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并未明言人性本善,只是说人性应该趋善,似对人性信心不大,故屡屡谈及好学、内省、改过等修身手段,以约束自身。本章言仁之基在于以礼约之,使自己不受欲念和环境之影响。自我约束,合于正道,有诚敬之心,如此,又好学向上,又内省改过,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可使南面”,而能“居敬行简”(参6.1,6.2),故孔子所答,是在为政中践行仁。

此章言为政之核心在诚敬。敬畏事,尊重人,亦能赢得他人敬重(无怨)。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说文释为“顿也”,即迟钝。

颜渊、冉雍、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答案不同,此即因材施教也。司马牛“多言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故孔子告诫其慎于言而敏于事。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不忧不惧”,即“君子坦荡荡”。君子言行磊落,合于道义,故俯仰无愧。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卜商:字子夏。与人:结交人。商闻之矣:后面几句或转述孔子所言。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此种天命观,并非无为,而是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践行仁,敬诚于事,恭肃于人,便自有感召力,“德不孤,必有邻”(4.25)。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不觉察,私底下的。肤受:直接而当面的。

一是谗言针对别人,明而见远者能明辨之,不受蒙蔽,所谓“流言止于智者”;一是谗言针对本人,明而见远者襟怀坦荡,无所畏惧,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食,关乎民生,保障生存;兵,关乎国防,保障安全;民信之,关乎民心,失此,国不能立。“民信之”乃治国之目的和最高境界。若要民信之,执政者亦须得足食足兵以安民护民;若只图自己挥霍之乐,而不顾百姓之艰,足食而不能足民食,足兵而只为制百姓,则政权岌岌危矣。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驷不及舌:此处批评棘子成说话轻率。鞟:去毛的兽皮。

君子讲求文质彬彬。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盍彻乎:盍,何不;彻,什一而税谓之彻。

上位者往往穷奢极欲,只关心搜刮之多少,而无视底层之疾苦。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徙义:向义靠扰。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见《诗·小雅·我行其野》,程颐以为应在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章。

意气用事,以自己之憎恶判断人事,即惑(迷惑而糊涂)。

崇德,加强修养,使心安于仁,言行合于道,此即仁也;辨惑,分清是非,不受情感左右,此即智也。

参本篇12.21。孔子之回答因人而异。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信如:确实像……的话。虽:即使。诸:兼“之乎”。

孔子认为为政之要,在于上位者“帅以正”,使各守其本,各安其分。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折狱:断案。狱,案件。宿诺:很久没有兑现的诺言。

子路性格直率果断,如《大学》所言“大畏民志”(使民心敬畏),从而“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故能片言折狱。

(按:孔子之言,未必为赞。孔子叩其两端而竭”(9.7),又绝四(9.4),故“片言可以折狱”或批评子路。“子路无宿诺”则是赞扬子路。)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廖名春以为当读作“吾犹人也,听讼,必也使无讼乎!”

无讼才是孔子所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孔子重教化,期以道德、礼乐让百姓向上趋善,于是纷争自少。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无倦,正因为忠也。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见6.27。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小人既忮又求,故不能成人之美,反要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以成人恶行。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当政者求之于己,以求上行下效。

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当政者不能贪婪多欲。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本章中君子小人,乃就身份地位而言。

以上三章,讲执政者当“帅以正”,不欲而欲善,重教化而不重刑。“杀无道以就有道”,初衷尚好,然威胁逼迫,不合于仁道;此举常遭滥用,必致暴虐。盗者或无道者之根源,实在于执政者为大盗、为无道者。

教化,治理见效缓,且要求执政者自我约束,故实难行也。刑杀,治理见效快,然亦有“民不畏死”之时。

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达:通达,显达。闻:有名望。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闻或为虚名。

表里不一之伪君子能闻,然不能达。

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修,治,指改正。慝,邪恶。“攻其恶”之其,代自己。

“先事后得”通于“仁者先难后惑”(6.21)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通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5.15)

联系12.10,知“辨惑”,即人以理智行事,不困于情,不乱于心。大学亦言:“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故“辨惑”,即正其心也。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不仁者远矣。”

错,通“措",安置。诸:之于。乡:同“向”,过去。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即举贤化佞之意。

“不仁者远矣”,杨伯峻译为“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杨逢彬译为“坏人就被疏远了”。此当不合于“能使枉者直”之意。“使枉者直”,不是远离枉者或让枉者远离,而是让直者影响枉者,从而邪者归正,此仁者教化之功。

知人之智,能辨枉直;任人之智,能让直者在上;教化之智,能使枉者直。举贤化佞,亦为仁德。

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通“导",引导。

参考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之分寸感,既能尽责,又能尊重对方,适可而止,不强加于人。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友:同志曰友。此章可以参考1.1。学而时习,交友切磋,均有助于仁道,故乐在其中。

学习传统典籍以聚会同道,同道砥砺切磋来助益培养仁德。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语》颜渊发布于2023-11-15 22:03:45