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上次我说陀罗尼不要以为它就是,这个底下就说,有四种都称为陀罗尼。
一个叫「法陀罗尼」,又叫闻陀罗尼。于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这是闻陀罗尼。
「义陀罗尼」是第二种,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
第三就是「咒陀罗尼」,这才是咒,对于咒能够不忘。咒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的言句,唯有佛与佛才能知,才能究竟,是佛在佛的禅定中。所以日本大德判教,判为第十心,秘密庄严心。这些咒都是从佛菩萨秘密庄严心所流出来的,所以三身四鬘,密宗之教。这些咒有不测的验,你凡情所测不到,现在最新的仪器也没有法子去计量的、去推测的这种神验,这就叫做「咒陀罗尼」。

「咒」从意思来翻译,有四个意思:第一个可以翻译为「明」。「明」就是光明之明,这智慧,光明能够破暗,智慧也能破除人的愚痴,破暗,所以叫做「明」。第二个含义就叫做「咒」。「咒」本来是中国的话,中国话有这个「咒」的意思,外本来也有咒,念咒语,「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就是咱们老的咒的一句;电视里头那个巫婆念「天灵灵,地灵灵」,那些都是老的巫术的咒语,「咒」字本来是中国古代有的,所以这是「咒」。第三是「密语」,佛菩萨的密语。因为《秘藏记》说,「凡夫二乘不能知」,这个「语」是什么意思,凡夫跟阿罗汉都不能知道。所以现在大家有人去翻咒,这个事我看是很多此一事,画蛇添足。凡夫、二乘不能知,你把它注解成一种很简单的一个,按藏文或者梵文把它意思这么翻过来,那不是变成凡夫也能知了吗?这是不应当翻译的,它无量的含义在里头,就这么念就对了。第四个含义就是真言。称为什么什么真言,因为如来的话真实无虚,所以称为「真言」。所以「陀罗尼」有四种,第三种叫做「咒」。「咒」有四个含义。

第四个最重要的陀罗尼称为「忍陀罗尼」。「忍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是安住于法的实相。诸法实相他能够安住,这个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法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亡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这个忍陀罗尼就真正相当于禅宗的破重关的境界。
现在大家又把禅宗的三关解释得很把它降低,降低得快没有了,不成个东西了。其实这个不是那么容。破初关是见法身,破重关安住于法身,就是说这的「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在诸法实相上不动不摇。很多人自己觉得他破重关了,其实他离这儿,连梦还没梦着呢,就是对于定义上他就把它降低了。底下,安住于法身不解决了还有什么叫第三关呢?还有法身向上事,这是禅宗很特殊的,法身还要向上。所以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甚深、甚微妙,现在大家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德啊。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因为众生根器种种不同,你要像做个大夫你要治病,病情太多你就要预备种种的药,是这个意思。你看众生也太穷了,需要的也太多了,你要满足众生愿望,你要有种种众多的财宝、种种众多的东西,才能够满足大家的所需,所以就要「百千三昧」。这解释这个意思。
「百千三昧」,一个「三昧」中,《大智度论》说,都可以从中得到「陀罗尼」,也就是得到「总持」。所以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就这个意思。因为要度众生,所以就要「百千三昧」,「三昧」修习久了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因此出生无量的总持,所以「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住深的禅定,悉睹无量诸佛。这又跟一般浅的,浅的他就觉得我这个住了禅定就不应当再有所见所什么了。他一种就是太浅了又不一样,太浅了之后,我这儿来了,我这儿动了、那儿热了,这儿通了、那儿跳了,种种的什么什么这些境界,这都是有「所」,这都不是,都没有深入。深入之后他就真正是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他就一切都空,所以他就「无所住」了,无所住他不生心哪。所以「无住」时候就能生心,「生心」的时候还「无住」,这种情况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达得到,地前三贤都做不到。这个我们就看出,「住深禅定」就「无所住」,可是悉睹无量诸佛,他心是生的,他不是藁木死灰。所以这些都是显示很重要的这一些境界和哲理。
《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著作,我这引的日本人的著作很多,因为他们对于《无量寿经》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中国人只有两本书,从古到今对于《无量寿经》,正式对《无量寿经》做注解的只两个人。对原译,不是指的会本,我这也是会本,对会本作注解,彭二林是对于删节本,王耕心也是对于会本,这都是对于会本作注,加起来也没有几本。《会疏》它说,为什么说"住深禅定"?就「所住三昧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入、幽玄,「幽」是幽深,「玄」是玄妙。「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不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初心的没有达到圣位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这个对于深禅定做了一个解释,不是一般的禅定。

