事,好像自己觉得被侮辱了,或者是觉得很烦恼,这个时候你要布施,把自己的这个烦恼放下,丢开,就是完全是一个布施的心态,放下,然后对,对对方慈悲,然后忍辱,然后这样你自然随时放下的时候,你自然就、就清净在人我之中,也自然是持戒、布施,也是精进、也是禅定、也是般若,那这一念之间具备了十种这个波罗蜜的这个一个影子,仅仅是影子了。那个,但是这样一点点心态去的话,反过来实际上也在自度啊,你好像是帮助别人,好像是在帮助社会,好像是在承担着什么很多人的烦恼,实际上你在自度。因为一切的境界不管你是怎么样,你在任何事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你面对任何境界的时候,其实这一切境界都是帮助我们自己看清自己的,看清自己的心的,你的念头怎么动,你有没有被念头骗走?你到了成佛境界,你也不是完全在入定的境界,你可以入定也可以起用,那这个时候,你起用的时候迷掉了,那就变成凡夫了。中国尚书》上,古四书五经《尚书》中讲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也就是一个很好、道德修养很好的一个人,你的念头迷掉了,也变成一个狂人,所谓狂人,凡夫一样。《楞严上把这个演若达多迷失了自己的头到处去跑,找自己的头,那个叫狂了。所以“歇即菩提”,放下这颗菩提心,罔念作狂,克念作圣,也就这个迷失的念头,这个狂奔的念头,丢开了放下了,当下叫“惟狂克念作圣”。其实也无所谓圣还是凡,这个时候回到本来的一个清净状态,所以你入世修行出世修行,其实都是你的心在修。你面对一切的境界,实际上都在帮助我们自己,在善护念,《金刚经》讲,核心是善护念。你面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你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自己要善护念,尤其大乘也好小乘也好,中间觉得相互回互的,相互这个回向,没有一个绝对的说,非此不可,非彼不可,报告完毕。    

南师:好啊,嗯,刚才他们几位都讨论过了啊,大乘小乘,为什么我提这个问题?听听大家他们研究佛学的修持的报告。譬如宏忍师啊,古道师啊,宏达,大致上一个目标,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把大小乘的行为方面,修行的行为还没有讲得很清楚。啊,我有个新的感想,告诉大家,新的感想,佛法的小乘,非常注重个人的修持、证果,非常非常的重要。以佛教的形式来讲,为什么要出家人?凡是男女出家的,都属于声闻缘觉的,小乘,跟到佛走的。大乘属于菩萨道,菩萨梵文的名称,我们中文翻(译),翻过来叫菩提萨埵,也不用,中国人喜欢简化,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是觉悟,有情,为什么觉悟有情呢?那么多情,佛菩萨就很多情。刚才宏忍师提过,宏达也提过。“智不住三有”,悟了道,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跳出了,出家了,不但只出家,跳出来这个世界,“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大悲心,做到不能个人走,了了(liǎolē),一切众生都没有开悟,没有见道,没有了,我个人了了(liǎolē)有什么,就行吗?这就是菩萨,觉悟有情。两句话:“智不住三有”,跳出来了,自己做到,但是以大愿的悲心,“悲不入涅槃”,自己不跳出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带领的,真正的佛教,出家人。我们这些居士在家人,只能学菩萨道。所以出家人容易证果,所以分(九地)。唯识禅宗一切教理讲证果的道理,跳出三界,很(清楚),啊,九地修持,这个九地就不要重复,都知道了,对不对?    

众人:是的。

南师:四禅八定,加五趣杂居地。跳出了这个,跳出了三界外,证阿罗汉果,这个分四果,最高的大阿罗汉。真正讲佛教,释迦牟尼佛也是个大阿罗汉,他本身就是个大阿罗汉,他这一生走……,表示的佛法,走的就是这个路线,所以这个修持的路线,有即生成就的,这一辈子就成就了,像释迦牟尼佛,像佛的诸大弟子,像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大阿罗汉,五百罗汉,最多最多,七次往返人间,再来这个人世间投生,再修过几世,最迟最慢七生也了(liǎo)。小乘是一条捷路,小乘我信,是小道,这条路是高速公路,特别的高速公路,但是能快速的到达。大乘是什么?我们中国叫作,美国也一样,叫国道,哈,老百姓大家走的,车子也多,站头也多,路上情况也复杂,慢慢开。拿现在来比方,小乘高速公路汽车道,声闻,缘觉乘的呢,也属于小乘哦,啊,是火车。大乘是国道,车多,路挤,复杂,慢慢走,哈,可是看的范围就多了。你们刚才几位讲的都对,我并不是说你们这个讲的不对我的对,我加上给大家补充,因为我是主张修持走快速道了,一辈子这个主张,哈,啊,这个必须要即生有成就,不然你学这个干什么?至于发愿再来,是另外一件事了。   

啊,因此我们下午,再讨论的《楞伽经》里头讲根器,但是现在的佛教,乃至出家在家走修行的路子,真正走这个小乘专修的,我还没有看过,太少。等于说,有一条高速公路在这里,现在没有人开、没有走了,没有车子在走,这个是啊,很可惜的事嘛。啊,大家都是大乘佛法一起来的时候,释迦牟尼的佛教变质了,啊,大乘佛法到中国来以后,中国化了,更变质了,因为中国有两个大乘的更厉害,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都是走大乘道。嗯。

那么我们这个讨论讲到这个《楞伽经》的问题,回到专修方面。所以《楞伽经》,也始终强调要你专修,自觉圣智,自己发起,要肯切地看清楚修持之路。啊,好嘛,我们先休息一下,大家腿,我看有些嗯,天气关系受不了了,放松、放松,嗯,休息十五分钟,嗯,再来。今天大概到晚……到这一堂就最后的结束。今天第七、第七天了啊,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阴历,农历的正月初七,有个名称叫人日,人道的日子,做人这个人,今天是人日。明天是初八,地道的日子,后天是初九,天道的日子。所以在古老中国的社会,现在一般人忘记了,初九是拜天公的,祭天的,嗯。像古代,在帝王的时候,初九的那一天,天子皇帝到天坛祭天了,啊,初八是地日。今天是人日,啊,这都是传统文化。啊,休息一下,所以我们把人之两个腿啊,人的腿放一放,呵。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小乘是一条捷路,这条路是高速公路,特别的高速公路发布于2023-12-16 12:43: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