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由于历史时代不同人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一般来讲,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变,在古代,西方哲学是以哲学本体论为核心。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则是以哲学认识论为核心,在当代西方哲学是以分析逻辑为核心。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现代乃至当代,西方哲学都是一种知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与西方哲学思维格式有所不同,东方哲学则是一种体认性的哲学,东方哲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的超越,而西方哲学则企图用理智寻求出现实世界本性及其普遍原理,既然哲学是一种理论,它必然要建立起一个有效逻辑性为其理则。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认为,原本主义上的哲学是一种意义的学理,因为,它的终极真理是无法用现实方法得以证实,哲学是一种形上学,是一种纯思之学,果真哲学就没有用了吗?其实不然,所谓形上之纯思的哲学,只有西方式的知性哲学是无用的,它们的哲学是一种妄想分构筹画。当然东方其它各种哲学也是同样在一定意义上是无效的。 

 

为什么说东西方各种哲学都为无效,理由是,从人类文化的性质上划分,人类的学理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科学,二是哲学,三是宗教科学是一种感性实验的经验实证之学。它是具体物的性理之学问。哲学是一种理性玄想的抽象逻辑之学。它是普遍原理之学问。宗教是人的终极价值的寻求之学,它的特点在于超越现实。由于人是一个实践主体,因而客观的事实对于主体人来讲是外在于存在之物,主体所知的外在之物是有限的,而外在之物又是一个变化无常的存在着,所以从觉知外物为对象的科学,也就随着主体认知的深化而发展,物之相性无穷,主体觉知之理也就相待无尽,所以科学是一个无止境的经验之学,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概括性之抽象理可以做为科学之前提,因为科学的未来是或然,只有实证才是科学。 

 

哲学在经验界里,不能离开科学,因而哲学就成了科学的一般,做为科学的一般,所以哲学就不能超越科学,那么这个意义上的哲学就等于是科学的附庸,是无独立存在之能虽然理想主义哲学力图摆脱科学的桎梏,但是它只是一种为人的知见而已。在哲学观念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规律,最初人类面向外界企图探明构成世界的实体是什么?于是就产生了哲学本体论,进而,人们意识到,当实体作为认识的客体对象时,更重要的问题则转向于自我的认识能力上,于是就产生了哲学认识论,当代开明的哲学家认识到,不论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它们都不能脱离科学实验这个前提,否则就是理性的话。如果哲学以科学为前提,那么哲学只充当一种语法逻辑而已了。哲学的任务不在是为世界定性,而是为科学命题做逻辑分析。   

 

宗教是人性的终极寻求,它的目的是指向大全,它的方法是一种直觉体证。如果哲学不是以科学为前提,那么要以宗教为前提,哲学就成了神学,它就成了为大全求证明的方法。不管是科学的哲学还是宗教的神学,在唯识学来看都是无效的妄想分别之执诚然,科学、哲学、宗教是人类进化的三个层次,但是世间人的理解是一种机械论的理解。因此在唯识学来看,不论科学还是哲学、宗教,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彻底解决一切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唯识学的中观才正确地把人类进化的三个逻辑层次辩证有机地统一在一种超越论中,唯识学即包容科学、哲学、宗教又超越科学、哲学、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是感性学,哲学是理性学,宗教是直觉学,而理性的哲学,则是科学与宗教的联结的一切中介。

 

科学是纯客观的,不容有猜测,是有实证,所以科学本身是无所谓主义。科学是客观知识,而哲学则是纯主观的,它的特点就在于逻辑推测,只要合乎主观逻辑就可立论。哲学的本身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经验知识,因此哲学中必有主义宗教是现实的超越,它否定世间一切知见。 

 

唯识学认为,不论是科学、哲学、宗教都是建立在执情的心态中,所以都不能真正契合大全真如科学执于物用,哲学执于心相,宗教执于性体,而唯识学则体相用圆融为一。 

 

在哲学中,有的哲学主张唯物一元论,有的主张唯心一元论,有主张心物二元平行论,有的主张多元论,有的主张心物交感论,有的主张无元论,有的主张心物体用论,世界的本然果真如此,在唯识学来看这些论点都是不契中道的倒见,就世界本然的问题,它实质上不是一个哲学课题,而是生命存在的体认问题,哲学把不属于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当成自身的基本课题来研究,这是哲学的悲剧,是人类精神无明表现。 

 

现代西方哲学家有人已认识到,哲学只是理性思维的逻辑分析功能,不是一门独立的纯真之学,倘若真的建立一门真哲学,那么哲学只有关于生命心性本性问题,通过对心性本性的反思直观从而建立起一种方法论性哲学,因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新的哲学方法论就是开始心性本性的智慧的,但是西方哲学尚未建立起完满的开智方法论性的哲学,胡塞尔的哲学现象学虽然是这种新方法论性的哲学尝试,但是,他的哲学是在知性逻辑中建立的,并且他没有转依观念结果终为无效。    

 

东方哲学虽然有体认本性的方法论存在,但是在方法论上它们没有中道辩证法作其指导思想,结果处处落执,反而增加情迷。唯识学是一种反思理性之学,它是以主体心性本然为意向,通过观心体认,渐渐契入心性真如,从而显生命内在本有的智能,转依为圣,妙证大全真如之本然,成就全知与全在的妙德。    在世界本性的真理问题,唯识学用三自性三无性的中道辩证法来批判世间种种科学、哲学、宗教之理论。凡夫由于有情见之执,所以一切观念的表现都是由于分别心而生,是情有理无,唯识学称其为是遍计所执自性,而世界本性的真理是一个离情离见的平等法性,唯入圣者乃知,所谓圆成实自性反思观心后可得的开悟境界。是理有情无的。    

 

一般人多误会为唯识学是讲“心外无境”这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差不多,在西方有贝克莱,在东方有阳明,都是主张心外无物的,其实唯识学的唯识无境与东西方哲学的心外无物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唯识学是在胜义有的维度建立观心法门,并不是否定无物,只说在认识中,没有能离开认识主体的独立的客体外境存在,佛经常云“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这个道理。心与境是互缘的,而贝氏与王氏的主观唯心主义则是以主体心为本性,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成了一种绝对的我主义,依唯识理讲,这正是我执最为深重的表现。所以佛教的唯识或唯心是一种不共义的唯心理法。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确实与我们世间哲学及至科学、宗教有不共义。唯识学是从人的现实出发,而对自我心性本然之体,用反观其心的方法,指向绝对的超越。从这一点上看,唯识学确有超越世间种种学理之处,何况唯识学对种种学理的定性是非常如实的,因而我们应深信,唯识学确实是超越了世间哲学。

 

唯识学是人学,它是以人的解脱为目的,是超越自我的方法论,在观心修为中,唯识学细心地把人的主体心相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这一点看现代心理学都远不及唯识学高明。由于唯识学是一种自觉自我意识,它是与世间种种学理不同之处也就在于世间是自发的自我意识。在自觉的反思中,也许正是生命解脱的唯一有效途径。    

 

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要树立起正确地唯识正见,坚定信心,从容修道,不执世间种种学理,以无执情的中道观为正慧,以彻见生命心性的本然之理为旨归,最后佛陀的示告的圣言量就能够如实显现,当体就能得其正受,宇宙人生的终极本体无非是我人心性的一真法界而已。


准提准提准提法门大准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胡晓光|唯识学对哲学的超越发布于2023-03-15 14:16: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