《甄解》又进一步,它参考了《唐译》。「住深禅定」,这是《魏译》的原文。《唐译》的话就是「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所以有「三智」,三种智慧:阿罗汉所得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所得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所以「一切种甚深禅定」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这是佛的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全部的理体所成的事、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故云甚深」。
你看,《会疏》解释了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甄解》再进一步说这是佛的智慧的禅定,所以叫「甚深」。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甚深」是理定,不是事定。所以我们说念佛有理念、有事念,所证可以证「事一心」、「理一心」,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现身就是法身大士了。禅定也有「理定」、「事定」,这儿所说「住深禅定」是「理定」。

《净影疏》说,「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也是对于这个「深禅定」的一种解释,所谓「深的禅定」是一切行就依于这个禅定。无心于往来,你心中对于一切没有往来之相,没有去没有来,完全是从「三昧」法门的力量自然而起,不需要造作。因此,他这样「起」的话,这个「三昧」是从定中出现的,所以「住定」。在定中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现「行」,「悉睹诸佛」就是「行」。因为这样的禅定所产生的殊妙之行,就在这个禅定之中不起于座就看见,「悉睹」,就全都看见了无量的佛。所以有理、有事。
弥陀的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十方的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之后,都可以得到清净解脱、普等等等「三昧」、等等「总持」,都能「住三摩地」,他们都在定中能够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世界的这些菩萨,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就能得到这些「三昧」和「总持」。所以这个名的功德非常之大。所以闻名的功德大家要知道。

我们现在闻名也是得极殊胜的功德,不过我们表现没有像那些大菩萨表现那么明显,因为我们还有许多障碍在这儿需要先消。他们就不一样,他们马上就得到种种的「三昧」、种种的「总持」,定中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不失定意。我们一去供佛,一忙一乱心里就不定了,就着在事上了,要不失定意,这跟这儿是一样。所以我们看见会中诸大菩萨也和往生的圣众是一样的,因为听到弥陀名号,都得到种种「甚深的禅定」、「无量总持百千三昧」,所以也就跟定中供佛同等的情况,可以在深禅定之中悉睹无量诸佛。定中既然去供佛,既然供佛就必定见佛,所以跟这是一致的。就像《般舟经》所说的,那时候四众不需要天眼就可以彻见十方,不需要天耳可以彻听,不需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佛刹。
「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不于这个地方终,我寿命终了,跑那个世界上去生。「便于此坐见之。」不起于座,不是非死后才能去生到那个国土,我就在这个座上就实现了这些事。「佛(释尊)言。」释迦牟尼佛对大会说的。

「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菩萨在这个法会上,在这个国土,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在我们北京城这个地方,你念阿弥陀佛,你专念,要专念,要心中专一的在那念,老念,专一的去念,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是一会儿念念这、一会儿念念那,要专念,就见,见什麽?见十方一切诸佛。
「阿弥陀佛报言」,这是阿弥陀佛说的话,这个句子在《般舟经》,咱们这个经后头有阿弥陀佛说的法,「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想来生到我这个国土的,你们要念我的名字。
说到名字的功德,这个是道绰法师,也是禅师,他讲了两个譬喻非常好,他说持名有什么用?他举了个例子,他说一个人要是被狗咬了,治的方法就是拿虎骨,虎骨可以做药,拿虎骨去按摩那个被咬的地方,大概还要配点什么药方吧,就可以好。但是虎骨不常得,尤其过去交通不方便,哪有那么多虎骨?得不到虎骨怎么办?就用手搁那按,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一样可以治,治狗咬。这个例子他说的。他还说了一个例子,他自己亲身试验过的。他说脚扭了用木瓜,木瓜是个药,很的,烤一烤,揉。买不到木瓜怎么办?也就用手搓热了它,揉那个不舒服的地方,嘴里念「木瓜来了,木瓜来了,木瓜来了」,他就这么就好了。他就说这个名字的作用。

这些事相之中都包含了极深的理,这个理一时还不容易全接受,但是这个事,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道绰这样的大德用不着撒谎,他说他亲身的经历,必然是真实的。他说这个骗人又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大德,我们过去推崇为净土宗的四祖,他是善导的师父。日本人对于善导就看的跟阿弥陀佛是一模一样,那尊敬极了。善导的师父。所以,「欲来生者,当念我名。」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所以这里「住深禅定. 悉睹无量诸佛」,也归到「念佛三昧」,所以知道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底下一句:「于一念頃. 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说法不一样,这有三个说法,也可以说四个说法。《仁王经》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就包括九十个剎那,「一刹那」里头有九百生灭。这是一个说法。《往生论注》里头说,「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所以也就是「一念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百一的生灭。」这两个都说「一念」之中有很多的「剎那」,一个说「六十」,一个说「九十」。

《智度论》和《探玄记》,《智度论》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念」,《探玄记》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这个一弹指,《智度论》说「六十念」,《探玄记》说「六十剎那」,这两个就是「六十刹」就是「六十念」,那麽「一念」就是「一刹那」。
这里就有三个说法,「一念」是「一刹那」,「一念」是「六十刹那」,「一念」是「九十剎那」。简单好记,咱们就取那个后者〔编按:指《智度论》和《探玄记》〕,因为这有两个相同的,两个相同的有两票,这简单,我们就用这个,「一念是一个刹那」。一个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六十念,这个就是我们所需要领会的。这「一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个里头有六十刹那,一个刹那是这样的六十分之一。在这六十分之一,《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往生论注》说有一百一个生灭,很多的生灭。

所以往往有人说我已经离念了,我入了禅定,什么都不想。你那只是什么都不想,你不可以说我心中已经不动念了,你能见得着这一弹指之间的一个刹那吗?你更能知道这一个刹那中有一百多的生灭吗?完全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觉,你怎么知道它没有?这个就像那个电锯,一开之后那个锯条飞转,可是你看不着有东西动,就看见一个轮子。何以故?动得太快了,虽动你不觉其动。所以打比方,急流水,急流水我们不太容易去体会,你不觉得动。这个大家很容易体会,那个电锯大家很容易体会,那飞动你不知道,你看不出有东西在动,当然你理解它是在动,可是你用肉眼看这个东西就知道它在动吗?不知道。所以先把这一点我们附带说一说。
现在我们就说「于一念顷」,就把「一念顷」做为一个刹那,总之是很短的一个时间。在这一念顷,一弹指里头有六十分之一的这样的时间,就是一念顷。这比那两个,咱们取的是最简单的,那个还要多,现在我们就说这算是一弹指有六十个,这六十分之一的一弹指,在这样一个时间里头,已经游了一切佛国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打破了时间了,时间的概念。毘目仙人拉着善财童子的手,善财就经过了无量无量的佛土,经过了无量无量的时间,无量无量的劫,等到毘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他就在这,没动窝,还是刚才那时候。可是拉着他手的时候,他已经经过了无量的劫、无量的佛土,做了好多好多事,就好像人作梦似的。

我刚刚十三岁的时候上初中,一次听演讲,他说一个事很有意思,他说这个作梦就是极短的时间,他自己的经历。他作梦。梦见什么事,跟一个邻居吵起来了,吵起来就打架。打架之后,他就把那个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打倒了。那个孩子气得不得了,回他屋里去拿出一把刀,一刀就把他脖子一砍,把他脑袋砍掉,吓醒了,「哎呀,害怕极了。」他说:「妈,我做了个梦。」他妈说:「你什麽作梦?你刚才在玩,你哪是作梦?就是刚刚这么一闭眼。」「只是... 有刀把我什么什么打伤。」「哪儿呢?我这儿晾衣服,竹竿掉你脖子上。你刚刚还在床上那儿闹呢,就这么一会儿,竹竿一掉你醒了。」就没有多少时间的事,但是他这已经入了一个很长的梦。
所以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他写的,一个好朋友死了,他很伤悼他,他说,「你死了,你先走一步吧,我跟着也就来。」底下又说,「其实没有什么叫先后,时间是错觉。」这一点科学证实了。

所以以后弘扬佛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最新的这一些进展,对于弘扬佛法十分有利。你非常难懂、非常不能接受的,那是你世间的这些常识阻碍你,所谓那些错觉在阻碍你。他们称为「错觉」,他们说时间、空间、物质,这是爱因斯坦的话,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佛教是说什么?是由于妄想,因为一念妄动所以才有无明、才有世界、才有时空
「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妄念。这个「妄」跟「错」不是相对的嘛、相类的嘛,「觉」跟「想」这不是相对的嘛、相类的嘛,他说「错觉」,我们说是「妄想」。当然他很难理会到我们这个境界,但是科学在进步,在向这个大法趋近,这一点是很殊胜的。
所以,于一念顷,徧游佛土。阿弥陀佛的十一愿:「于一念顷. 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于「一念顷」不能超过多少呢,多少亿的「那由他」,「那由他」是很大的数,「百千佛刹」,就是无量无边的佛刹。「周徧巡历」,「周徧」,都到了,都在那巡游,不是说电梯从门口过没停就上去了,而是「周徧巡历」。「供养诸佛者. 不取正觉。」可是这个时间只是什麽?只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切佛国都去周徧巡历,供养诸佛。所以這個就跟「於一念頃. 徧游一切佛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阿弥陀佛第十一愿,往生之后就是这个境界。

「三昧」,刚才我们上文说了,都住「华严三昧」。这个「三昧」也叫「海印三昧」,这对于前头也是个补充。我们称它为"印"是什么意思?因为世间我们都靠「印」。一个官,官要官印,盖上他的印,都有个印把子,盖上图章就生效。过去存款要留印鉴,印鉴对了付你钱,不对不行,印很重要。还有,印上的文字不像咱们写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一按上去一时全部出来了,这个是个含义。没有先后同时出现,打破时间,而且是举体的出现,没有一个什么地方遗漏,没有地方一会儿一个隐一个显,就像大海一切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其中出现。你虽然出现了种种,但是大海还就是那个水,万相繁兴,可是水体还是...,「万相繁兴」有种种差别,而水体就是海水之体,就是一个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甜的,它是湛然,就是一味呀,没有差别相。
所以没有差别相,海水中可以现万相,万相宛然。万相宛然,也宛然是没有差别之相。也没有前后之时,就好像图章一现就同时都现了,所以就是「延促同时」,短时间和长时间是同样的。那么,短时间和长时间是一样的,「三世古今」,古今、过去、未来都和当前一念不相离别啊,不相分离啊,所以三世不离于当念哪。一齐都现在这个「印」之中啊,一切都自在啊,都出现,所以「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所以这个我们心胸就广大了,三世不离于当念,十方不离于当处,因此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了;一念之恶三世都恶了,十方都恶了。所以我们是要,这一念你要是清净,「一念净心」成正觉呀,这「一念」非常重要。
底下《甄解》:「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因为他所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国土,「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所以他又把徧游诸佛国土归到极乐世界、归到念佛。这一说就说因为你念佛你就生到极乐,生到极乐就可以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可以出现于一刹那之间徧到一切佛土,周徧巡历,不失定意。所以就是說這與會的大眾「於一念頃. 徧游一切佛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黄念祖|现在大家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德啊发布于2023-03-15 14:46: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